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日, 宜州监狱警察走进宜州区屏南乡合寨村, 在村文化广场向村民进行 “山歌普法”。 受访单位/供图

记者|韩美玲 王 蓉

责编|李旭

通讯员|秦沁

正文共2132个字,预计阅读需6分钟▼

当春日的暖阳洒满八桂大地,嘹亮的山歌随着漓江的浪花翻涌而起,广西“三月三”,这场延续千年的民族文化盛宴如约而至,奏响了民族团结的华彩乐章。每到这一时间节点,一支支由政法干警与普法志愿者组成的普法队伍,将法律知识编成壮语嘹歌,唱响法治强音——这是边疆民族地区探索民俗文化赋能法治宣传路径的生动实践。

以节庆为媒,以法治为盾。近年来,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庆远镇的宜州监狱,凭借独特的地域优势与丰富的司法资源,抓住广西“三月三”等民俗节日活动契机,积极投身普法宣传活动,推动传统文化与法治建设相融合,探索出一条“情景普法、山歌传法、方言说法”极具地方特色的普法路径,让法治宣传教育的春风吹遍壮乡村寨,用法治力量浇灌民族团结之花,让少数民族群众在文化认同中筑牢法治信仰根基。

普法教育宣传巧融民俗

在五色糯米的清香里,在辖区群众的欢呼雀跃中,民法典知识随着绣球抛向千家万户。

“民法典里找答案,高空抛物谁担责?”身着壮族服饰的普法宣传员,将绣球抛向人群,接到绣球的阿伯高声应答:“物业安保要尽责,查不清的全楼赔!”随后,传来一阵阵掌声。

这是今年宜州监狱开展广西“三月三”普法活动现场的生动一幕。事实上,除了每年广西“三月三”,宜州监狱还将普法宣传与仫佬族依饭节、白裤瑶年街节和瑶年节等民族节庆相结合,以共同的文化符号为载体传递法治精神,使法治成为联结不同民族的纽带,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河池市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王尚小学,受聘为法治副校长的宜州监狱警察龙春借助白裤瑶年街节,向学生普及民族政策和法律知识。

多年来,龙春经常和监狱宣传团队到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普法活动,通过讲法治宣传课、铜鼓传法、制作法治五色糯米饭等形式,把法律条款转化成“节庆语言”,让群众欢庆节日的同时,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

山歌剪纸普法双向赋能

在广西,山歌是最具壮乡特色的民族文化符号。为了更好地运用山歌进行普法,宜州监狱积极打造“山歌+普法”模式,深挖地域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刘三姐故里”这一地域优势,收集、编写出特色普法山歌进行传唱,让传统民族文化和现代法治精神相互交融。

在彩绸飞舞的歌圩场上,法治山歌与宪法韵律同频共振。

“宪法本是总章程,好比大树有深根……”在宜州区屏南乡合寨村村民自治文化公园,宜州监狱普法宣传员带领村民唱响了宪法普法山歌,在婉转的歌声中法治精神逐渐深入民心。

这样的山歌普法场景,还被宜州监狱带进了学校、社区等地。“把枯燥的法律条文转化为韵律优美、押韵易记的山歌,让大家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法治精神和法治力量,这是我们民族地区独有的特色。”谈及山歌普法,宜州监狱宣传科科长梁志猛自豪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一把剪刀裁法韵,方寸红纸传法情。这边唱完了山歌,那头又学起了剪纸。

在宜州区龙江社区,一场主题为“法润童心 护航成长”的关爱服务活动正在进行,宜州监狱普法宣传员与孩子们一同体验剪纸这项非遗文化。与传统剪纸图案不同的是,大家剪的是带有普法标语的作品,经过粗剪、细刻、雕花,一幅幅法治剪纸作品映入眼帘。通过边剪边学,法治知识也悄然刻入孩子们心中。借助剪纸普法,“非遗+法治”得到了生动融合。

将传统民族文化技艺转变为普法宣传载体,既能吸引更多群体关注民族文化,又能让法治知识借艺术之美广泛传播,有效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法治教育增效的双向赋能。这种“双向赋能”,既避免了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边缘化危机,又为法治建设注入了人文温度。

定制普法精准滴灌民心

“阿叔,平时在家接到陌生人来电时,无论对方说什么,都千万别轻信,有什么事可以及时向村委反映或者报警。”在乡村振兴定点帮扶点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小长安镇龙腾村,宜州监狱普法宣传员潘志娟用仫佬话,向70岁的银大爷讲解反诈知识。

针对民族地区“一山不同音”的特点,宜州监狱方言普法员通过桂柳话、壮话、仫佬话等当地方言土话进行普法,让方言成为联系少数民族的“纽带”,既破解了民族地区普法的“语言困境”,又以文化尊重消弭认知隔阂,提升了普法实效。

除方言普法外,宜州监狱还准备了多套有针对性的普法“配方”:针对中小学生,设置有趣的普法游戏,增强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在乡村和社区,把法律常识印在一些日用品上,边发放边讲解;结合老年群体易受骗等特点,列举身边真实案例让其更好理解、更易接受。

这种分类施策的“定制普法”,让原本“大水漫灌”式的普法转为“精准滴灌”,使普法资源得到更高效配置。当普法内容嵌入仫佬群众茶余饭后的闲聊里,融入孩子们课间玩耍的游戏中,法治不再是一个概念,而是化作守护每个群体权利和尊严的具象力量。

一直以来,宜州监狱以广西“三月三”“百警进校园 千警结对留守儿童”“法润少年 护航成长”“新春走基层”等活动为依托,通过探索独特性、精准性的普法形式,为民族地区搭建法治桥梁。下一步,宜州监狱将继续深入开展普法活动,不断创新普法形式和内容,将法治基因注入民族文化血脉,织就“润物无声”的法治之网,为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