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市永泰县南湖路
一间40平方米的小吃店里
藏着一位“拌面诗人”的诗意江湖
永沙小吃店店主张培莺,被街坊四邻唤作“拌面诗人”,近些年他在煮面熬汤的间隙,守着烟熏火燎的案台,写下上千首诗词。张培莺用平仄韵律为柴米油盐镀上诗意,更让永泰的山水人文在词句中流淌,并广为传播。
首篇诗歌作品
1991年在本报发表
记者在永沙小吃店后厨见到张培莺时
他正弓着腰麻利地汆烫粉干
为次日出餐做准备
张培莺和妻子一同经营
这家售卖拌面、蛋燕等家常小吃的店铺
工作虽辛苦忙碌
但逼仄的厨房
却成为张培莺灵感迸发的沃土
“烟熏火燎案台痴,热灶烹鲜得妙思。锅碗瓢盆知韵律,醋盐酱酒尽文辞。春秋一曲勺当笔,荤素千盘味入诗。莫道庖厨无隽雅,砧声起落有新词。”他的近期新作《厨诗》道尽了这份独特的创作状态。
“诗歌就像生活的调味品,是我的精神寄托。”张培莺告诉记者。他15岁初涉诗坛,22岁因生计停笔,辗转伐木、烧砖等苦力活,直到40多岁重拾笔墨,拜师学习诗词创作,张培莺逐渐掌握了格律诗、古体诗等创作要领,至今已经写了上千首诗。
1991年,张培莺在《福州晚报》上发表了他的首篇诗歌处女作《风筝》,以质朴的语言捕捉了乡村孩童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山村太小,盛不下孩子们的欲望;积压过久的感情,终于往外溢……
经过数十年的沉淀,如今张培莺的诗歌风格渐趋成熟,其创作对象以福州的历史人文与地域风物为主。例如近年创作的《刀光簪影》,以豪迈笔触书写福州传统女性头饰“三条簪”:闽江托月锦帆扬,坦荡襟怀惬意张。劲掠三坊惊宿梦,花开七巷绽锋芒。丹心铁血心中铸,唐韵秦风鬓后藏。簪影刀光彰傲气,史河熠熠永流芳。
将永泰山水写进歌中
张培莺的创作不仅限于诗词
还延伸至歌曲作词领域
永泰的山水与民俗
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源泉
在他笔下
喷香的永泰葱饼、月光掩映下的庄寨
漫山绽放的青梅花
都化作动人的歌词
在各大音乐平台上播放
为纪念南宋爱国词人张元幹,张培莺自费制作歌曲《一轮月亮》,他为这首歌写的歌词还获得纪念张元幹诞辰925周年全国诗文竞赛一等奖。“写诗不为名利,只想让更多人记住永泰的文化。”张培莺说道。
“梦绕神州何涕零,悲听狐兔叹飘萍。萤灯苦读寒光阁,利剑长磨水月亭。几赋诗词诛内宄,数操旌戟抗金冥。任教玉碎冰心破,但使昆仑眠已醒。”张培莺的《七律•张元幹赞》,抒发了对张元幹磊落胸襟与远大抱负的歌颂,荣获张元幹930周年全国诗词竞赛诗类三等奖。
近些年来,张培莺在《词刊》《福建歌声》等发表诗歌作品30余首,近百首歌词被谱曲传唱,其中音乐作品类型多样,涵盖儿歌、校歌等。这位“拌面诗人”用行动证明:诗意从不囿于书斋,它可以在滚烫的汤锅旁、在顾客的谈笑间,在每一个热爱生活的瞬间蓬勃生长。
记者 全怡月 文/摄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媒体编辑 徐强
监制 管慧 邱泉盛
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福州晚报,获取更多资讯
点亮和
转发分享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