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另一大特点,对木质材料的偏好,从中国传统美学上讲,木质材料首先有人文属性,木头比石材更有温度。另外,有一派历史考据学者提出,华夏文明的核心发源地,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以及周边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木材丰富而石料相对缺乏,所以导致中国传统建筑从起源时代,就青睐木材。同时,相对于砖石建筑,木质建筑有材料加工简便、施工时间快、总体造价低等优势;又或者说,纵观世界历史,石质建筑的最初起源,多是神庙等宗教建筑,以求和信仰的永恒性相匹配,但华夏文明超级早熟,并没有其他文明地区那种宗教神权势力长期坐大的时代,宗教信仰也偏向世俗与生活化,所以石质建筑并没有在华夏文明历史上得到发展。
当然,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最大好处,就是加工起来方便,可以轻松形成各种形制规格的建筑构件。《营造法式》这部建筑经典中就强调“以材为祖”,把木材加工成大大小小的方木、圆木,截面和长度必须符合一定的模数。在没有现代图纸,也没有效果图可以参考的情况下,这套模数,能让建筑设计顺利衔接建造的过程,而且加工木材的方法可以标准化。上述框架结构里大大小小的部件,从梁柱、斗拱,到家具的桌腿都是依着这套原则,方便有序地管理、装配和生产。
所以,建筑设计的技术层面,必然被更抽象的指导思想制约。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的厅堂房舍大小不同,首先是由建筑的类别等级决定的。也就是说,建筑师要决定建筑总体的规模和大小,才能决定不同大小的构件,以及它们如何组合。为了说明这一点,他举了唐代晚期两座经典建筑,庞大的佛光寺和小巧的南禅寺作为案例。两座寺院总体构造相似,仿佛只是彼此的放大与缩小,所用的“材”,单元尺寸是不一样的。这里表面上是在谈材料,其实又回到了刚才提到过的设计思想与结构问题。人们常说明清时代的北京城是一件完整的建筑艺术作品,从宏观上的城市,直到每一栋房屋,以及里面的家具、屏风、匾额、座椅等家具摆件,都拥有某种惊人的内在一致性。
相比之下,大型的西方古典建筑就截然不同,很多则是墙体承重,加上拱券、穹顶这些增大跨度的构件,柱子时而隐没在墙体之中。顺便说一句,西方传统建筑,历史上也出现过木质构造,但是没有形成中国这样的鲜明特征。到了十八世纪,西方建筑走向现代,框架结构才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基点,主要好处在于建筑的空间分隔,从此和承重体系彼此脱离,框架结构是标准化的单元组合,可以加加减减,降低重新设计和建造工艺的难度。于是,建筑物的规模和内部空间的安排变得空前灵活了。
说完了这些,作者李允鉌带着我们更进一步,来看看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与色彩”问题。以前大家都认为,这些只是微小的细部问题,但实际上,它们也是与设计有机结合的,不仅仅是装饰,也是对抽象建筑形式的补充——虽然古建筑大多斑驳古朴,但在刚刚落成时,古代建筑其实很花哨,在建筑的重要部分往往饰有规制严谨的彩画。这些装饰首先是呼应建筑各部分真实的关系,达到和谐自然的效果,比如檐下彩画颜色鲜明,但是因为遮没在阴影里,所以不至于显得突兀;其次,它们也突出了建筑特有的“空间媒介”的意义。为了突出君权的至高无上,太和殿内槽明间的两排柱子,就是紧邻御座左右的两排,全部“沥粉贴金”,而次间、梢间的所有柱子只用朱漆为饰。在位于上海松江,向古典建筑致敬的方塔园中,设计师冯纪忠教授特意将建筑构件之间连接的部分刷成黑色,道理类似。其实它和材料本身的属性没有关系,只是为了突出建筑各部分的结构关系,形成某种视觉上的表达语言,从而影响游览观看者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