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甄 瑶
编辑|李国政
出品|帮宁工作室(gbngzs)
“吉利控股集团将整合旗下电池业务,成立全新电池产业集团——吉曜通行,并将原有的金砖电池、神盾短刀电池,统一为神盾金砖电池品牌。”在2025上海国际车展第一天即4月23日,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在发布会上宣布。
其中,“神盾”代表吉利极致的电池安全系统,“金砖”代表吉利领先行业的电芯技术。
此次电池品牌整合,是吉利全体系大整合的一块拼图。它并非简单的名称变更,而是吉利在电池业务板块的一次战略升级,旨在通过统一的品牌形象,提升吉利电池产品在市场上的认知度和竞争力,为消费者带来更统一、高品质的产品体验。
这次整合,代表吉利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战场上,吹响了新的冲锋号角。
据工信部官网消息,我国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实施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新的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该文件以7项单体测试与17项系统测试的“组合拳”,重塑电池安全的技术标准,包括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新增底部撞击测试;新增300次快充循环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等,被称为“史上最严苛”。
神盾金砖电池品牌具备向新国标冲锋的底气。
其一,早在2021年,吉利就携手国家权威机构,牵头制定了国内首个新能源汽车底部防护的团体标准,此次新国标也将“底部碰撞”纳入其中。截至今年3月,吉利主导参与安全领域的各项标准已达115项。
其二,吉利在安全开发上不遗余力。在权威机构公布的自主整车集团公开安全技术专利数量排行中,吉利以1562项专利数排名第一。目前,吉利已向全行业开放共享新能源汽车的隐藏式门把手解锁、电池底部安全专利集等核心技术。
其三,吉利电池安全研发标准始终远超新国标。比如,在对神盾电池安全系统的测试要求中,电池必须经过全场景极限工况36项安全测试,其中23项超过新国标。
眼下,新能源汽车赛道的竞争,正在从速度比拼转向安全决胜。
当“史上最严”的新国标抬高行业门槛后,有人在焦虑技术短板,有人却在定义未来规则。吉利汽车就是后者。它以领跑者的姿态证明:真正的可靠,不是被动满足标准,而是主动创造让用户无需担忧的未来。
神盾金砖电池安全远超新国标
4月9日,全球权威安全认证机构Euro NCAP(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公布2025年新一期安全碰撞测试结果:吉利银河E5(参数丨图片)(海外版为吉利EX5)以145.4分获“五星安全”最高评级,拿下2025年度Euro NCAP中国品牌综合成绩第一。
次日再传捷报:ANCAP(澳大利亚新车安全评鉴协会)公布最新碰撞测试名单,吉利银河E5以145.52分近乎满分的表现,斩获“五星安全”认证。
双权威机构认证双五星评级的背后,是吉利银河E5搭载的神盾金砖短刀电池构筑了安全护城河。
当下的汽车营销,“绝对安全”“最强技术”之类已成标配话术。然而,电池安全的评判维度远非口号般简单,从材料体系的稳定、技术设计的前瞻,到电芯结构的抗冲击,每个环节都藏着安全真功夫。
在安全焦虑成为用户痛点的今天,神盾金砖短刀电池给出的答案,早已超越“达标”范畴。
针刺试验是电池安全的试金石,国标要求单针穿刺后5分钟内不起火爆炸。而神盾金砖短刀电芯直接挑战“8针同刺”极限,即8根直径5mm钢针同时贯穿电芯,静置1小时全程保持稳定,结果无冒烟、起火或爆炸,安全性能较国标高8倍。
更令人震撼的是,神盾金砖短刀电芯成为全球首个通过5.8mm真弹枪击贯穿试验的电芯,在子弹穿透电芯的极端破坏下,它仍能保持化学体系稳定,展现军工级抗冲击能力。
如果说电芯测试是单兵作战,那么,神盾金砖短刀电池包的六大串行试验,则是马拉松式的极限挑战。
同一电池包,连续通过动态海水腐蚀浸泡、高原极寒、高频次刮底、26吨超重碾压、单包侧柱碰、烈焰炙烤等“地狱级”考验,每项测试均刷新行业纪录——
在动态海水腐蚀中,浸泡时长从国标2小时延长至48小时,绝缘电阻值达17.75G欧,是国标要求(36M欧)的486倍,即便在如此强腐蚀环境下,仍能保障电路安全。
在超重碾压测试中,承受了26吨载荷往复碾压,远超国标的10吨要求,结果,电池包结构完整性保持100%,壳体无开裂、电芯无移位。
在三面跌落试验中,从2米高度进行三面跌落(国标为1米单次跌落),无电解液泄漏,无热失控风险。
在整车托底测试中,以40km/h速度正向刮底(行业标准30km/h),碰撞能量达国标1.78倍,电池包未发生热失控……
早在2023年,吉利就完成了行业首个新能源底部碰撞测试。
整车安全测试分为4项,包括正向行驶40km/h刮底、后向行驶7km/h刮底、20km/h负坎冲击(即车辆“下台阶”后,前副车架未发生刮底,障碍物直接与中部的电池包发生刮擦),以及120J整车托底实验(即以120J的撞击能量模拟电池组与非固定物体冲击)。
试验后,电池包无爆炸、起火、析气、冒烟、漏液等严重危险现象。
神盾金砖短刀电池的安全性能取得突破,源于吉利汽车在材料、结构、工艺上全方位创新。
其电芯采用高强度复合隔膜与耐高温电解液,配合独特的蜂窝式结构设计,有效提升了热失控防护能力。电池包则通过CTP(Cell to Pack)集成技术,实现电芯与电池包协同防护,配合智能BMS系统实时监控,构建起“预防-监测-隔离”三位一体的安全体系。
“神盾金砖短刀电池的测试体系,首次将单一项目达标升级为全场景极限验证,其数据不仅为行业提供了安全标杆,更倒逼整个产业链从营销话术回归技术本质。”一位行业资深专家评价。
安全标准制定者
当行业还在围绕达标线争论不休时,总有先行者已在更高维度绘制技术起跑线。
比如,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吉利汽车牵头制定《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之国家标准,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该标准要求记录车辆状态数据,让行驶轨迹有迹可循;规范环境感知数据,让外部场景清晰可辨;锁定系统决策数据,让算法逻辑透明可查等。
这项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强制实施,届时把智能驾驶安全纳入可溯源、可验证、可优化的科学轨道,为技术演进装上“黑匣子”。
在行人保护与主动安全领域,吉利主导制定的《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GB 24550—2024)强制性国家标准,于今年正式施行。
该国标针对汽车与行人碰撞事故中行人头部、腿部等关键部位的损伤风险,系统规定了腿型冲击、成人与儿童头型冲击等试验要求及车辆防护标准,推动中国汽车安全从乘员保护向全域生命安全延伸。
这个标准落地,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少数建立完善行人碰撞保护技术法规体系的市场。
在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制定工作中,极氪与沃尔沃汽车是重要参与者。早在2021年,吉利就携手国家权威机构,牵头制定了国内首个新能源汽车底部防护的团体标准。
值得称赞的是,作为首家加入IATF(International Automotive Task Force,国际汽车工作组)的亚洲车企,吉利在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方面,走在了行业前列,先后获得国内第一张六维电安全001号证书、第一张新能源汽车电磁防辐射001号证书、第一张“汽车智能计算中心管理流程认证”证书以及第一张“新能源汽车混动系统可靠性认证”证书等多项荣誉。
吉利还组建交通事故专业调查团队,专注于事故调查、风险评估等领域。截至目前,已参与2.1万余起交通事故调研,建立了交通事故信息数据库。
这些成绩,源于吉利在技术研发领域的积累和前瞻布局。
比如,针对行业争议较大的“电池碰撞起火后车门无法打开逃生”难题,吉利在专利技术层面,构建隐藏式门把手安全专利集群,涵盖国内外6项核心安全专利。
2024年8月,在银河E5上市发布会上,吉利向全行业开放共享了这个创新成果——当车辆遭遇碰撞时,门把手立即自动弹出,确保车内人员与车外救援力量均能迅速开启车门,为紧急场景下安全疏散与救援开辟了“黄金通道”,从技术根源上,破解了碰撞后车门难开启的安全痛点。
此外,吉利还将于今年发布《智能汽车全域安全白皮书》,以技术标准化的形式,重新定义智能汽车安全体系,向行业公开前沿安全技术成果,推动全产业链安全能力升级跃迁。
未来的科技竞争,不是营销话术的狂欢,而是看谁能把实验室里的突破变为街道上的日常。
得益于在神盾金砖短刀电池、隐藏式门把手安全专利集群等多种技术路线上的布局与沉淀,吉利汽车已经构建起覆盖全场景需求的技术矩阵。
对吉利而言,安全从来都不是口号,而是刻在基因里的对用户的承诺。这家知名车企一直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安全的执着追求,不断引领新能源汽车行业安全标准迈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