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州市高度重视口袋公园建设工作,提倡从“小切口”推动环境面貌“大变化”,以“小投入”实现环境品质“大提升”。2024年,广州市新增53个口袋公园,截至当年末,全市已累计建成400余个口袋公园,位居全国大中型城市前列,提升了绿化品质,也改善了城市环境。但随着口袋公园数量的增加,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如维护不及时、管理未到位的问题。

那么,如何进一步提升口袋公园的精细化管理,为市民提供优质服务?对此,专家认为,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口袋公园的管理政策体系和运维标准体系,让口袋公园的信息公开透明,并引导多方参与日常管理。


广州大道中口袋公园。

谁来管?

管理维护不到位 或因管理机制不完善

南都记者深入广州16个口袋公园走访发现,有公园同时存在垃圾清理不及时、原本的草坪几乎寸草不生以及公园内的硬件设施年久失修、电动自行车堆放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曾被评为“最美口袋公园”“最亲民口袋公园”的康王邻里花园(康王口袋公园),仍然出现垃圾散落、臭气熏天的问题,而环卫工人表示,垃圾是拾荒者捡来,即使经过消毒依旧有臭味。

与此同时,在走访中,记者几乎未见园内有明显告示牌或通知栏,能够告知公园的管理单位或责任人。当市民在口袋公园遇到环境卫生等问题时,无法迅速找到反馈渠道。

关注口袋公园建设和维护多年的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教授张文英认为,口袋公园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出现上述问题,则是部分人认为个人利益大于公共利益,选择优先方便自己,导致公园环境遭到破坏。

“口袋公园管理维护不到位的现象,其背后折射的则可能是管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彦平表示,口袋公园管理是考验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窗口。

他介绍,口袋公园的职责归属,各地有着不同的政策安排。即使同一城市的口袋公园,其具体职责归属可能也存在差别。然而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口袋公园属于公共产品,相关的维护服务属于公共服务。因此,在公园较显眼的位置公示口袋公园的主管和主责单位,包括公园的设施维护、安全监管以及公园空间活动管理等,应公示责任主体以及相应的服务热线或监督电话或App二维码是必要的,“这是方便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构建规范透明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要求。”

针对口袋公园有拾荒者拾来的垃圾,导致公园出现卫生问题。刘彦平认为,这类情况说到底也是口袋公园的日常维护机制问题,“比如是否能及时完成劝离、及时完成垃圾清理清扫等。”不过,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必要的时候,该问题也涉及和民政部门或社会救助机构的联动。比如部分长期在口袋公园过夜的老年人、残疾人或精神疾患拾荒者,如判断可能是需要社会救助的人员,公园管理者或志愿者应及时联系社会救助机构完成线索提供和交接。“此举既是社会爱心的给予和传递,也应是口袋公园管理细则中应明确的一些操作规程。”

如何管?

多中心协同治理 引导民众参与共建共治

张文英透露,目前,广州的口袋公园大部分为政府牵头建设。她认为,在建设之初,政府就应该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例如,在建设过程中,引导民众、社会组织、企业参与进来,让大家都成为公共事务治理的参与者。”

“口袋公园一定要全方位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张文英表示,口袋公园的管理应形成多中心的协同治理模式,而这需要兼顾多方利益,既接受政府监督,也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例如,口袋公园以某个企业的命名,融入该企业的企业文化,那么该企业就会参与管理与运营。

刘彦平同样认为,调动社区居民和企业的积极参与共建共治也是提升口袋公园管理维护效果的重要辅助途径。比如,组建社区志愿者团队负责口袋公园的日常巡查和养护,发动周边居民参与“公园认养计划”来推动树木、绿植及设施的管理维护,以及通过空间或活动冠名、增值项目植入等方式,鼓励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或发掘市场价值的方式来参与口袋公园的管理和维护等等。

建立公开名录及档案让口袋公园信息透明化

那么,针对已经建成口袋公园应该怎样进行长期维护呢?刘彦平认为,口袋公园的主管部门应联合街道办、社区居委会、物管企业等成立口袋公园管理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借助各地已较为成熟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和体系,通过“园长制”“一园一网格”等机制来达成口袋公园日常维护的跨部门协调。

张文英则表示,应该健全管理制度。首先应该建立平台,让口袋公园信息透明化,建立口袋公园的公开名录以及档案,并以此作为管理和监督的依据。并且,该名录应该公开透明、容易获取,让口袋公园的信息触手可及。同时,还应建立公共管理平台,公众一旦发现口袋公园遭到破坏,能够在平台进行报告。“这样大家就知道口袋公园的主管单位是谁,才能发挥公众对口袋公园管理运营的监督作用。”

其次,口袋公园的管理要转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制定口袋公园使用规范和公约,形成公众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出来的话,口袋公园的使用者相互之间就会进行监督。”

最后,构建口袋公园的品牌。张文英认为,要实现口袋公园长期可持续运营,还要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口袋公园品牌,形成区域口袋公园网络。“区域内的口袋公园才能共同发展,而且统一进行监督管理、定期养护,这样才会真正减少公共财政的支出。”

通过公益募集和市场化手段建立公园维护基金

刘彦平也认为,各地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口袋公园的管理政策体系和管理运维标准体系。同时,在此基础上,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有专家和社区居民参加的检查组,对口袋公园的安全、生态、卫生、便利和居民满意度等进行综合评估,对维护不佳的公园要及时整改,对空间或生态建设不合理的公园,要及时进行二次微改造,来提升公园使用的便利性和满意度。由此来逐步形成建设-使用-反馈-优化的管理闭环和良性循环。

“其次,鼓励口袋公园管理主体通过公益募集和市场化手段建立公园维护基金,形成口袋公园管理运维的内生保障能力。”他表示,市和街道两级的公园维护基金与口袋公园维护基金也应制定和形成有效联动机制,确保口袋公园管理运维的财政支持力度。此外,不断强化口袋公园的科技赋能也非常重要。比如,应整合传感器、摄像头及城市服务App等科技设施和应用,将口袋公园管理纳入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管理平台中来。

你举报,我出动!如果您曾目睹治理乱象,亲历过需要发声的遭遇,请拨打020-87388888,向“都市暗访”专栏反映。我们将慎重核查、追踪到底,推动城市“疑难杂症”解决。

采写、摄影:南都“都市暗访”栏目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