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刘元玲
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美国第47任总统,对包括全球气候治理在内的所有国际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秩序带来重大冲击与影响,让二战之后建立的一整套世界运行的规则秩序经历着重构的动荡历程,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处于充满不确定的十字路口。
特朗普不仅一如既往地质疑气候变化的客观性及其对人类社会负面影响的真实性,而且反对为应对气候问题而采取的减排、减缓和适应政策措施。他带领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甚至未来有可能退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在特朗普的带领下,各种倒退的气候举措正在被逐步实施。在他首个任期内,他撤销或暂停了奥巴马政府时期众多的气候政策法规和研究项目,并任命了一批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持怀疑和反对观点的官员,为传统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大开绿灯,美国能源绿色转型进程受阻。
2016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2次缔约方大会在马拉喀什举行,而《巴黎协定》缔约方大会刚召开第一次会议,特朗普就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2024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了《2024年排放差距报告》,去年报告的主题是“停止空谈”。报告指出,“各国在气候问题上的言辞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差距,需要制定新的气候承诺”。在特朗普的领导下,美国连言辞都懒得讲,过去的气候承诺更是被抛到九霄云外。全球气候治理将何去何从?没有美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将会怎样?
首先,它将不再是真正的全球气候治理。鉴于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以及其化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以及温室气体排放量,美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乔·拜登政府一直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并提出了到2030年将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40%的目标。拜登政府还提出了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并计划在基础设施和清洁能源方面投资2万亿美元。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2022年美国通过了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气候立法——《通胀削减法案》,包括可享受补贴的电动汽车清单在内的各种详细规则于2023年4 月1日才公布,但这些规则显然不会被特朗普政府实施。《通胀削减法案》中剩余资金到位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美国国家清洁能源协会表示,从2022年8月到2023年8月,美国私营部门建立了80个大型清洁能源设施,总投资超过2700亿美元。未来这一势头不可能再延续,更糟糕的是,在特朗普向全世界挥舞关税大棒的同时,种种负面影响会外溢到国际社会。例如有研究指出特朗普针对太阳能板、风力涡轮机组件和电池储能系统的关税,扰乱了全球供应链,增加了全球清洁能源技术的成本;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很可能扼杀中国对墨西哥电动汽车的投资。
其次,特朗普对于气候变化的态度、立场和做法已经在削弱全球气候治理迫切需要的信任和信心。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球各方共同协商和合作。只有凝聚成一股集体力量,人类才能摆脱气候危机。如今,特朗普在气候外交领域的未来政策无疑会更进一步削弱各方的信心。受此影响,欧盟已经确定推迟ESG相关法令的实施,印尼指出将可能重新调整实施《巴黎协定》的履约路径。
这是对全球气候治理的死刑判决吗?全球气候治理就没有未来了吗?当然不是,我们仍有希望和期待。首先,对于全球气候治理而言,美国固然重要,但并非唯一重要的角色。其次,尽管当选总统对于美国的气候政策至关重要,但他并非唯一的决定性力量。美国一直有众多力量在积极应对气候危机,这些力量超越了党派政治。他们存在于私营部门,在科技公司,在许多重视环境保护、关心气候变化的普通人当中。第三,中美之间、中欧之间以及美欧之间仍有可能开展联合合作以应对气候危机。
我们仍然相信有希望。未来,中国将继续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出发,走好减排、减缓和适应的气候治理之路,致力于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中国还将与世界各国的各方力量携手合作,为应对气候危机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