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座国际大都市,上海不仅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扬,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万花筒。海纳百川,中外交融,在这里,古老与现代交织,东方与西方交融,共同塑造出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底蕴。
“建投读书会·澎湃北外滩”第十三季以“东西汇流”为主题,选题从“上海作为一座因河而生、连江入海的国际大都市,不仅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扬,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万花筒”出发,选取了音乐、电影、体育、建筑、戏剧、器物六大方面,与读者们共读上海城市基因中的生机勃勃与包容开阔。
本期为第五场,由国家一级编剧、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喻荣军主讲。
一、上海话剧的起源与早期历程
回顾最近四十年的上海话剧,自然不能脱离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话剧发展的风雨历程。中国话剧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在上海发端,作为中国话剧的诞生地,上海始终走在中国话剧发展的最前沿。话剧因其独特的艺术特征,一直与社会现实和历史文化的发展同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积极的现实作用,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趣和人文内涵。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无数人因走进剧院而与戏剧结缘。戏剧可能影响了他们的生活,甚至改变了他们的一生。我认为戏剧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如果一生能与戏剧结缘,至少不会虚度光阴。
中国话剧从上海走向全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上海一直是全国话剧的中心。新中国成立后,话剧中心因北京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地位而北移。进入新世纪,中国话剧艺术迎来了快速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过去十多年中,随着越来越多的民营剧团涌现,话剧正以最快的速度从北京和上海向中国其他城市蔓延。许多在20世纪90年代解散的剧团重新焕发生机,开始排演剧目并进行常态化演出。如今,话剧艺术已成为城市青年最为关注的艺术门类之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话剧剧场,新一代话剧人也正在崛起,逐渐成为话剧艺术的中坚力量。
在中国,话剧曾是“舶来品”。与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相比,话剧是从西方引进的戏剧艺术形式。自引进之日起,话剧不断吸纳各种传统艺术的优点,并经过改造,尤其是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借鉴与融合,逐步发展成为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话剧形式。
虽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的教会学校已有学生排演的英语戏剧,甚至还有原创中文剧目如《官场丑史》的演出,但一般戏剧史学家仍将1907年由春柳社的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上演的《茶花女》片段以及根据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尤其是《黑奴吁天录》,其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采用分幕结构和对话动作演绎故事的方式,塑造了接近生活真实的舞台形象。这与中国传统戏曲截然不同,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同年,重新改编的《黑奴吁天录》由春阳社在上海演出,话剧自此在中国落地生根,并迅速发展起来。这是当时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产物。
春柳社上演根据《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黑奴吁天录》,本篇相关图片素材由喻荣军老师提供
当时,这种形态的演出被称作“文明戏”。它很快就在上海兴盛起来,但是由于缺乏规范、题材狭窄等问题,随即逐渐衰落。这时,学校演剧异军突起。其采用西方写实主义方法,反映了社会现实问题,使戏剧呈现出最初的现实主义特色。当时,在西方产生和兴起的戏剧思潮几乎被中国人全盘吸纳。“五四”运动之后,随着新的戏剧文学的产生,上海产生了一支从事话剧的队伍和专门的戏剧教育。“爱美剧”,即业余演剧制度,也随之兴起。其时业余剧团空前活跃,初设话剧导演制。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将主要以对话和动作来表情达意的戏剧样式正式定名为“话剧”。话剧这个“舶来品”就此在中国确立下来。
1918年6月《新青年》刊登了《易卜生传》,该期杂志是“易卜生专号”
经过了20世纪20至30年代的快速发展与起伏过程。国外许多经典话剧作品被介绍到中国,中国话剧原创作品也逐渐发展壮大。20世纪30至40年代,社会动荡,政局不稳,上海话剧开始转向现实主义,并渐渐走向成熟。在国内外政治、文化运动的驱动和中共地下文委的领导下,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并在上海开展革命戏剧活动。此后,职业剧团开始在上海出现,他们有着较为丰富的演剧经验,也造就了一批的话剧表演人才,培养了一代话剧观众,孕育了一批杰出的剧作家和剧作。这些剧作中有很多都在此后的岁月里长演不衰,如夏衍的《上海屋檐下》等。
到了抗战时期,话剧一度从剧场走向广场,甚至更广阔的天地。话剧与时事、时势的结合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形成了分别以重庆、延安和上海为中心的局面。解放战争时期,话剧中心又重归上海。“孤岛”时期,上海的职业话剧普及兴盛,业余演剧活动也轰轰烈烈,诞生了一大批职业剧团和演艺人才。话剧作为一种戏剧艺术,已成为上海市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此外,历史剧的兴盛和讽刺喜剧的崛起,使剧场之外涌现了许多短小而通俗的演剧形式,如广场剧、街头剧、茶馆剧、游行剧、活报剧等。话剧的影响遍及全国,鼓舞了人民的抗敌热情。从城市到乡村,从剧场到街头,话剧成为人们最为熟悉的、具有革命性的演出形式。
《上海孤岛话剧研究》
二、建国初期的上海话剧
上海市内早在建国之初,就有不计其数的话剧团。因为上海长久以来属于市民社会,非常具有烟火气。虽然上海开埠较早,跟国外的交流合作一向很多,但是话剧流传到上海后,仍会形成自己的特色。上海国际喜剧节之所以在上海举办,正是由于这里有这样的氛围和传统。上海居民常到剧场里看演出,甚至会养成这样的习惯。例如,在上海的人民广场和南京路附近区域,在解放前已有很多剧场。当时这篇区域被称为“东方百老汇”。公众一度很希望国内能有和美国的百老汇或伦敦西区类似的剧场,比较集中地举办戏剧演出。其实在很久之前,上海就已经有了这样的剧场、这样的演出。现在只是把这种习惯恢复了而已。因此上海观众是有走进剧场的习惯和传统的,现在上海的话剧市场也是全国范围内最好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话剧团体由过去的民间团体,转变为由政府统辖的正规艺术团体,开始建立有序的体系。参照前苏联体系形成的国有院团建制,让中国话剧发展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和更广阔的可能。这一转变尤其推动了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和斯坦尼表演体系的引进与实践。中国话剧的民族化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中国话剧始终跟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有着紧密联系,其教化功能也一直被强调。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团、上海电影演员剧团、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以及上海戏剧学院等相继成立或恢复。在剧团建制上,按照前苏联的剧院模式,我国几乎每个省份都组建了省属专业话剧团。许多城市也有市属的话剧团。在演剧上,我国剧团推行并尊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随后在吸收中国传统戏曲精华的基础上,进行融合与探索,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演剧学派,并创作出一批优秀的剧目。例如,话剧《布谷鸟又叫了》《枯木逢春》《年青的一代》和《马兰花》等都是在上海创作出来的。此外,国外许多经典剧目也被介绍给上海的观众。
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经典舞台记忆,《三剑客》(1985)
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经典舞台记忆,《布谷鸟又叫了》(1957)
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经典舞台记忆,《清宫外史》(1980)
上海青年话剧团的经典舞台记忆,《年青的一代》(1963)
上海青年话剧团的经典舞台记忆,《无事生非》(1986)
三、改革开放下上海话剧的繁荣发展
截至“文革”开始前夕的1966年,话剧已发展为中国的第一大剧种。随着“文革”的结束,话剧演出再度迎来了春天,并一度成为思想解放的先锋。改革开放伊始,话剧又以其敏锐的嗅觉登上舞台。随着现实主义创作的回归,一大批现实题材作品横空出世,令话剧演出一度空前繁荣。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之间,中国话剧得到井喷式的发展。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新时期戏剧”的黄金时代,众多现实主义话剧作品诞生。如上海的《于无声处》《假如我是真的》《陈毅市长》《血,总是热的》《寻找男子汉》等作品。
(一)小剧场话剧的特征与意义
1982年,两台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和《母亲的歌》几乎同时分别在北京和上海推出。它们通过对镜框式舞台的打破和多层面、多时空的创造性呈现,开启了新时期中国小剧场戏剧的先河。其实,小剧场话剧并不是新鲜事物。它产生于19世纪末的欧洲,相对于在镜框式舞台展开的传统大剧场话剧而言,更为强调观众席与表演区的贴近,以及观演关系的灵活多变。起初的小剧场戏剧强调先锋性和实验性,而其在中国再度兴起的原因却是求生存和求发展。小剧场运动中,小剧场戏剧以实验戏剧的姿态,展示了探索性、灵活性、现代性和适应性。其后几年,上海一直有小剧场在举办多种形式的演出,包括上戏“黑匣子”、人艺“戏剧沙龙”、青话“小剧场”等。
小剧场话剧《母亲的歌》
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
为什么会有小剧场产生?小剧场是反垄断、反商业、反传统、反社会的产物。小剧场有自己的先锋、实验、探索的方向,有革命性,有创意,也有更多的可能性。普遍认为安托万1887年在巴黎的美术胡同开设的自由剧场,是小剧场的开端。初衷是创造更多的空间,以演出一些有趣、好玩的作品,而不总拘泥于客厅戏或商业戏。
1887年3月30日在法国巴黎爱丽舍美术胡同,安德烈·安托万设立的自由剧场
随后,从德国的自由舞台、伦敦的独立剧场、莫斯科艺术剧院,到阿贝国家剧院,很多剧院选择在狭小的空间里排演许多颇具创意理念的和创新精神的作品。这叫做自由剧场运动。
小剧场不只意味着剧场规模小,更意味着有更多可能性的演艺空间。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在关注就做什么戏赚钱或是什么戏能吸引观众。但是以百老汇为例,是因为有外百老汇和外外百老汇的存在,才可能产生百老汇。百老汇是金字塔的尖端,但是更关键的是塔基。我认为在中国,塔基的部分是缺失的。人们总是在谈塔尖部分,谈产业,谈观众,谈商业,谈某部戏怎么受欢迎。但是塔基部分,需要有更多的、各种各样的有创新精神和创意的人参与,在更多的小空间里面演出,甚至有可能是公益的。这样才会带来更多可能性。
因此,在谈小剧场的时候,是要谈它的实验性、探索性、先锋性,谈它的反传统、反商业,谈它带来的各种可能性。它不只是剧场小,而是一种精神、一场运动。我觉得这就是小剧场的意义所在。我司也举办了小剧场的戏剧节,从国外引入了很多场戏剧。
(二)小剧场话剧的发展与影响
在戏剧理论界,“戏剧观”大讨论贯穿了整个20世纪80年代。当时各方从戏剧的本质、假定性以及写意戏剧观的内涵及特征等角度,进行了深刻的讨论。这场讨论使得更多新的戏剧观念被接受和承认。它从沪京两地兴起,进而席卷了全国戏剧界,影响深远。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和娱乐形式进入中国,再加上电视的普及、电影的流行,使得话剧(以及其他种类的表演艺术)迅速地陷入低谷。大量的戏剧观众开始流失,许多传统戏曲院团纷纷解散,甚至有许多传承了几百年的剧种逐渐消失。中国的话剧只在北京和上海等少量的大城市有着不成常态的演出,而且演出场次与观众都少得可怜,在上海甚至出现过台上演员比台下观众还多的情况。“话剧危机”由此出现。
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处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上海正不断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随着全社会的文化转型,上海的话剧也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局面。在“话剧危机”的大势下,上海的小剧场话剧却异军突起,成为亮点。这类小剧场话剧在票房上取得了极大成功,它们不似几年前那么具有实验与探索的精神,而是更加亲民、大众和时尚。因此,它们成功地把更多的普通观众吸引到剧场。其中,最为成功的演出就是《情人》和《留守女士》。尤其是《留守女士》,因为在题材上更加贴近社会热点,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出国潮”中人的思想和情感的变化,所以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共鸣。他还带动了一批反映社会热点话题的小剧场作品的产生,如《美国来的妻子》《大西洋来的电话》《东京月亮》和《公用橱房》等。这些作品无论从表现形式还是题材内容方面,都成功把握了和以往大剧场演出不同的审美特征,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上海戏剧的发展。
小剧场话剧《留守女士》
小剧场话剧《美国来的妻子》
1993年8月,半民间性质的实验性话剧团体“上海现代人剧社”成立,为上海话剧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在我国戏剧界属于开先河的创举。现代人剧社虽然还隶属于上海艺术研究所,却能自负盈亏,有自己的演出许可证,可以用法人的资格进行营业性演出。其后,它排演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包括《楼上的玛金》《莎姆雷特》《美国来的妻子》《WWW.COM》和《单身公寓》等。如今,现代人剧社已经走过二十多年的历程,是我国存续时间最久的民营话剧社团。
1995年1月23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和上海青年话剧团合并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从而成为上海唯一的大型国家级话剧院团。这期间,发源于上海的制作人体制也推动全国文艺院团改革进一步深入。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主流戏剧市场惨淡,许多演出依靠包场完成,话剧市场陷入低谷。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引起反响的作品,如《大桥》《OK,股票》《白马飞飞》等。这期间最引人注目的话剧莫过于《商鞅》。该剧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创排于1996年,在此后二十多年间一直是上海话剧的代表作品。
原上海青年话剧团院址(安福路201号)
原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址(淮海中路1893号)
原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址(安福路284号)。1995年,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和上海青年话剧团“拆二合一”,成立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四、新世纪上海话剧的多元化发展
(一) 21世纪前十年的上海话剧概况
在21世纪的前十年,上海的小剧场话剧迎来了第三次兴起。和上一次热潮不同,小剧场的本次兴盛带动了一批以大学生和年轻白领为主的观众群体走进剧场。观看话剧一度成为上海年轻人所崇尚的文艺活动,在2004年更是被评为上海年轻人最喜爱的四大时尚活动之一。其时也呈现出以主流戏剧为主,实验戏剧与通俗戏剧多元并存,风格多样的戏剧格局。在主流戏剧方面,仅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一家机构,就排演了众多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如首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商鞅》,以及《正红旗下》《长恨歌》《秀才与刽子手》《一九七七》《钢的琴》《红星照耀中国》等。另外,国外一众经典作品与当代作品也被引进到上海。
1995年-2009年的经典舞台记忆
该时期也是上海话剧市场发展最快的时期。除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中福会儿艺、上海戏剧学院等专业演出团体之外,越来越多的民营剧团和公司也排演了大量的剧目,许多外地或境外的话剧团体也带来了许多话剧作品。这些作品都极大地丰富了上海的话剧市场。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为例,1999年共演出5台剧目,演出场次仅201场。其中大部分的场次都是进入学校为学生演出,真正面向市场的演出场次少之又少。而2017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剧目达到50台,演出场次共794场,而且基本上都是售票演出,平均上座率达到82.77%。其中,许多剧目都是提前一年制定计划,提前大半年开始售票。提前购票已成为众多观众的习惯。
21世纪前十年中,大量培养观众的话剧形式有以下三种:
一是再度掀起热潮的、以当代都市为题材的小剧场话剧。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和上海现代人剧社排演的一些小剧场话剧,如 《WWW.COM》《去年冬天》《单身公寓》《上海作女》等,均引发了久违的观剧热潮。这些小剧场话剧在整体话剧市场极其不景气的情况下,以贴近观众的题材内容与丰富新颖的表现形式,吸引了大批年轻人走进剧场,催生了上海话剧舞台上风靡一时的“白领戏剧”现象,从而带动了一轮持续近十年的都市小剧场话剧演出热潮。
2005年9月1日颁布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允许成立民营剧团和民间资本经营剧场,配合同年文化部、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一同极大地激发了上海民营话剧的发展。一大批民营剧团与剧场相继成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到戏剧创作与演出中。其中,大部分民营话剧社团以演出小剧场都市情感剧为主,这标志着小剧场戏剧从以实验和先锋为主要特征的运动,逐渐向更加大众化、成熟化、多元化和商业化的方向发展。
同时,小剧场话剧作为戏剧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为广大观众所认可和接受,极大地推动了新世纪中国话剧的繁荣与发展。例如,小剧场话剧《谎言背后》《今夜将我遗忘》《卡布基诺的咸味》《恋人》《浮生记》等作品广受欢迎。随后,肢体剧、歌剧、戏曲与舞蹈等其他形式的小剧场演出也逐渐增多,如肢体剧《人模狗样》《鲁镇往事》、小剧场昆曲《伤逝》等。小剧场话剧的繁荣也带动了商业戏剧的形成与发展。
小剧场话剧《人模狗样》
小剧场话剧《捕鼠器》
小剧场话剧《人模狗样》《捕鼠器》《WWW.COM》
二是从2003年起,悬疑剧开始受到观众青睐。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和捕鼠器工作室一起排演的阿加莎系列悬疑剧吸引了大批观众,如《捕鼠器》《无人生还》《意外来客》《空幻之屋》等。此类题材作品还包括《黑夜女人》《死亡陷井》《万圣节游戏》《维罗妮卡的房间》等。
三是从2005年开始,以幽默搞笑为特征的都市轻喜剧的影响力从北京扩展到了上海。这类题材尤其深受80后年轻观众的喜爱,从而也培养了很多话剧新观众。仅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就排演了《跟我的前妻谈恋爱》《和空姐同居的日子》《武林外传》和《鹿鼎记》等多部深受观众欢迎的话剧作品。
(二) 党的十八大后上海话剧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随着各级政府对于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视与扶持,以及国家艺术基金的设立,话剧(以及其他种类表演艺术)正变得越来越活跃。尤其是“一团一策”的贯彻和执行,极大地解决了上海范围内话剧院团的后顾之忧,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另外,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运作变得更加成熟、公平和有效。它以鲜明的政治导向、积极的社会效益、广泛的公益服务和国际化的操作规范,通过对原创性、创新性、实验性项目的资助和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文化新人的成长,也吸引着更多优秀的文化项目向以上海为中心的大都市群汇集。它对上海重大题材的资助,更是极大地推动和支持了上海话剧的进一步发展。如话剧《大哥》《共和国掌柜》《吁命》《老大》《资本·论》《起飞在即》《汇贤坊》《[富春山居图]传奇》《大清相国》《家客》等作品,都曾从中获益。
如今,上海的民营戏剧团体蓬勃发展。话剧行业也变得更加多元,既趋向精英化、城市化,又贴近大众化、中产化。随着政府对文化扶持力度的加大,相关政策的出台也改变了话剧的业态。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民营公司制作的话剧的通俗性、商业性更强,话剧更加产业化;另一方面,政府对于话剧创作题材的要求和指导也日益明确。
五、上海话剧的缤纷未来
(一)话剧的社会功能与启蒙精神
戏剧创作长期以来都难以摆脱政治与教化的影响。正如高尔基所言:"政治就像坏天气一样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话剧业界该如何与政治进行良性互动?这正是我国百年话剧的重要特征。董健教授曾指出:"百年中国话剧的整体文化特征,就是它的现代启蒙主义精神。"无论是关于民主、自由、普世价值,还是其他诸多方面,话剧都积极参与了思想启蒙的进程。
因此,话剧不仅是教化、娱乐和体验的载体,更承载着思想内涵,与生活息息相关。在上海这座城市,多年以来话剧的传入、发展及其与城市文化的融合,乃至剧院创作的定位,都与上海的城市精神紧密相连。尤为重要的是,话剧带来了现代性,对城市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启蒙精神历久弥新。陈独秀在《新青年》推出易卜生专刊,正是因为话剧蕴含着改变现实、影响社会的力量。正如阿瑟·米勒所说,戏剧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世界。而乔布斯的名言"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也与此不谋而合。无论科技如何进步,剧场始终不可替代——它是思想面对面交流、碰撞的场所。
(二)民营话剧团体的发展与产业化
近年来,上海民营话剧团体日益活跃,并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除现代人剧社外,开心麻花、聚橙、孟京辉工作室等纷纷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常年制作并演出话剧。上海锦辉艺术传播股份有限公司自2010年起专注舞台剧制作,其《盗墓笔记》系列在全国范围内取得票房佳绩,吸引年轻观众走进剧场,并带动了《三体》《秦时明月》等热门IP改编话剧的兴起。上海恒源祥戏剧近年也推出了《永远的尹雪艳》《大商海》等作品。
随着话剧艺术的普及,戏剧教育也备受重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2005年便设立戏剧教育部门。已连续举办十五届的上海大学生话剧节成为高校学子接触话剧的重要平台,其中许多参与者后来进入了正式的话剧制作团体中工作。上海中学生戏剧节也已经举办了六届。如今,上海各大高校几乎都设有话剧社,许多中学也组建了戏剧社团。业余话剧蓬勃发展,社区、街道、企业纷纷成立白领话剧社。话剧形式也日趋多元,肢体剧、脱口秀、相声剧、即兴戏剧等新兴形式深受年轻人喜爱。在群文艺术方面,在市群文馆的文化配送、市民文化节等活动中也有大量的话剧演出,丰富和培育了本地的话剧市场。
(三)上海话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目前,上海正致力于打造"亚洲演艺之都",国际戏剧交流日益深入。众多国外优秀剧目来沪演出,上海国际当代戏剧节、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节、上海国际喜剧节、上海静安戏剧谷戏剧展演等各类戏剧活动蓬勃开展。上海国际艺术节每年也会邀请一些国内外重要的话剧作品来上海演出。此外,中外合作项目不断涌现.如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从2013年起推出的“世界经典·上话重绎”项目,计划在十年间与十个国家的艺术家团队进行合作,推出一系列国外经典话剧的上话演绎版本,如《万尼亚舅舅》(2013)、《太太学堂》(2014)、《玻璃动物园》(2015)、《亨利五世》(2016)和《厄勒克特拉》(2018)等,以推动上海话剧与国外著名剧团的全方位合作。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和英国Punchdrunk公司合作引进的浸入式戏剧《不眠之夜》引发了观剧热潮,作为上海唯一的驻场戏剧演出,已经连演连满500多场,并且在第二十四届全球主题娱乐颁奖礼上荣获全球主题娱乐杰出表现奖。
与此同时,上海的话剧正走向世界。2017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和英国壁虎剧团合作的舞台剧《惊梦》在爱丁堡艺穗节成功上演,并从几千台演出中脱颖而出,被苏格兰《太阳报》评为年度唯一的最佳戏剧演出奖。这是对中国话剧的极大认可。中国第一台肢体剧《人模狗样》从2004年上演以来,已经参加了近二十个国家的艺术节。话剧《乌合之众》更是自2015年起,已被译成八种语言出版和上演。
四大演出季·人文之光
四大演出季·环球舞台
四大演出季·后浪新潮
四大演出季·经典戏剧·上话重绎
(四)机遇与挑战并存
可以预见的是,中国话剧会在不久的将来迎来更加繁荣的局面。然而,其面临的问题也将越来越突显,包括编剧人才缺乏、原创力不足、市场不够成熟细化、社会资源的配比不均等。这些都会影响话剧行业正常健康的发展。在创作方面,国内原创生态需要被进一步培育。目前我国培育原创作品的中小型剧场占比偏少,优秀青年编剧、导演断层,优秀原创剧目较少。国有院团虽然在不断地创作市场化剧目,但受现有体制机制的约束,人才、创作、管理等方面的潜能都没有得到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仍需进一步释放,市场空间有待进一步提升。而民营机构已经逐步开始在这些领域形成竞争力,在资本的助力下开始了全产业链的扩展和跨行业整合。显然,中国的话剧正经历着快速发展。未来,话剧行业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生机勃勃,但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
未来中国话剧应当何去何从?话剧艺术的本质特征没变,但观众的欣赏需求与习惯始终在变。因此,客观上要求话剧艺术要与时俱进。这不但仰仗社会、经济甚至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也仰仗中国话剧与国外戏剧前沿不断的交流与融合,更仰仗于寻找中国话剧的特点与自我表达。这就要求所有从业者有清醒的认识和不断的努力。只有这样,中国话剧才会变得更加成熟、多元和包容。中国话剧不但应当在精神层面起到引领作用,而且要愈加高贵。
喻荣军讲座金句视频(01:56)
来源:喻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