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汤汤,

经百里乃成;

大城泱泱,

历千年而兴。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四季,我们邀请了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的青少年来诵读《申江记》。今天,你将听到的是《渡来,渡又去》节选。

(注:本文写于2017年)

第一次去西闵线轮渡站(闵行渡)采访还是在五年前,我清楚地记得那天天阴沉沉的。上海这几年的冬天都号称“暖冬”,但气温还是一天天降下来了,站在黄浦江岸边,一阵阵寒风袭来,让人不禁簌簌发抖。

西闵线客渡航线是奉贤西渡到闵行的航线,闵行这里的渡口位于沪闵路南尽头处。当地人习惯把轮渡站称为“摆渡口”。对轮渡站我并不陌生,以前因各种原因经常要乘坐轮渡,来往于黄浦江两岸。况且我外婆家住陈行的塘口,从龙吴路的车沟桥乘车沟渡是最便捷的,所以从小就开始体验坐船渡江的滋味。

轮渡站位于闵浦二桥西侧,两层楼高的建筑颇显陈旧,而办公室更是简陋,无论是办公桌、椅子沙发,看上去都有些年头了。当天的值班长张莹客气地让座,并向我们解释道,他们的头儿,也就是闵行轮渡营运分公司的经理卢景良去市轮渡公司开会了,他虽然也是个老轮渡人,1987年就参加了工作,但很长时间是在上游的米市渡口,2010年因米市渡停运,才被调到这里。“情况不是最熟哦。”

正聊着,办公室里进来了人。张莹忙起身,对我们说,这是老胡,胡龙军,他在这里做了四十多年了,情况比我熟得多了。

张莹同我们打招呼,得先走一步,要去码头上值勤。“安全最重要,疏忽不得。”他嘿嘿一笑。

“黄浦春风正怒号,扁舟一叶渡惊涛。诸君来问民间苦,何用潮头几丈高。”这是元代文人张之翰所作的《黄浦诗》,描述了当时黄浦摆渡的情景,叹渡江之艰辛和不易。

在1976年松浦大桥建成通行之前,数百年来黄浦江上是没有大桥的。上海人,不管是市区还是乡下,过江的唯一选择就是摆渡,即坐船过江,直到1970年打浦路隧道竣工,1971年6月投入使用,过江才有新的选择。据清嘉庆《上海县志》载,宋熙宁七年(1074),上海镇设立,此后贸易逐渐发展,人口也逐年增多,经济地位一天比一天重要,也促进了两岸交流。元明时期,上海就有船夫以载人渡江为营生,依靠木质人力小船摆渡。


1890年前后,浦东眺望浦西外滩,可见江边一字排开的人力摆渡小船(图片来源:Harvard Yenching Library)

一种叫划子,体积很小,只能乘坐二三人,船工使用木桨驾船,速度较慢,一遇风浪,完全无法抵御。另一种叫舢板,体积稍大,船上有篷可以遮阳避雨,通常可乘坐五六人,船工驾船用橹,虽还是人力,但船速比划子要快一点,完全谈不上舒适。岁月既久,渐渐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渡运网络。早期的摆渡船,多为私人所有。乡民们为了耕作和出售手工业品、农副产品的方便,一般会用自己的小木船或搭船渡江。因船小抗风浪能力差,常有事故发生,造成船翻覆人溺亡的惨剧;有时船主不讲“商德”,半途停船要高价,敲竹杠,弄得船客哭笑不得,只好无可奈何地补渡船费。于是一些官员和士绅便出钱设立义渡,采用的是大船,安全性相对较高,后有木橹掌船,并有竹篙撑船,规定每船限载20人。


20世纪初,黄浦江上的义渡小船(图片来源: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清代《上海县竹枝词》中曾有写道:“浦阔无梁阻旅行,沿滩渡口有船横。民捐官设都称义,普济东西往返程。”这里提到的“义渡”就是指黄浦江上曾经长期存在的一种渡江方式,大约起源于明朝,多为民间团体自发集资、报送官府批准设立的渡口。过江者须支付适量渡资,不足部分则由官衙和慈善机构补贴。到明代弘治十七年(1504),已形成9个固定的渡口,即后来所称的“古渡”。之后,各类“官渡”“义渡”越来越多,据清同治《上海县志》“津渡”记载,那时黄浦江两岸渡口多达近40个,闵行渡名列其中。不过那时它叫横泾渡,更早一些则叫黄浦渡。


1937年,外洋泾桥(延安东路外滩)摆渡口(Harrison Foreman 摄)

作为上海市轮渡公司的一名基层员工,胡龙军并不了解这些关于轮渡的历史,也不了解闵行摆渡口的前世今生,他只知道闵行渡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是个很老很老的渡口,而自己在这里工作了整整42年。“吃了一辈子‘轮渡饭’,明年就要退休了。”胡龙军现在负责这里的考勤工作,“我是老闵行人,闵行中学1975届的毕业生,后来就被分配到这里,从此没有挪过地方。”刚开始时,他负责售票、检票,后来又去车渡轮上做水手,再后来到客渡轮上做轮机,现在年纪大了,船上干不了了,又回到地面上了。“就等退休了,颐养天年。”

和胡龙军一样情况的还有他的同事宋志辉,同是老闵行人,而且也是从闵行中学毕业的。“我们同届,但不同班。”老宋对我们说,当时一同分配来的有很多人。他一来就做水手,而后是轮机,最后成为客渡船的驾驶员。老宋说:“我们这批人见证了闵行客渡的辉煌,想想还是蛮激动的。”

在奉浦大桥、闵浦二桥还没有建成通车之前,西闵线轮渡几乎是唯一连通闵行和奉贤的水路交通要道,再早的话,没建松浦大桥之时,金山往市区也是走这里的。作为上海西南地区跨越黄浦江连接沪闵公路、沪杭公路的交通渡口,它的作用和历史意义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带过的。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四季,我们邀请了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的青少年来诵读《申江记》。描写和记载黄浦江的各类书籍和文章特别多,有文史典籍,有学术研究,也有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而《申江记》是首次以文史散记形式为黄浦江立传。从“水脉”探索“文脉”,深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全景式描绘了黄浦江旖旎多彩的自然风光,东西方文明互鉴图景和波涛汹涌千帆竞发的时代变迁,记录下上海从江南小聚落蝶变为国际性大都市的千年历程,为上海“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生动而鲜活的注脚。

2025年4月起,第二十四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作者: 吴玉林

朗读: 上海戏剧学院闵行 附属学校 李梓雯

编辑:汤婧娴

初审:方佳璐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