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自:天赋一饼(ID:tf1bing),作者:黛西

成功不是尽可能多赢,而是让自己尽可能少栽跟头。


今天聊个硬核的话题。

回国这两天,和一个多年没见的老同学联系上了。

他毕业后去了英国,后来外派到了新加坡,现在又跑到了香港,事业一路开挂。

我说你是咱们同学里,金融圈混得最出息的一个了!

他说都是表象,其实我是住在高档公寓,过着赤贫生活!

“中年返贫三件套”,高额房贷、全职太太、国际学校,我全占了!


我知道人家是谦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何况他家俩娃的国际学校费用,到哪儿都是公司供着。

而且我一直觉得,固定高支出确实是家庭财务的潜在风险,但这种可预见的固定风险,还不至于让中产轻易返贫。

真正危险的是,那些不可预测的偶然单次事件——中年失业,冲动创业,盲目投资,我愿称之为中年人的“返贫新三件套”,现在这个形势下,真的一样也别沾,占两样中产直接变中惨!

今天就来聊个5毛钱的吧。


中年失业

十几年前,我也经历过“失业返贫”,但好在当时年轻,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当时遇上了经济下行,失业了大半年,找到新工作的时候,我的银行卡里只剩下三位数了。

现在的经济形势,比十年前又复杂了很多,AI的出现又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

之前分享过一个例子,我上学时候在一家德国大公司实习待的部门,一年前整个撤掉了,五个高薪岗位原地消失,被AI降本增效了。

这种迹象我觉得是不对的,技术的使命应该是提高生产效率,把人类从996里解放出来,有时间去“诗和远方”,而不是让人为了保住饭碗更加提心吊胆。

但现在的情况确实就是这么个情况,改变不了环境,可以改变些什么呢?

一是有意识拓展一些职业上的“可选项”,不要等到失业了,才想着去学新技能。

我队友的一个老同学,失业快两年了还没找到下家,就是因为太“专”了,除了某个细分领域上的技术,其他什么也做不了,也没兴趣尝试做。

这个想法挺危险的,现在这个时代对“专才”其实不太友好,除非你在某个细分领域上做到了行业顶尖,不可替代。

未来变数很多,灵活性和跨界迁移能力才是王道,没有哪个技术能保证吃一辈子。

二是卡里至少存够6-12个月的生活费,做好一年找不到工作的准备。

饼饼现在的零花钱,我甚至都会告诉她,分装在“三个袋子”里。

  • 一个是“快乐袋”,里面的钱是日常零花,买一些你喜欢的玩(破)意(烂)。

  • 一个是“梦想袋”,攒起来买一些比较贵的东西,实现一些比较大的心愿,生活总得有个盼头。

  • 还有一个是“未来袋”,暂时用不到,一般情况下只进不出。

饼饼现在还不太理解“未来袋”的意义,毕竟小孩子没有“收入被掐断”的体验,她觉得这是我不让她花钱的阳谋。

但成年人是一定要有这个意识的,失业的时候,卡里的存款可以给你一个保障。

哪怕没有失业,你想自己创业,或者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想辞职,这些存款也会给你多一些“腾挪”的空间,不至于让你迫不得已接受一份不喜欢的工作。


冲动创业

说到创业,就要说到“中年返贫”第二套了... ... 冲动创业。

有人失业了,或者坐班腻了,就会特别想自立门户,自己当老板。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上班上出PTSD,看到朋友开奶茶店生意红火,时间自由,觉得这有啥难的,我也行!

借钱开店,结果半年不到,房租和人工成本入不敷出,最后血本无归,只好关店,老板变老赖。

很多人都是这样,在缺乏基本认知的情况下,盲目入场创业。

要么觉得某个行业很有前景,一冲动把家底投进去,结果发现门槛比想象中要高得多。

要么在dy看到一些老板分享,觉得创业挣个几千万都是小意思,这是一种严重的幸存者偏差。

一个创业上岸的老板背后,还有十个躺在海底,你没有看到他们。

要么过度高估了市场需求,看到有人在某个项目上赚到钱了,就觉得这个事儿肯定有搞头。

别人没说的是,他能赚到钱不只是因为市场有需求,还有他的人脉资源、经验积累、机缘巧合、贵人相助。

很多人把创业当“救命稻草”,结果却加速了自己的沉没。

之前知识付费创业潮兴起的时候,冒出来了好多“导师”,我朋友圈子里就有辞职转型做“导师”的。

结果后来发现,“导师”赛道也很卷,“导师”比学生还多。

学生的钱没赚到,“导师”倒是交了不少学费。

不是说创业不行,千万不要掏家底式创业。

可以用小资金先去试水,看看市场是什么反应,看看老天会给你什么暗示。

多小的资金才叫“小资金”呢?

标准就是对你来说,这些钱就算一夜赔光了,你也能吃得下,睡得香,不影响你继续点奶茶加双倍奶盖,那就没问题。


盲目理财

前些年P2P、私募基金跑路的事情就不说了,现在的天坑是内幕交易,而那些“内幕”的发源地经常是缅甸园区。

还有加杠杆炒币、炒原油,我身边凡是碰了这两样的,要么套在了高点,要么直接爆仓本金清零。

股票也不要轻易炒,尤其是现在这么动荡的市场下,除非你有“怀抱爱股,穿越牛熊周期”的定力。

短期市场上的股票交易,本质上就是零和博弈。

通常来说,“成交”是因为双方意见达成一致,但股票市场上刚好相反,“交易”是因为双方意见有分歧的结果。

张三觉得股价会跌,所以他要卖出,李四觉得股价会涨,所以他想买进。

双方意见不一致,于是就有了“成交”,二脸必打其一!

稳赚的只有交易所,毕竟只有手续费实实在在不会骗人。

所以炒股前多想想,凭什么你那么确信,自己永远比市场上的“另一个人”更懂更聪明?

不懂的投资坚决不碰,尽量让指数基金,货币基金,定期存款这样的低风险资产,占足够高的比例。

别瞧不起它们的收益低,当你玩不明白那些高回报的投资的时候,只要不赔钱,就等于赚了!

“你不理财,财不离你”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避险”比“搏命”重要

我一直相信,比起如何赚大钱,更重要的是如何不亏大钱。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说“蒙特卡洛模拟人生”实验。

计算机模拟了不同的人生轨迹,让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一些随机的正面事件(比如升职,投资成功,创业成功)和负面事件(比如重大疾病、意外失业、投资失败等)。

结果发现,一个人最终的生活质量,不取决于他有多少好运,而是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可以顺利应对负面事件。

你能不能在负面事件发生之前未雨绸缪,在它来的时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决定了人长期的生活质量。

那些时运亨通但抗风险能力弱的人,最终不如稳扎稳打但抗风险能力强的人。

这就好比玩超级玛丽,通关秘诀不是吃了多少蘑菇变巨人,而是别被下水道冒出来的花夹了!

当然了,既时运亨通又抗风险能力强,那肯定是最好的,只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成功不是尽可能多赢,而是让自己尽可能少栽跟头。

只要不被大跟头毁掉,即便财富增长缓慢,时间的复利也会让日子越来越好的。

你们觉得呢?

本文转自公众号「天赋一饼」,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黛西,旅居德国16年的高知妈妈,慕尼黑工大本硕毕业,公众号「天赋一饼」创始人,主张“松弛养娃,活出自己”,数百万妈妈的灵魂嘴替。

来源:公众号「天赋一饼」,黛西六年原创地,帮父母洞悉儿童心理,探讨儿童社交力培养,帮孩子建立高自尊体系,收获受益一生的“软实力”,欢迎关注。

-每日教育新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