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针对居民水电气计量不准确、收费不规范等问题,最近全国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已开展整治行动,其中不少地方向社会公开征集线索。其中宁夏石嘴山市、江西赣州市、湖北鄂州市、贵州贵阳市等地方公开征集线索。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监局发布的征集公告就十分具体,涵盖“计量误差超出法定范围”“未按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收费”等细分方面。

水电气表上的数字跳动,记录着千家万户最基础的民生支出。近期全国多地市场监管部门集中整治“三表”计量收费问题,看似针对的是技术层面的准确度,实则直指社会公平正义的敏感神经,一场关乎亿万居民切身利益的民生保卫战。

市场监管总局2024年专项督查数据显示,尽管电能表、水表、燃气表的合格率分别高达99.94%、99.37%和99.78%,但即便这微小的误差率,落在具体家庭身上就是百分之百的负担。当重庆燃气集团多计多收问题被查处后仍整改不力,当居民对换表后费用激增的质疑声此起彼伏,这场整治行动已不仅是技术校准,更是公信力的重塑。

“新表跑得快”的民间说法,折射出公众对计量设备的深度不信任。这种疑虑既有认知鸿沟,普通居民难以理解“最小流量”“始动流量”等专业术语,但有现实根源,垄断性公用事业企业缺乏透明运作机制。呼和浩特征集公告直指问题核心:擅自设立收费项目、强制服务收费、未明码标价等行为,暴露出部分企业将民生必需品异化为牟利工具的危险倾向。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计量纠纷发生时,消费者常陷入“企业自证清白”的困局,独立第三方复核机制缺位,投诉渠道不畅,最终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重庆燃气事件警示我们,当公共服务失去公信力,每个读数都可能被解读为“暗箱操作”。

多地市场监管部门此次主动出击,是对民生事业的重视。传统“投诉-查处”的被动模式,升级为“监测-预警-处置”的主动治理体系。这种转变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监管前移,通过大数据分析锁定异常波动区域;二是标准透明,制定通俗易懂的计量检定规程图解;三是共治共享,建立由计量专家、社区代表、企业人员组成的争议调解委员会。这种监管的思路,值得点赞。

根治计量收费乱象,必须触及垄断经营的体制病灶,当前水电气企业“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格局,本质上违背了市场公平原则。建议从三方面推进改革:首先实行“检管分离”,由省级市场监管部门直属技术机构统一负责表计检定,切断企业与检定机构的利益关联;其次推行“双随机盲检”,在居民见证下随机抽检封存表计,委托异地机构检测;最重要的是建立“差错先行赔付”制度,经确认多收的费用由企业双倍返还,并纳入经营者信用记录。

水电气不仅是商品,更是准公共产品,其供给质量直接衡量社会治理温度,公用事业改革必须回归民生本位。当前亟需建立“三表”争议快速响应机制,设置30日处理时限;完善阶梯价格听证制度,邀请社区网格员、退休教师等普通市民参与;开发“民生计量”APP,实现读数自查、费用比对、在线投诉一站式服务。只有当每个家庭都能看懂、算清、质疑自家的“三表”数据,才能真正实现"明明白白消费"的民生承诺。

从机械表到智能表,计量设备的演进史也是公共服务现代化的缩影。整治“三表”问题表面是规范数字,实质是校准政府与企业服务民生的初心。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们需要的不只是精确到毫升的计量,更是透明到分毫的信任。这既需要监管利剑高悬,更呼唤企业社会责任觉醒,因为,再精密的表计也量不出民心冷暖,唯有将人民利益置于利润之上,才能在民生考卷上写下合格答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