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博主发布的武汉生鲜市场买鱼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顾客遭遇商家“免费宰杀”的“热情服务”,却在拒绝后遭对方以秤砣威胁。这场看似寻常的交易背后,折射出消费市场中暗藏的诸多玄机,更暴露出消费者在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层面可能面临的侵害。



博主在武汉某生鲜市场购买活鱼时,商家一反常态主动提出免费宰杀。面对这一“反常操作”,顾客婉拒后竟遭商家连环“逼宫”:先是要求更换活鱼,后又以“提前说明”为由指责顾客“故意找茬”,甚至情绪失控挥舞秤砣,险些酿成危险。视频中商家从“殷勤”到“暴戾”的180度转变,让围观网友直呼“细思极恐”



为何商家对宰杀服务如此执着?网友的犀利分析直指核心:现场宰杀可“神不知鬼不觉”处理鱼腹,掩盖注水、塞异物等缺斤短两手段。



2023年,广州消费者张女士在某水产市场购买鲫鱼时,商家主动提出免费宰杀。张女士拒绝后自行回家处理,却发现鱼腹中塞有约50克铁块。经投诉后,市场监管部门介入调查,发现该商家长期通过宰杀服务掩盖“鱼腹藏物”行为,最终被处以罚款并责令整改。



2022年,北京消费者王先生在超市购买活鱼时,商家以“免费宰杀”为由强行处理。王先生坚持自提后,回家发现鱼腹积水严重,鱼体重量虚高。经检测确认为注水鱼,王先生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退一赔三,最终获赔500元。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区的宰杀服务差异颇大:博主所在地商家“强推宰杀”,而部分城市顾客主动要求却需额外付费。这种割裂现象恰恰暴露行业灰色地带——当宰杀从“服务”异化为“套路”,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便被粗暴践踏。更令人警惕的是,商家动辄以暴力威胁维权顾客,折射出某些市场长期存在的监管盲区。



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服务,商家不得以任何理由强制提供服务或捆绑销售;若对商品重量存疑,可要求使用公平秤复称,并保留购物凭证及视频证据;发现缺斤短两、注水等行为,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退一赔三,情节严重者可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2021年,上海消费者陈先生购买螃蟹时发现重量异常,经复称少200克。商家辩解“水分蒸发”,但陈先生出示购物视频证明称重后立即复称,最终商家全额退款并道歉。



鲜活水产交易本应是透明阳光的买卖,但当宰杀刀变成威胁顾客的凶器,当公平秤沦为商家敛财的工具,这场围绕鱼腹展开的博弈,终需以法治与监管之力拨开迷雾,还市场一片清朗。消费者唯有增强维权意识,善用法律武器,才能避免成为“宰杀服务”套路下的沉默羔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