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创幕后」

一个创意是如何诞生的?可能是一件生活里的小麻烦,也可能是脑海里忽然闪过的灵感火花。无论起点是什么,真正让它走出来的,是那些愿意动手的人——他们把想法一点点推向现实,最终变成一个可用的产品。

「共创幕后」记录的,就是这些从零开始的过程。我们会邀请共创项目的发起人,分享他们的灵感源头,以及在实现过程中经历的挑战与转折。那些试探、碰撞,甚至一度想放弃的瞬间,也都是故事的一部分。

在这里,你会看到每一个产品背后不那么「标准」的一面:创意如何出现,过程如何展开,人是如何坚持的。

希望这些幕后故事,能让你看见产品的另一面,也更理解「共创」的意义。

不久前,朱海舟在少数派发表了一篇名为的文章,分享了自己作为一个数码收藏爱好者,在「大收藏家」项目中的发起过程与开发心路。

这篇文章不仅获得了年度征文「共创赛道」的奖项,收获了不少读者共鸣,「大收藏家」也加入到少数派共创项目中来。编辑点评中提到:「相比大多数把藏品当作数据条目的软件,大收藏家试图以一种审美性的、信息丰富的方式,为每件物品建立数字化身。」

而这正是这个项目吸引人的地方——它不是工具的再发明,而是试图重新定义:我们为什么收藏,又该如何记录这些「非标准化」的爱?

本期「共创幕后」,朱海舟将分享这款 App 从灵感到落地的完整过程:热爱如何催生动机,动机如何转化为产品,又如何在现实的限制中,一点点接近最初的理想。

少数派共创限时优惠,年度会员仅需 ¥30.00¥38.00

π:先做个自我介绍吧

我叫朱海舟,我是一个数码爱好者,也是一个数码收藏家。

我因为热爱手机数码,曾经在科技美学做过测评,后来加入锤子科技,参与了最后几款手机和大屏产品的规划工作,现在在 OPPO 担任 AI 和大屏业务的软件产品规划。


由爱好驱动的产品

参与这个项目的伙伴,本身都有各自的收藏爱好,比如我们的开发同学收藏马克杯,设计同学收藏球鞋和表,大家都认为这个产品做起来蛮有意思的,是一个「有搞头」的产品。

π:是怎么想起来做「大收藏家」这款应用的?

这是一个由爱好驱动的产品。

说起收藏,那历史可以追溯到学生时期,我每个阶段用的手机、开发的工程机、购买的竞品机,都完好地保存下来,渐渐地形成了「博物馆规模」,也正是这个契机,我渴望在有生之年开设一个数码博物馆。


开设一家线下博物馆挺难的,至少要等到退休以后,自己当一个讲解员大爷,向来访者讲述一个个藏品背后的故事。

但如果开设一个数字博物馆,似乎现在就可以动工,毕竟算是本专业范畴内。

更重要的是,如果做成这样的一个产品,不光可以满足我自己的收藏癖,还可以满足很多有类似爱好的人,这是一举多得的事儿。

在之前的共创文章里,我也提到了标准产品规划流程下必不可少的用户调研,包括收藏球鞋、唱片、手办等各种同好的反馈和需求,既然调研结果成立,那说明产品本身是有章可循。

这个产品介于物品收纳统计、收藏回顾和藏品分享之间,每个阶段都有独立的应用场景,大收藏家 VOL 1.0 的目标就是做一个完整的链路出来。现在才刚刚起步,很多功能尚不完善,需要和大家一起共创。


π:目前你是独立开发这个 App,还是已经组建了完整的开发团队?

我不是一个人,有大约8 个人的团队。与其说是团队,不如说是一群有着相同爱好的人。参与这个项目的伙伴,本身都有各自的收藏爱好,比如我们的开发同学收藏马克杯,设计同学收藏球鞋和表,大家都认为这个产品做起来蛮有意思的,是一个「有搞头」的产品。


作为一个小品类的独立应用,从一开始,团队就对于盈利和赚钱是没有太高预期的,能做出符合自己心中的标准是第一优先级,其次是能跑通流程,去挑战一些未知的问题,尝试一些新的解决方案,达到一个可以循环运作的模态。

π:在做「大收藏家」期间,遇到了哪些困难?

任何一个爱好驱动的项目,都会经历激情期和冷静期。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有干劲,但慢慢的,由于缺少正反馈,开发进度就是明显变慢,有一些伙伴因为日常工作繁忙,也离开了队伍。

作为项目发起人,曾经有过几次想要放弃,毕竟这不是一个融资项目,也不是奔着盈利去,团队解散项目结束属于再正常不过的事,这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这里面首先要感谢少数派给予的支持和鼓励,我们项目核心的设计师和开发同学,都是少数派团队介绍认识的,并且在沟通中,给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正向反馈。


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式,如果把少数派比作武侠小说里的客栈的话,江湖人士能在这里互相认识,能组队的组队,不能组队的给点建议或者教训,都会让有产品梦想的人受益匪浅。

产品本身遇到的困难就太多了,比方说早期的 AI 的能力问题,比如识别图片、联网检索、优化藏品图等等,都想要用 AI 来实现,但都遇到了阻碍,好消息是,经过了一年时间,AI 的能力进展飞快,很多之前遇到的问题,都在从业者的努力下,攻克掉了。

最近遇到的困难则是短信验证码的问题,由于国家出台了新的法规,各地运营商的短信验证码触达率不同,有大量用户收不到验证码,我们不得不一再推迟上线和推广时间。这些问题都是做的时候想不到,碰到了都是经验教训。

在现实条件下,把理想推进一点点

作为产品经理,我们的目标是无限缩小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随着 AI 模型的能力不断增强,或许将来,我们可以在方案 1 的理念之下,把原本拍得不好的图,变得更好看。这里面也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π:你在介绍「大收藏家」的少数派征文投稿中说,从 72 个潜在需求中筛选出 4 个 P0 级需求,请问取舍排序的标准是什么?能否举例说明一些被放弃但你认为仍有价值的功能?

作为从大厂出身的产品经理,我们习惯性的思维是先看到森林,再看到树木;而做独立应用恰恰相反,一上来看太多太广,反而不利于开发的快速推进。

在立项之初,我们看到了这个 app 在兴趣社交、二手交易、XR 虚拟现实方面的可能性,因此在做规划的时候,把这些可能性都留下了「钩子」,以图后续延展。但实际开发发现这些钩子在短期用不上,反而会成为拖累开发进度的低回报投入。所以在第二阶段,我们「只见树干,不见森林」,把所有最最基本的功能作为第一优先级,即 录、看、管、发,四个 P0需求。当然,即便是这四个,里面也细分出了很多小需求。

有一些从用户内测反馈中印证了一些我们早期有价值但不得不先砍掉的功能,比如 iCloud 备份、AI 视觉识别、更多个性化分享卡片、批量录入等等。

π:作为一个收藏物件的 App,从设计风格上,大收藏家如何做到兼容万物?设计有什么考虑,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正如一文中展示的两种设计方案,前者是我们最早的方案,也就是拟物化展架的方案,这是我们为将来的 Vision Pro 版本留下的「钩子」,即将来这个展架可以直接放在虚实叠加的空间里。

但这个设计在出到第五个 beta 版本的时候,问题渐渐凸显,那就是无法兼容万物。比如是有一些用户在录入藏品的时候不得不手持拍摄,抠图出来就会有一只「断手」,还有一些藏品本身细节复杂,抠图困难等等,放在拟物化的设计的界面上就是一场灾难——换言之,初版设计更「挑人」。


左图是「理想」,右图可能是「现实」

为了更好地兼容更多用户的藏品属性,我们推出了第二版设计,更加有规矩和秩序的宫格视图,可以在九宫格和双排宫格之间切换,即保留了藏品的观赏性,同时也可以兼容无法处理好边缘细节的藏品。


但作为产品经理,我们的目标是无限缩小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随着 AI 模型的能力不断增强,或许将来,我们可以在方案 1 的理念之下,把原本拍得不好的图,变得更好看。这里面也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π:「大收藏家」在录入藏品的时候,会自动帮用户补全介绍,这一步是如何实现的?

在我们最早的规划里,是通过 AI 来识别藏品(包括藏品的名称以及成色等),然后联网搜索相关信息,最后写出文笔优秀的藏品介绍签,也就是一张图可以搞定一切。


简单描述藏品名称,剩下的 AI 来补全

但在 2024 年的节点,图形识别仍然不够完美,为了达成更好的使用体验,避免用户等了一圈发现 AI 指鹿为马的情况,改成必须要用户文字介绍藏品,然后通过这只言片语的介绍,去完成藏品信息的补足。

比如,用户提到了这个藏品买的时候花了多少钱,那么在最后的藏品介绍里就会以用户的报价为准,但如果用户没有提到,也没有关系,会根据产品在网络上的价格进行评估。

这个能力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创新,prompt 也非常好写。

但是对比传统的物品收纳类软件来说,算是交互体验上的一个大创新。

2025 年,多模态大模型的能力有了非常强势的进步,我们的 2.0 版本也跑通了这个流程,希望在修复完 1.0 的很多细节体验问题以后,尽快与大家见面。

π:「大收藏家」未来有哪些可以透露的功能更新和计划?

首先是基础体验,比如多机型的适配、各种异常的解决,还有缩短用户的 AI 等待时长等等。

但我们希望借助这个产品去探索一些新的技术运用。比如前阵子就有业内顶流的 3D 建模团队与我们联系上,提供了一些技术支持,也许将来可以把我们想做的拍几张照就可以建模的梦想实现呢。

收藏的不止当下,还有某个时刻的自己

藏品本身可能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但因为它在我们各自的人生记忆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一段时光,显得尤为珍贵。

π:你希望「大收藏家」的定位更侧重于承载收藏的情感价值,还是一个实用工具?这如何在产品设计中体现?

这个产品本质上和独立应用开发者的出道吉祥三宝——日记、记账、待办,属于一个赛道,通过一个工程不那么复杂的工具应用,尽快跑通团队之间的协作和流程,并且能做一些新技术的储备。

所以在初版定义里,我们希望工具属性更强,它至少是一个能用起来的东西,而不是一个摆饰或者噱头。

在此之上,我们会做一些相对情怀的小设计,比如开屏的收藏家格言、带有用户昵称的收藏铭牌、达到一定规模以后的称号评语体系等等,希望能够把工具属性的情绪价值拉上去。但是这一块我们做得还不够好,还有非常多可以挖掘和打磨的空间。

π:收藏鞋、手办甚至手机的用户在自己的家里或办公室里通常会有实体的「收藏墙」或「收藏架」,你如何看待收藏家 App 与实体展架的关系?收藏家 App 的特殊价值是什么?

以我自己来说,我收集手机和手办,当我的藏品在个位数的时候,我家里还是可以摆得下亚克力的展示柜和手机展示架子的,但当我的藏品数量达到 30+ 的时候,已经没办法全部拿出来展示了,只能放在防潮箱里,定期拿出维护。

当然,财力雄厚的收藏家可以把家搞成展厅的模样,对于大多数人(也是我访谈的用户)都是用数字化藏品作为解决办法。


少数派办公室的旧设备展示墙

它和实体展示正好是互补的——把那些没办法全部展示出来的藏品,在屏幕上展示出来,并且能够随时盘点、查询量级。

再往后走,倘若 XR 能够普及,线上数字展厅可以完全媲美线下展厅的效果的话,这个场景就更有价值了,我们期待技术发展能到那一天。


Vision Pro 版本概念设计

π:介绍一些「大收藏家」的使用场景和方式。

基础用法我有一堆藏品,我想要统计、整理、归纳他们的数据,就可以录入到大收藏家 app 里,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什么牌子收藏得最多,最早的产品可以追溯到哪一年等等,是一个可视化的表单类工具。

进阶用法对于某些自己不熟悉的产品或者领域,可以把它当成一个「鉴定」工具,比如前阵子我入了日本一个小众品牌的手机,我是奔着颜值去的,对于产品的数据、背后的故事也不太了解,虽然也可以上网搜,但现在用这个 app,直接就可以让 AI 帮我完成。这个用法有点像宝可梦动画里,每个宝可梦大师必备的「ポケモン図鑑」一样。

高阶用法大收藏家可以让吃灰的藏品讲出自己的故事。这也是我自己实践的用法。只要你有有意思的藏品,用大收藏家导出一组藏品分享卡片,然后分享到小红书,流量天生就来了。这件事比你想象的简单太多了。我平时有空就发点自己的藏品,并没有雕琢太多文案细节,就有很多人围过来讨论、分享体验、拌嘴等等。

这可能也是收藏的一大乐趣,我爱了,我收了,我分享了。

这是前阵子分享的 PS Portal,我就简单写了几句话,晒一晒正面图,好家伙,评论区关于这个产品的讨论快冒烟了。


π:分享一下你的收藏品吧,它们有哪些故事?

那可就太多了,或者说,如果没故事的藏品,我一概不会收藏。

我简单说说我个人主观的收藏价值判断标准吧:

1、开山型藏品比如初代 iPhone、锤子 T1、初代小米、魅族 M8 这种,往往是一个品牌的宣言,也是第一次亮相,意义非凡。


2、终结型藏品就是这个品牌的绝唱,或者导致品牌剧情急转直下的产品,这里就不点名了,大家或多或少能想到一些。


3、变革型藏品对整个行业都有重要的变革作用的产品,改变了潮流的走向,里面可能有某项前所未有的技术、理念或者商业逻辑,比如 初代 iPhone 的触屏交互、iPhone4 的视网膜屏幕、一加的 90hz高刷屏幕、三星的折叠屏、初代小米的 1999、华为的自研芯片等等,不胜枚举。



4、回忆型藏品藏品本身可能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但因为它在我们各自的人生记忆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一段时光,显得尤为珍贵。我自己有好几个藏品,当时出掉了/想买买不起,很多年以后又重新纳入馆藏,本质上,是睹物思人,或追忆年华。


以上四类,几乎每一个藏品背后都有故事。我前段时间分享的 TNT Station,其实就横跨了上述三类特征,或许将来含金量上升,还能覆盖完整四类,是标准的六星级藏品了,哈哈。

分享你的收藏故事

每一件藏品的背后,都是一个人和某段时光的私密连接。对于朱海舟来说,「大收藏家」不仅是一款工具,更是一种方式——我爱了,我收了,我分享了。

如果你也有自己的收藏故事,无论是一台陪伴多年的老手机、一双不舍得穿的限量球鞋,还是一张承载回忆的演唱会票根,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分享

https://sspai.com/post/98599?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SamWanng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