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起,咚咚响。
咚起咚起,咚咚响。
一阵阵锣鼓声从深山里传出。
这是罗家在"嫁男"。
客家人嫁得最多的是嫁女,一般不"嫁男"。
但罗家却在"嫁男"。
因为范家只有一个女儿,不愿意嫁女,而是希望招郎。
就是招一个男人上门做他们的儿子,即"嫁男"。
这次他招的是罗家的郎。
客家人"嫁男",跟嫁女的程序差不多,需要媒人说媒,说定礼金,但操办婚事是范家,不是罗家。
到了出嫁这一天,范家会请锣鼓班子,翻山越岭,去罗家迎接新郎,而罗家几乎不用花一分钱,相反还可收一大笔钱。
付出的代价是,罗家的儿子不再是罗家的儿子。
他成了范家的儿子。
他以后跟范家父母生活在一起,所生子女姓范,所得收入归范家,同时,需要负责范家父母生老病死。
这是客家老人没有儿子最好的归宿。
当然,客家人一般不愿意成为人家的上门女婿,能去上门的,都是家穷,或者其它原因找不到老婆,没有办法只好去上门。
这类人员往往会被人笑称:"撑门棍"。
意即帮别人打开门户,传承血脉。
他们被客家人瞧不起,社会地位比较低下。
一些强势的岳父母,不准女婿上桌吃饭,尤其是过年过节,或者家里来了亲朋好友,女婿只能在柴灶上吃。
家里祭祠的时候,女婿需要回避,因为他是下等人,会在祖宗面前丢脸。
当然,这是极少数。
大部分岳父岳母还是比较开明,对女婿也非常好,真正把他视为自己的亲生儿子。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会有老去的一天,会有无法动弹的一天,这一天,就是考验女婿的时刻。
如果以前待女婿好,女婿可能会念旧情,精心照料。
如果经常刁难苛刻女婿,老人的末日就来临了。
客家人居住在深山老林之中,小的村寨只有几户人家,大的也不过十几户,几十户,人员稀少,地处偏僻,老人只能依靠家庭的力量。
而男性是家庭的骨干或者是主心骨。
不论是不是上门女婿,男性在客家人家庭的地位具有不可动摇性。
因为客家人生存环境恶劣,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男性力气大,胆子大,粗犷豪放,往往会冲锋陷阵,并且胜算率极高。
而女性就呈明显弱势,难以挑起家庭重担。
这是客家人在长期与自然斗争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生存法则,所以客家人都非常看重男性,看重儿子。
儿子在父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儿子是父母养老的保障。因为儿子会一辈子生活在父母身边,结婚生子,所娶媳妇也在一起生活,可以说,老人到了晚年,只要有儿子,生活就有保障。
二是女儿虽然也叫儿,但前面有一个女字,终究一天会离开这个家,嫁出去。
客家人信奉的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只要离开了家,就不是家庭成员了,跟这个家没有多少关系。
嫁出去的女,不需要负责父母的生老病死,也没有资格继承家庭的财产。
这是中国传承几千年的习俗,在客家习俗中照样有效。
如果家中没有儿子,只有女儿,就必须把女儿留在家里,招一个儿子上来,否则,自己老了只有饿死的份。
这是非常客观现实的问题,与什么道不道德,思想观念开不开放无关。
因为父母不可能在女儿家里生活,即使女儿同意,夫家也不会容忍,何况夫家也有父母,也需要养老,介入其中,必定是鸡飞狗跳,矛盾四起。
所以客家老人即使饿死,也不会去女儿家,况且女儿外嫁,近的话也有二三十山路,远的话,几百公里,来往不方便,也不可能。
以前的客家人,人一旦老去,由于没有养老金,没有物资上的保障,生活是非常悲惨的。
客家老人的通常做法是,年过六旬,家里的一切都由儿子去打理,自己断绝人情往来,不交朋友,不跟亲戚来往,百事不管,有吃就吃,没事就饿着。
总之是过一天算一天,过一年算一年,过不下去了,就一命归西。
当然,家境殷实的,可能会不一样。
毕竟枪杆子拿在自己手里才踏实。
手中有钱,心中不慌,有的人家,老人会当一辈子家,这样的老人生活会很幸福,也很踏实,说话办事也很有底气。
这样的老人不多。
大部分老人贫穷,一辈子都非常清贫。
生活在深山老林中不可能富,大部分只能维持温饱,因为深山里没有工业,有限的农田产不了多少庄稼,山林资源有限,生活注定非常苦。
老人家贫穷,儿子家也会说不上富裕,一家人都在温饱线上过日子,作出牺牲的往往是老人。
在生病方面表现最为明显。
客家老人生病以前是不治的,尤其是居住在偏僻深山的老人,生病了一般自生自灭。
你身体好能挺过去,就挺过去,挺不过,就自然淘汰,所以以前的老人寿命都比较短。
当然,也与中国大环境有关。
以前年过六旬就是古稀老人,居住在环境恶劣的大山,老人寿命估计应该更短。
虽然是猜测,但有它的合理性。
以前的老人一辈子也没有走出大山。
客家俗语中,有这么一句话:夜里梦到长沙,睡来跌到床下。
长沙是客家心中最向往的城市,但很多客家老人去不了。
不仅去不了长沙,就是茶陵县城也去不了。
去茶陵县城需要走一天的山路,爬上爬下,弯弯曲曲,缠缠绵绵,腿都跑断。
大部分老人会到坑口街来,这里是桃坑客家人的中心城市,可以享受片刻的宁静和快乐。
不过,现在变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的改变,客家老人的生存境况有了很大变化,很多老人走出了大山,与年轻人同台竞技,唱响生命的赞歌。
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客家老人的春天!
(李苏章原创,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