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汤云明
没来徽州之前,印象最深的是徽州的笔墨纸砚,这里出产的宣笔、歙砚、徽墨、宣纸不仅在历史上享有盛名,而且现今仍然被广泛用于书法和绘画中。
来黄山旅游,徽州古城肯定不能错过。这座千年古城由练江守护,孕育出徽州文化的新安江也离这儿不远,而练江正是新安江的支流。走进古城,有历史人文的长期熏陶,古城里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石一树,仿佛都带着文化的符号和历史的回声。
古城所在地歙县始建于秦朝,筑城于隋朝,设歙州。宋朝改歙州为徽州,辖歙、休宁、婺源、祁门、黟、绩溪六县,一府六县的格局延续至清朝。虽然原徽州府所辖六县现已分属安徽、江西两省的黄山、上饶、宣城三市,但徽州古城仍然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
徽州是“程朱阙里”,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和集大成者朱熹的祖籍都在徽州。徽州历来崇尚教育,“十户之村不废诵读”是学风盛行的真实写照。一个徽州,在历代科举考试中居然走出多名文武状元,因而徽州古城也被公认为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
走在古城用青石板铺就的街巷,一座座白壁青瓦马头墙的老房子冒出人间烟火气息。才在纪念馆拜访了艺术家黄宾虹、教育家陶行知,转身又遇见明代大学士许国。
现存于古城的八脚牌坊许国石坊,可以说是全国唯一。许国石坊建于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年)。坊主许国是嘉靖年进士,是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重臣。许国因平定云南边境叛乱有功,晋升为少保,封武英殿大学士,坊上“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是许国的全部头衔。万历皇帝重赏功臣,准许许国回老家,建造了这座千古留名的八脚四面大石坊。因石坊设在十字路口的正中间,不管是从哪个方向的来人,都能看到一面石坊。
仁和楼是徽州古城原有四城门之一,是西城门,也是徽州古城的正大门,寓意施以仁政,民生祥和。站在仁和楼上,一口锈迹斑斑的大铁钟象征着这座古城的威仪,环顾四周,城外的现代文明和城内的古朴沧桑形成时空反差,让人感叹时光的流逝和社会的进步。在宽阔的街边,在幽深的小巷里,古城的水井众多,说明这里人口多,生活气息浓厚,如蛤蟆井、阁老井、妯娌井、打箍井、殷公井……仿佛每一口水井能讲出一个故事。我一边寻找岁月在水井上留下的痕迹,一边回味着古人打水洗涤和生活的场景。
徽州府衙建于元末明初,保持了明弘治年间一轴、五门的格局,主要包括南谯楼、仪门、公堂、二堂、知府廨等组群。从照壁至知府廨,各院落之间距离、比例,好比缩小的故宫,所以古建专家说“府衙是缩小的故宫,故宫是放大的府衙”。
徽商是明清时期徽州籍或寄籍外埠徽州商帮的简称。明成化至万历中期和清康熙至嘉庆、道光之际为徽商的鼎盛时期。徽商经营的行业主要有典当、茶叶、木材等。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是徽商的本质特征。徽商足迹遍布中华大地,涉足海外,因而徽州又被称为“徽商故里”。在一座古城里看尽徽州兴衰和烟云,而徽州历史博物馆,又把这片大地上的事物浓缩在数个展览板块里。
沉迷或回想徽州古城外五魁山的五峰拱秀,驻足于有着六条江河回澜汇流之地而流连忘返。我终究只是古城的过客,只能把它的文化与风物悄悄地带走,慢慢地品味。
(本文作者为当代作家、诗人,云南省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