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三月末四月初调休去天津,数天的时间里,在天津某区域站点和我同学一起送外卖,较为清晰地搞懂了算法系统是如何对外卖骑手精准指派和框架束缚的。并在工作过程中通过结识其他外卖骑手、与其吃饭喝酒结交情、请教接单技巧和送餐线路等方式,记录了一些年轻骑手的想法感受和生活内容。我同学自本科毕业后送外卖已有数月,去年还细皮嫩肉的他如今已粗糙皮实,性格也从内敛文明变得“口吐芬芳”,他工作以后思想态度的转变也值得我着重记录。今将所得材料整理成本篇文章,以供大家参考了解。笔者所体验的跑单模式为乐跑,故本文所记录均为天津某站点乐跑骑手工作内容。
一、系统算法对骑手工作时间及收入的影响
我所结识的同龄骑手有五个,两个本科毕业(均属文科生),一个专科毕业,两个初高中辍学。其中初高中辍学的两个骑手是本地人,干这一行已有五六年,工作经验较为丰富,两大外卖平台中的数个细分跑单模式他俩均有涉猎,后文称他们为“大哥骑手”。大哥骑手之前均从事过其他日结散工工作,偶然尝到送外卖时间自由和限制较少的甜头后一发不可收拾,遂拉本科生发小入伙,发小继而带上我同学,我同学又叫上我,说想以他的工作内容为素材拍纪录片,故而有此记录。专科生的情况后文会有记录。
和我有交集的骑手的工作时间主要集中在两个时间段:十点半至两点半的午高峰和下午五点半至凌晨十二点的晚高峰。一日跑单近十二个小时。需要注意的是,跑单时长明面上并非平台强制规定,骑手可自行选择上线接单与否,但实际上平台对乐跑骑手有班次规定,即骑手每天必须在某个时间段完成固定单量和固定在线时长的任务。班次时段分为午高峰、晚高峰、夜宵1、夜宵2。午高峰骑手需在线两个半小时,至少完成六单送单量。晚高峰需在线两小时,至少完成五单送单量。夜宵1和2均需在线一个半小时,均需完成三单送单量。
除上述时段之外,还有早茶1和早茶2等班次分类,每周四周五骑手可自行选择下周班次(至少选择三个),但自选班次需经站长微调和加班次,微调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下周有节假日、恶劣天气预警、其他骑手请假等原因。
综上,骑手一日需在线七个半小时,完成十七单送餐量即可完成平台每日所规定任务。完成每日任务可得7个积分,骑手周积分达到35以后,下周送餐每单单价可额外奖励九毛,若周送单准时率能达97%以上,每单可额外再奖励三毛五,合计每单额外补贴一块二毛五。有了这每单额外一块两毛五的加持,骑手往往会自愿主动多跑单,工作时长也就自然增加到近十二个小时了。“若是没有这额外价格加持那也没什么,但有了价格加持还不多跑,就会觉得自己亏了,不知不觉跑单时长也就上去了。”我同学跟我说。
每单额外一块两毛五的补贴看似是一种合理的奖励机制,但实则一言难尽。据大哥骑手说,这一块多钱在之前本来就是算在每单单价内的,现在只不过是又给额外抽出来再补贴给骑手,我拿你的钱再奖励给你,成了一种无中生有的“奖励机制”,应得的钱现在被当做引诱人的胡萝卜了。让人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无中生有的“奖励机制”对非“大哥骑手”的骑手是极有效用的,一单补贴一块二毛五,按日均跑五十单来算,就能“补贴”六十多块,周“补贴”四百多块,月“补贴”近两千块。把基础单价拆分成“底薪+浮动补贴”的方式,就可让“多劳多得”四个字,能够具象化且精确化到每单单价上,这对年轻且缺钱的骑手来说,确实是一种极大的诱惑。
系统所派的单如因距离远单价低等因素不想接,骑手可选择转单,即转给别的骑手,转单机会只有一次,若没人接则必须跑。有时骑手为避免转单没人接,骑手可自行为该单贴上几块钱,以“刺激”别人去跑。
骑手收入情况不等,和单量相挂钩,不能一概而论。拿我同学举例,除过年外,他的月收入在六千至九千之间,过年那一个月可跑一万以上(大年三十亦不休息)。工资每周可提现一次,同学也每周往家里转一次钱,他父亲遭遇变故,治病欠下不少外债。每周有一天不违规的休息日,但我所相识的几个骑手每周除特殊情况外均拒绝休息。他们说,多跑一天就多一天的钱,既然大老远出来挣钱来了,那还不多挣点?
截止到我去采访,我同学已有三个多月未休息,他打趣般跟我说,自他跑过一月以上且见到工资入账后,心态就发生变化了,之前还觉得这行灵活自由想干就干不想干就歇,现在一周明明有休息的时间,若是休息就会觉得自己亏了,一旦有这种“亏了”的想法,那这一天干什么都不自在,都会觉得太不值当,与其如此,不如不歇。渐渐地,不歇成了心安理得的,休息反倒是一种病态心理了。不歇是因为自己年轻,身体还能扛得住,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自己太缺钱所致(我同学和我均是农村出身,父母以种地务农为生)。
他笑着说,应该感谢我能来找他这一趟,一来能陪他说说话排遣一下情绪,二来我来了他就有了一个可以心安理得提前下线休息的理由,要不然他断然不会提早休息。提前下线休息的那天晚上,在陪我聊完后他倒头就睡,一觉睡了十三个小时。也由此可见他的劳累程度。
二、年轻骑手的工作状态及感受
骑手接单跑单的工作是乏善可陈的,工作流程也是被系统所精准安排好的。网上有许多骑手拍的记录生活的vlog视频,他们的现身说法比我第三方角度叙述更具真实性。故而我们对工作内容不多赘述,我们着重谈谈年轻骑手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感受。
1.时间、空间观念的抽象与具象
当你上线接到一单后,系统会根据取单送单的路径为你匹配适宜的送达时间。你严格按照系统送单路径走,大概率是不会超时的,但遇到商家卡餐、道路拥堵等情况就不一定了。所以一旦遇到意外情况,时间又被系统算法切割成几个倒计时模块时,骑手就会陷入"分秒必争"的焦虑状态了。当你看着时间一秒一分流过去的时候,时间的观念才达到最大的具象化。当你快要超时的时候,时间是很快的,快在送餐时间紧,爬楼速度要快。当你等红灯的时候,时间又是很慢的,你甚至会怨恨午晚高峰为何车流量这么多,红灯这么长,行人走的这么慢。即使配送时间充足,但看着算法的倒计时,你依然会有一种紧迫感,心理时间和物理时间就产生割裂了。
时间这样抽象与具象的变化导致人对外界感知的缩减,以至于工作内容上只有时间观念,而无其他内容了。
同样的,系统会根据你取这一单和送这一单的路线,就近为你匹配较为顺路的“顺风”单,会为你规划出最近最便捷的一连串的接单送单路线。这样,在骑手的视线上只有三种空间坐标:商家定位—路线导航—倒计时界面。城市景观就异化成由送达率、超时风险构成的数字迷宫了,三维现实被二维导航所精准规划后,骑手的视觉认知就被算法完全征用了。不过算法毕竟是算法,随着它的迭代升级,精确规划的路线在许多时候确实是比非“大哥骑手”的骑手自行决策的路径要准确的多。
在这种算法路径的规划下,客观上,骑手对于空间观念的感知就变得抽象了。但骑手工作时间长了,就自然知道某某小区难送、某某户总是喜欢给差评、某某商家惯于卡餐(卡餐,指出餐慢)等的情况,也自然知道某某商家对骑手态度友好、某写字楼收发室可节省送餐时间等的情况,这些空间坐标在骑手眼里就变得具象起来。时间、空间概念的抽象与具象的不断变化,会造成骑手对外界感知的削弱,这一点,我们之后会着重论述。
2.感官钝化与精神出口
自骑手每天第一班次上线接单后,熟悉的风声从耳边刮过,这时候人对外界的感知就减少了,原因可能是因为风声减弱了人的听力,也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城市道路让人觉得乏味无趣,也可能是不断跳动的送餐倒计时让人无心再思考其他......总之,骑手对外界的感知减少了,脑海里只剩下了送单的秒数,只剩下了如何抄近路如何加快速度才能尽早送达的念头。
我们可以说,这是骑手进入了一种状态,一种“投入”的状态,这种投入的状态,能让你全身心集中于骑车与接单送单,能提高工作效率。但这种所谓的“投入”,并不会让你有进步的感觉,因为它不像是考学考公那般学习上的投入能带来知识进步的喜悦,又不像是科研般那样专注精神上的投入能拥有成果趋近的满足,这是一种纯体力上的投入,所换来的除了多送两三单得到的十几元钱以外,没有别的身心健康的进步了。在这种状态下,人就成了轮轴了,成了社会运转的机械的轮轴,就必然减少了自身的一些特点,也无从去在这份工作中展露自己的个性和想法了。
别的工作你或许能通过一些出奇的创意或独到的见解而脱颖而出,但是在如送外卖这样的体力工作中,你没有这样的机会,你无论如何都不能在这份工作上标新立异,它不需要你有想法,不需要你动脑筋,只需要你闭嘴、拧油门、跑快点。这份工作,实际上是消减了人之所以作为人的感官体验和精神感受,对于刚出校门的思想活跃的年轻人来说,把这种精神感受消减了,他也就自然没有活力了,眼里没有了光,也就自然谈不上生活态度的积极了。
等到送餐高峰期过后,等到“投入”的状态缓过来,你看着写字楼玻璃幕墙中自己的身影,再看着城市灯光的变换,会陡然间有一种极大的失落与郁闷。这种失落是后知后觉的,它可能早就产生于某单的单价克扣中,产生于商家出餐效率低的等待中,产生于某单即将要超时的焦灼中,产生于顾客莫名其妙的刁难中,但因为“投入”的状态在,也都被一概盖住了。等不“投入”了,也就集中爆发了。当这个时候,平台的微笑指数考核又提醒你该微笑打卡了,你拿起手机正对着自己,露出的那种苦笑,是最好的演员都演不出来的——演员没有那种经历,是做不到感同身受的。
我所结识的几个年轻外卖骑手,每天都是在这种状态中游离与困惑,大家都试图着能寻找出一种精神出口。我同学他所购买的二手送餐电车绑有一个音箱,车子的前任骑手会通过在送餐路上外放歌曲来缓解疲劳提振精神,但这种方式他无法采用,怕产生噪音吵到路人。他笑着跟我说,他身上依然还保留着许多大学生身上都有的那种懵懂的、怕给别人添麻烦的“不好意思”。他说这也是孔乙己长衫的一部分,但也确实是难脱掉了。
我同学有他自己派遣情绪的方法,非送餐高峰期时,他会用手机听B站的新国辩(辩论赛节目),听一方辩论选手针对某一辩题有逻辑有条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再听另一方辩论选手如何更有逻辑更有理性地阐述己方观点。他说,当他听正方发言时觉得正方有理,听反方发言时又觉得反方说的对,在这样一来一回的辩论倾听中,能让他拥有短暂的思考,对社会观点和人生命题的思考,因为这种思考未毕业时有过,工作了就丢掉了,现在可以叫做回归的思考,也可以叫做杰克的思考(杰克奥特曼又被称为归来的奥特曼)。这些能让他意识到自己的人生除了接单送单以外,还有能够寻求思维乐趣和构建精神家园的方式方法。这让他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幸福。
三、年轻骑手的生活内容
年轻骑手的生活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必需生活;二是被迫生活。其中“必需生活”是指下线以后吃饭睡觉刷短视频等的活动,“被迫生活”的“被迫”,是指某一时间段接不到单,而不得不去做一些其他事情的不甘状态。“大哥骑手”对于“被迫生活”显得积极主动些,在他们心中对于单量和单价是有一个“界限”的,当单量单价低于这个界限时,就会选择下线休息去做别的事情,比方说去网吧打游戏,和同行聚餐饮酒、用社交软件交友等等。以我同学为例的大学生骑手的“被迫生活”就显得完全被动了,即是说他们心中几乎没有“界限”,即使是最近单少且价低,他们仍然会选择上线接单,哪怕大多时候都是空跑,也想着要多少挣一点。
有时候“大哥骑手”会笑骂,说是这些刚入行的有文凭的骑手过分内卷,把死读书的劲用到送外卖上了,连三块两块的单都接,接就接吧,还送的乐此不疲,即使返程空跑也要去接,才导致行业单价一再降低,配送时间一再缩短。但说归说,随着收入的愈渐减少,“大哥骑手”的那个界限也在一再降低了。
我曾问过他们,我说对你们而言,在工作中影响心情最大的是哪些因素。他们回答我说,商家出餐慢、顾客态度差等都是小事,最怕的是接不到单和单子单价低,哪怕收到差评或者被投诉,都没有接不到单时空跑的焦虑来的大。但最近这两年入行送外卖的人越来越多,单量少也是见怪不怪的了,年轻骑手“被迫”的生活就多了起来。
在晚上下线后的“被迫生活”里,我请我同学和另一位骑手大哥吃饭,同行之间会交流着这两天送单路上的趣事,互相说着笑笑排遣一下压力。他们说的有这么两档子事让我印象深刻:骑手送单多了,对于某些商家的出餐环境了如指掌,其中有一家卖肉筋夹饼的店铺,没有待客的实体门店,是一个在小区里面的小作坊,肉串是在屋里烤的,大概是怕被查,门窗都关的很严,骑手取餐开门时,就能看见里面烟雾缭绕、污水横流。有一次我同学好奇顾客是怎么对这家店铺评价的,想着这样差的做饭环境肯定是差评一片,结果打开这家店铺的网页,却看见了一系列“非常好吃、非常香”的评价,他忍不住捧腹大笑,我们听了也都笑了,可见科技狠活确实是能蒙骗不少人。
还有一次,是“大哥骑手”夜班时要到一个药店取单,再送往一个酒店,店员当着他的面往里面装了药品,他自然也就晓得是干什么用的了。这事也很常见,一般买来是“未来式”用,或者是“过去式”用的,大哥没想到送单时,酒店房间是虚掩着的,俩人正在“进行中”。他本想把单放在门口就离开,谁知道里面还暂停了,伸出手来去接,这让见多识广的大哥都瞠目结舌了。
在“被迫生活”的时间里,大哥骑手和本科骑手偶尔聚个餐聊聊天,前者聊聊这些年的工作经历,后者聊聊在学校的一些事情,二者最后再对殊途同归的当下相视一笑,日子也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了。我所相识的这些骑手们大多黑胖,黑是因为晒,胖是因为饮食作息不规律,饭点往往在下午两点和凌晨,送单很累,他们找那些实惠又好吃的店聚餐,吃的往往是重口味的饭,再喝瓶啤酒说说话,就回去睡觉了。久而久之,自然在形象上发福。除此之外,白天长时间佩戴头盔,头发在闷热不透风的环境里很容易丧失活力,骑手脱发掉发也是普遍现象,这都是工作带来的,也是干这一行不得不接受的。
那位“专科骑手”很少出来交际,据我同学讲,他为人非常的抠门,聚餐从不出来,是因为怕回请,每天起早贪黑地干着,直到干到平台强制让他休息为止,把钱都攒下来,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我们有时候理解他,有时候又很不理解他,他代表的是某种生活,而生活,是由不得我们理解与否的。
四、个人感悟
我在和骑手聚餐时曾以送外卖为例,探讨过“零工经济”在未来可能出现的趋势,我们都认为,“零工经济”会成为许多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的重要选择。正如我同学一样,他把这份工作当成过渡,先就业再择业,在就业当中认识社会并探索从事其他职业的可能性,尽可能不出现gap时间,我们的家庭条件也不允许gap。他准备在前半年送外卖攒够后半年开销的钱后,继续备考研究生,他说,考研的目的就不是为了就业了,文科的研究生对就业的帮助也微乎其微,考研只是单纯因为爱好,因为喜欢,所以乐此不疲。
我们都认为,他这样当机立断的选择无疑是超前的,相较于在某个地方拿不多的工资固定上班,选择送外卖这样的零工经济确实是能保持一定的工作自主权,有了部分自主权,就还有找到生活平衡的可能,若是信念坚定,还能将其当做解决生存之需以图奔向理想生活的跳板。我同学说,这是他毕业后还能自我把控的为数不多的方面,至于别的,例如零工经济配套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这些以后都会好起来的,事在人为嘛。
五、文章不足之处
本文的重点在于骑手的工作状态和感受上,在于文科毕业生工作后的一些生活思考上,对于送外卖的工作内容则着墨不多。一方面是因为系统对骑手的精准指派和条框束缚太过琐碎分散,非入职时间长的骑手不能一语道尽,我仅体验了数天,实是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是有许多骑手自己就有做视频记录生活的爱好,他们的现身说法比旁人视角更具感染力和真实性。
图为三月底笔者在天津送外卖途中
我个人是以(短暂)参与劳动增加体验为主,并非专门的采访记者,也由于节假日和周末的原因,我相识的几个骑手单量激增,我也实在是不好意思打扰人家时间,故而没有专门录制采访片段。视频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很明显,实是抱歉。也由于我本人阅历尚少学识尚浅,本篇文章也难免有许多粗陋之处,仅能为大家了解文科毕业生其中一个的就业方向做个参考。大家如有什么好的建议,或对文章内容有什么补充,烦请在评论区告知,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