乾隆本人担任皇帝,有决断力、坚毅力,也有担当感。给大臣的命令,也都很明确,底下的大臣只要奉旨办事即可。甚至,乾隆本人曾公开发表上谕,表示过自己治下的时代,不需要名臣,也不会有奸臣,只需要听话之臣。原话叫,“社稷待名臣而安之,已非国家之福。况历观前代忠良,屈指可数;而奸佞,则接踵不绝,可见名臣之不易得矣。朕以为本朝纪纲整肃,无名臣,亦无奸臣。何则?乾纲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清高宗乾隆》)等于乾隆的行事逻辑,是把国家的兴衰和他本人的精力,高度绑定在了一起。当乾隆凭借着集权制度与政治手腕,操纵群臣,将王朝推向巅峰时,也为王朝,埋下了未来坍塌的种子。因为人都是会老和懈怠的。其中,乾隆朝风气转变,有一个鲜明的转折点,就是乾隆三十八年,首席大军机刘统勋的去世,那一年乾隆63岁。

刘统勋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乾隆朝一共前后有过九位辅政的首席大军机,而刘统勋是最后一位既充分得到乾隆信任,又为人正派的首席大军机。这里,我们可以梳理一下,乾隆朝的九位首席大军机,分别是鄂尔泰、讷亲、傅恒、尹继善、刘统勋、于敏中、舒赫德、阿桂、和珅。前五位,以傅恒和刘统勋为代表,能力品行俱佳,又深得乾隆信任。在傅恒和刘统勋去世之时,乾隆都曾亲自登门吊孝,并且当刘统勋去世之时,乾隆还曾痛哭流涕,表示“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然而,在刘统勋死后,接续而来的四位首席大军机,舒赫德与阿桂虽正派,但所受信任不如各自同一时期的于敏中及和珅。而乾隆朝的系统性危机,也正是产生自于敏中与和珅辅政时期。

那么,从傅恒、刘统勋到于敏中、和珅,乾隆朝的政治风气,到底有了怎样的变化呢?我们可以参考清朝皇室宗亲爱新觉罗·昭梿在《啸亭杂录》中的一段记载。原文叫“傅文忠、刘文正诸公相继谢事,秉钧轴者惟于文襄公一人,故风气为之一变。其后和相继之,政府之事益坏。”意思说,当傅恒与刘统勋相继去世后,国家辅政的大权,落在了于敏中手上时,整个朝堂的风气,开始变了。到和珅掌权,官场上下更是日趋腐坏。于是问题来了,乾隆到底为什么会起用于敏中与和珅?他们两个又是如何搞坏官场风气的呢?我们逐个来说。首先,乾隆对于敏中的重用在于三点。

第一,于敏中本人学问很好,他是乾隆二年,由乾隆帝本人钦点的殿试状元,属于天子门生。

第二,于敏中很擅长讨乾隆欢心。作为一名汉族状元,于敏中进入翰林院后,反而大量学习了满文知识。极大迎合了乾隆满洲至上的心理需求,乾隆需要这样一个汉族状元作标杆。

第三,于敏中能力很强。不管是在地方担任学政,还是在中央担任官员,做事情都极为妥帖。



因此,于敏中身为一名状元出身、圣眷优渥、能力出色的天子门生,很快就得到了乾隆的重用,并一路做到了首席军机的高位。而当乾隆晚年精力衰颓之时,对于敏中的盲目信任,也给于敏中的贪腐,留下了巨大的机会窗口。我们今天聊起,乾隆晚年的政务懈怠时,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乾隆直到于敏中死后,才发现于敏中家里有来历不明的巨额财产。甚至,当乾隆发现时,还发出了极其愤怒的疑问,说“朕任敏中数十年,知其为廉直,安得有许多赀。”意思讲,朕用了于敏中几十年,他不是一直都很清廉的么?怎么家里能有这么钱。持续调查之下,乾隆发现,从江南到西北,各地官员都曾与于敏中有过不正当的金钱往来。截至此时,虽然于敏中的财产被没收,名誉被剥夺,但官场上已然贿赂成风。

不过,真正在乾隆朝,造成系统性危机的,并不是于敏中,而是乾隆朝的督抚上贡问题与和珅改造后的议罪银制度。我们逐个来说。首先,督抚上贡这件事,自古以来就有。指的是,各省地方官员,在任职期间,会给皇帝上贡一些当地的土特产。只不过,早期各地督抚,送的都只是水果、药材,或者笔墨纸砚一类的,顶多江南地区会送一些丝绸瓷器,这就算非常昂贵了。可到乾隆朝时,地方督抚的上贡制度,就发生了一些变化。官员们为了讨得乾隆的欢心,开始内卷了。既提高了送礼频次,也提到了礼物价值。

首先,从频次讲,传统上,督抚送礼,一年只送三次。皇上过生日送一次,元旦送一次,冬至送一次。可乾隆朝中期开始,除了传统的三次外,连什么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全都要上贡。其次,从礼物价值上讲。传统上贡,都是以当地土特产为主,而到乾隆中期,因为乾隆喜爱古玩字画了,下面的地方督抚,就开始四处淘换古董,来上贡。于是,随着各地督抚,每年都要高频次地给乾隆上贡礼物,而且越送越贵,一个核心的问题出现了,官员送的礼物,从哪来?或者一个更直白的说法,钱从哪里来?很简单,要么是盘剥百姓,要么是贪污索贿。最终,由于督抚上贡传统的异化,那些本来不贪污的官员,单纯为了给乾隆送礼,也不得不开始收受贿赂了。尽管乾隆在这一期间,还在严厉打击贪腐,但多少都有些自欺欺人。

说完乾隆朝的督抚上贡问题,我们再来聊一聊,和珅亲手塑造的议罪银制度。和珅在乾隆四十五年的时候,同时担任了清朝的户部尚书和内务府大臣。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就是清朝的中央财政,一共就两笔钱,一笔政府财政,在户部,属于国家的钱;而另一笔皇家财政,在内务府,属于乾隆个人的钱。等于乾隆四十五年时,这两个钱袋子都在和珅一个人的手里了。而很快和珅就发现了,这两个钱袋子的重要区别。就是当朝廷处理官员时,存在两种罚钱方式。一种普遍使用的叫罚俸,也就是扣工资,这节约的是户部的钱,属于国家的财政收入,跟乾隆没关系;而另一种,较少使用的罚钱方式,叫议罪银,它收上来的钱,不经过户部,是直接进内务府的账,供皇家花销,属于乾隆自己的钱。



在和珅看来,只要能保证户部的财政平稳,那内务府的存银,自然是存款越多,乾隆越开心嘛。于是,和珅就跟乾隆提议,要将议罪银进行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用和珅本人的话来说,就叫“今将各员自行议罪认罚各项,分晰缮写清单,恭呈御鉴,嗣后即遵此办理。按季具奏。”(《文献丛编·密记档》)意思说,从今以后,就将一众官员的议罪银,条理化记清楚,然后按季度向乾隆汇报。而晚年懈怠,有意享乐的乾隆,也最终批准了和珅的请求。那么随着议罪银的制度化,接下来的事情,发展就很有意思了。首先,因为乾隆中期的督抚上贡问题,就已经有大量官员,走上了贪污的道路。紧接着,议罪银制度的规范化发展,又给这些贪污官员,出了一条免罪的道路。

等于从乾隆四十五年起,督抚上贡问题和议罪银制度,就成了双重驱动。督抚上贡,塑造了大量的贪污犯;议罪银制度,又极大降低了贪污犯的犯罪成本与风险,只要你贪污的钱,比议罪银的罚款多,那么你就是安全的。这就太离谱了,清朝的制度运行,也就此形成了严重的系统性危机,整个官场风气吏治,都迅速崩塌。以至于乾隆之后,虽然也有过一些反贪行动,但因为制度上的问题没能解决,所以贪污之风,屡禁不止。甚至,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地方官员的集团性腐败。以至于,清朝后世文人评价乾隆朝的官场就叫“高宗英明,执法未尝不严。然诛殛愈众,而贪风愈甚。非其时人性独贪也,盖有在内隐为驱迫,使不得不贪也。”(【清】薛福成《庸庵笔记》)做一个比喻,乾隆朝后期的官场,就像一个充满细菌的水族箱,什么鱼进去,都会被感染。乾隆不把水换掉,只是去里面捞死鱼,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而当乾隆驾崩后,新皇帝嘉庆很快就叫停了督抚上贡和议罪银制度,但官场风气已然积重难返,嘉庆本人做事,又远不如他父祖精明强干,最终,清朝盛世的崩塌,注定无法避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