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小卡片关注一下,记得星标!
我是槽三刀,一个喜欢吐槽的布衣青年!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这句话道尽了土地与民生的紧密关联。
近日,某地“整改复耕”的新闻,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原来,部分村民仅接到一天通知就被强制砍竹,整改过程也只是砍伐地面竹子而未铲除竹根,再加上未完善水利、机耕道等设施,这才导致复耕失败。
由于整改后的耕地产出低、成本高,农民的经济受损相当严重。
在复兴镇仁友村,村民们指着被砍的竹林叹气:“砍竹就像砍了家里的摇钱树,通知下来只有一天时间,机器开进山就砍,根本不管我们来年怎么过。”
相关部门对此回应称,问题确实存在,是因为有些决策还不成熟,目前已提出多项整改措施。
三刀认为,赤水的竹林不仅织就了“万顷竹海”的生态屏障,更撑起了18万竹农的生计。
那些被划定为“整改区”的山坡地,明明就不具备耕种条件还要大肆折腾,暴露的是决策执行中的“急躁病”。
有些人就问了,好好的“整改复耕”怎么就成了这般模样?
其实答案很简单,领导往往在年底突击下达任务,要求基层“春节前必须完工”,于是砍竹就成了看得见的“业绩”,复耕则成了无人监管的“烂尾工程”。
更令人心疼的是“开天窗”式整改:山腰间砍出几亩荒地充数,周边竹林却因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原本清澈的山溪也会渐渐干涸。
说到这里,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从“向荒山要绿”到“向林地要粮”,短短十几年间,我们好像一直在生态与粮食之间来回摇摆。
就像一位老农说的那样:“当年栽树时说‘绿色银行’,现在砍树时说‘粮食安全’,我们的‘银行’和‘粮仓’就在文件里变来变去。”
这种摇摆的背后,实则反映的是对基层实际的漠视。
另外,赤水的竹林并非普通林地,其根系网络本就是最好的水土保持系统,砍竹后裸露的土壤在暴雨中极易流失。
更关键的是,竹产业已形成完整链条,从采伐到加工再到销售,涉及数十万人口的饭碗。
如今竹林被砍,竹农们只能望着满山竹桩叹气。
即便这样,有些人在砍完了只是说了一句:“有些决策还不成熟。”
我们不禁要问:“老百姓的损失谁来负责?”
赤水的问题,绝非个案。
从华北平原的“挖塘还田”到江南水乡的“伐树垦荒”,许多地方为了完成耕地指标,正在重蹈“唯数据论”的覆辙。
此时的卫星监测就像一把利剑,基层干部为了避免“被问责”,只能在最短时间内“消灭”图斑,至于土地是否能种、农民是否愿种,早已被抛诸脑后。
更令人忧心的是,为了应付整改,基层管理者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平整土地;为了掩盖问题,又不得不进行二次整改,最终造成资金的巨大浪费。
这种“折腾出效益”的怪圈,让决策的执行偏离了初衷,沦为少数人谋取利益的工具。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任何决策的出台,都应建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任何整改的推进,都应尊重自然规律和民生需求。
正如网友呼吁:“复耕不是砍树,护粮不是折腾,让适宜种粮的地种粮,让适宜长竹的山长竹,这才是真正的实事求是。”
反复折腾,伤害的不仅是土地,更是民心。
愿这场风波过后,不再有“砍竹复耕”的荒唐,唯有“因地制宜”的智慧。
请【点赞】,点【在看】,把文章【转发】给您身边的人,谢谢!
微信最近更新规则啦,只有星标这个公众号的读者,才能看到正常的内容更新。记得:点公众号头像图标—点右上角“...”—点“设为星标”,这样就不会错过更新啦~
点击上方小卡片关注一下,记得星标!
谨防失联,可关注下面小号
郑重声明:
文章素材来自官方媒体,作为自媒体创作者,始终本着客观、理性的态度进行时事的相关评论,无不良舆论引导。
此外,对于事件的真实性,自媒体创作者很难把控,所以也请大家理性阅读。
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