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民政部公布的结婚登记数据又让吃瓜群众们跌了一地的眼镜,全国结婚登记数居然跌到了610万对,比前一年少了足足20%。
这对国家层面来说算得上是暴跌了,而且创造了打1980年以来的最低值,更可怕的是离婚的人数却悄悄增加2.8万对。
经济学家付鹏指出,我们的人口问题根本就不是卡在二胎三胎上,而是结婚率太低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结婚人数狂跌!
先来看看结婚人数为何突然掉这么多,现在适婚人群的数量本来就少了。2023年我国20-39岁的适婚人群规模为3.7亿,比起十年前的4.3亿整整少了6000万人。
这一缩水就让结婚的总基数少了一大截,再加上现在年轻一代越来越不想结婚,有些选择直接躺平,完全不考虑家庭生活。
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的平均初婚年龄已经突破30岁,晚婚成了常态,这还没算一大批不婚族和丁克族,婚姻对部分人来说已经成了选修课,
而且这几年人口性别比例的失衡问题也对结婚率下降有不小影响,2020年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7,听上去还挺正常,但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农村地区的性别比高达107.9,某些偏远省份超过了110,地方的小伙儿就算想结婚都不一定找得到对象。
现在中国男性在婚恋市场的压力越来越大,不想结婚或没办法结婚的人也就随之增多了。性别比例问题让婚姻市场的蛋糕越来越小。
其实观念的变化还是重点,现在年轻人的观念已经和以前大不相同了,过去结婚成家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女性一旦不嫁人就很难保障正常生活,现在可不是这样了,接受高教育的女性越来越多,绝大多数的女性都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既然自己都能养活自己,对婚姻的要求自然就更高了。凑合过日子的婚姻已经不需要了,不幸福的婚姻那就直接离!
现在年轻人脑子里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过得自由自在,而不是背上婚姻的包袱。
而且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也无形中影响了婚恋的选择,2024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高教育毛入学率也超过了60%。
越来越多年轻人想要先把学业搞定,事业搞稳定之后再来谈婚论嫁,相应的婚龄就推迟了,一推再推就拖成了不婚。接受教育的时间一长,就习惯了自由独立的生活,结婚的冲动可就自然下降,或许不是年轻人不愿意结婚,而是节奏变了。
再加上这几年短视频的崛起,以前婚后生活中的那些琐事或矛盾基本上都是隐私,但现在短视频把这些婚姻真相大喇喇地铺在所有人面前,结婚后的鸡毛蒜皮被无限放大,不管是孩子的照顾压力还是经济压力全都一清二楚。
许多未婚的年轻人看得心惊胆战,不婚或晚婚的想法也就萌芽了,现在互联网上已经开始流行不婚共识,传统的婚姻观念正在动摇。
再加上现在人们观念的改变,离婚好像也不是那么不可接受的事情了,以前结婚就得一辈子,无论生活有多不顺利都得凑合。现在女方有了自己的经济来源,婚姻也因此变得十分纯粹,如果家里矛盾重重,将夫妻感情消磨殆尽,那一拍两散其实也没什么。
婚姻是让人生阶段更加升华的,如果不能让生活质量提升,结婚又有什么意义?过不下去干脆离,就这么简单直接。
婚姻寒冬
年轻人敢离敢不婚的底气来源于社会结构的改变,过去的熟人社会已经慢慢被瓦解,城市化让我们都变成了陌生人。
以前小地方不结婚或离婚,口碑压力分分钟到家门口,现在都是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很少人会有闲心管别人的婚姻大事。
这种事情在大城市特别明显,每个人都是一颗孤独的原子,自己决定自己命运,反感外来的插手和议论,这就让不婚和离婚选择来得更为自由。婚姻大事不仅成了个人意志的选择,连传统的约束都不奏效了。
但这些变化真的只是经济压力带来的吗?还不仅是经济的事儿。房价、养孩子成本高的问题当然是婚姻市场的大山之一,一线城市的各方面开销压得很多年轻人快喘不过气了,想结婚但不敢结的大有人在。
就算是中产都会因生娃陷入各种焦虑,国内各方面都这么卷,很多人因为害怕负担选择了佛系,这种情况自然会影响到结婚率,不敢婚和不敢生是可以理解的选择。
但这又有点说不通,毕竟房价畸高的城市毕竟是少数,小城市或农村地区的年轻人并不太面临房价高的问题,可为何这批人的结婚率也在下降呢?
其实关键还是在现代婚姻危机问题上,经济压力的碗是事实,该扣是必须得扣上的。如果只抓着这点不放,那就成了非要与大海硬碰硬的一条咸鱼。或许经济层面的压力只不过是多种矛盾积攒下来的宣泄口而已,复杂的生活前景和思维状态叠加成了整个婚姻让人恐惧的源头。
怕婚姻难到淌不过河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想法,人都是有畏难情绪的,既然婚姻这么难,会呛水就直接别跳河好了!
如何打破现代社会的婚姻僵局?
可从国家层面来说,解决结婚率低下的问题是头等大事,这关乎到整个民族的存亡问题,但要解决问题光靠吐槽或埋怨可没用。
既然问题多方面交织,解决的路径自然也需要多元并行,所以我认为,婚姻问题不能再单线作战了,必须得多管齐下。
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已经有了动作,只要方法得当,改革和措施不光是对婚姻和生育有帮助,对整个社会幸福感的提升都起作用。
提升结婚率和生育率的一个常见思路就是加大激励,特别是金钱上的补贴。一线城市的高房价让人生畏,既然婚姻和生育很大一部分压力经济负担,政府可以适当增加补贴,推出针对年轻家庭的优惠政策。
这方面发达国家已经有了些成功经验,瑞典、法国和德国通过延长产假、增加育儿补贴、实行弹性工作时间措施,让年轻人在结婚生子后不至于生活质量大幅下降,用行政手段降低孩子的抚养成本。
这样父母双方就不需要在家庭和事业间焦虑,养孩子的负担也能稍微轻些,既能保住职场发展又能照顾好家庭,这对提升生育率显然有不小的促进作用。
我国这些年些地方已经开始推行相关政策,虽然还没全面铺开,但至少走出了第一步。
许多城市陆续推出生育补贴或延长产假政策,部分城市采取购房补贴、育儿津贴,效果正在慢慢显现。不过这种激励政策必须持之以恒。
生养孩子是个长期的过程,鼓励政策的效力也必须分阶段,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年轻人害怕结婚、恐惧生娃的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但单靠金钱激励显然不够,婚恋观念的问题早已深入当下年轻群体,城市年轻男女早已不只盯着柴米油盐的基本温饱。
婚姻不仅是生理需求的结合,更是感情需求的维系,有些婚姻夫妻互相冷暴力,心理的消耗不仅毁了家庭,也毁了子女的成长环境。
所以民政部门也可以推出婚前辅导、婚姻家庭咨询服务,尽量通过事前指导、事后疏导来降低家庭破裂的概率,让新人更好地理解如何经营婚姻。
学会解决问题的方式,才是阻断婚姻寒冬侵袭的核心手段,这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原子化生存让熟人社会的监控压力骤减,大家对不婚、晚婚或离婚的态度自然宽松了不少,这样的自由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可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是好事情,我们不能学习北欧国家那种太过宽松的婚姻观,也不能像阿富汗那样强行通过对女性的不公平待遇来提升生育率。
在这方面或许国家还要下下功夫,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解决之道,将这些外来方案拿过来进行本土化改进!
现在不断加剧的高学历高不婚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高学历女性和男性都不愿意将就结婚,这在发达地区特别明显,上海北京这样的大都市里,学历、工作稳定的女性结婚年龄推迟或直接不婚的比例逐年攀升。
过去传统思想中的男人养家、女人看娃的想法显然失效了,近年来网络有句调侃是有钱的单着是为了看风景,没钱的单着是怕走向深坑,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的现象又真的健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