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扫把,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农村老物件”,家家户户都有,扫扫地、清理院子,压根没啥稀奇的。

而且很多城里人压根用不上扫把,吸尘器和扫地机器人才是他们熟悉和必备的。

但就是这样一种许多人用不上的物品,却被山东潍坊姑娘陈婷一年卖出了100万件,年销售额高达2亿元。



不起眼的小小扫把竟成了她的致富法宝,陈婷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90后的陈婷,是山东潍坊人,她从小在乡下长大。村里人农闲时就用高粱穗、金丝草编扫把,熟练的村民一天能做四五个,赚点零花钱。

她小时候压根没想过,这玩意儿能变成一门大生意。

大学毕业后,陈婷在外贸公司工作,收入不错,日子过得安逸滋润。



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和一个外国客户聊天时,得知国外很多家庭喜欢用手工扫把扫院子里的落叶、清理仓库,需求量还不小。

但当时国内专门做手工扫把的厂家几乎没有,客户让她帮忙找供应商。

陈婷找了一大圈也没找到,心里一合计:既然没人做,干脆我自己干得了!



陈婷是个行动派,说干就干。

她深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考虑几天后,她就辞了职,回到家乡就一头扎进了扫把行业。

刚开始,她对扫把制作一窍不通,虽然小时候见过村里人做,但真到了自己上手,她才发现这活儿没那么简单。

一把合格的手工扫把,要经过选材、批籽、晾干、捆扎、缝线等11道工序,每一步都得紧实精致,才能保证做出来的扫把好用又好看。

创业初期,陈婷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订单量大,单靠几个老师傅根本忙不过来。

外国客户第一批订单就要几万把,老师傅们日夜赶工也完不成,她只好一边学一边教新招来的工人。

刚开始做的扫把不合格,她就拆了重做,做了再拆,3天下来,手都磨出了泡。



足足花了一个月的时间,陈婷才终于做出让老师傅点头认可的成品。

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儿,她不仅完成了第一批订单,还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后续订单源源不断。

为了开拓外销渠道,陈婷充分利用自己在外贸公司的经验和人脉,直接对接海外客户。



她发现,欧美市场对手工扫把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实用性上,比如清扫庭院、仓库等。

于是,陈婷和团队在扫把设计上注重耐用性,选用生长三年以上的高粱杆,确保扫把结实轻便;同时加长木杆,方便用户操作。

产品一经推出,立马受到认可,订单都是几万把几万把地来,厂里常常忙得热火朝天。

为了保证原料供应,陈婷一开始从东北采购高粱,后来索性在老家包了上千亩地,自己种植高粱,从源头控制成本和质量。



那几年,她的扫把生意风生水起,产品远销欧美,年销量迅速突破几十万把。

她还记得,第一次看到银行账户里的数字时,激动得一宿没睡着——一个小小的扫把,竟然能让她从“打工妹”变成“扫把大王”!

可没想到,刚尝到甜头的陈婷,很快就遇到了大麻烦。



2020年,疫情来袭,国外需求骤减,订单量大幅下滑,陈婷的扫把生意一下子冷清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她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果断转战内销市场,她在淘宝、阿里巴巴等平台开了网店。

然而,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打得火热,利润空间被一压再压。

陈婷意识到,传统扫把拼价格几乎没出路,必须创新,才能杀出一条血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女顾客的特殊需求点醒了她。

这位顾客想买一把迷你手工扫把,尺寸比手掌大一点,上面带中国结、红福字等装饰,用来给孩子满月祈福。



顾客还提到,在她们家乡,扫把不只是扫地工具,还有很多文化寓意:新人结婚要用扫床扫把,寓意“一扫金二扫银,铺床扫床子孙满堂”;孕妇和小孩走夜路会带小扫把“辟邪压惊”;搬新家、买新车也常用扫把“纳福求财”。

这些话让陈婷大开眼界,她第一次意识到,扫把原来还能有这么多“隐藏功能”。

为了挖掘更多市场潜力,陈婷开始深入调研各地习俗。

这些习俗背后,扫把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绝不仅仅是清洁工具。

正是这样的思路给了陈婷启发,她决定将各地文化元素融入扫的设计中,把它从“扫地工具”变成“文化爆款”。

陈婷和团队开始研发迷你小扫把,尺寸缩小到10厘米左右,既能实际使用,又能当装饰品。

她们在小扫把上挂上象征好运的中国结、平安葫芦、小簸箕、福字等元素,寓意“镇宅辟邪、旺财纳福”。



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审美,她还推出彩色丝带、铃铛等装饰,把小扫把变成车钥匙挂件、包包挂饰,甚至卖给外国客户当圣诞节礼物。

这些创新产品一上线,立马在网店爆火,顾客评价“好可爱,既能扫尘又有好寓意”,还有人说“挂在新车里太好看了”!



除了迷你小扫把,陈婷还开发了多种款式,比如铜钱扫把、金线扫把、桃木扫把等,满足不同的场景需求。

她还针对传统节日推出定制服务,比如春节、端午节时,企业客户会批量采购小扫把作为礼品,销量节节攀升。

仅一年时间,她的网店光靠小扫把就卖出了五六万个,彻底打开了内销市场。



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力,陈婷2023年在上海开了一家线下店,专门销售手工迷你小扫把。

如今,陈婷的扫把生意年销量超过100万个,年销售额高达2亿元,利润早已过百万。

她感叹,一个被人看不起的老物件,竟然能成为年轻人哄抢的时尚挂饰,这在创业之初是想都不敢想的。



陈婷的故事,并非个例。

中国幅员辽阔,民间手艺人非常多,像陈婷这样用创新方式发扬传统技艺的人还有很多。

从河北固安的柳编艺人张万富,用柳条编出栩栩如生的《幸福摩托》,到广西容县的芒藤编织传承人何卫,将藤条编成精美的铜鼓工艺品;



从博白县的黄连将,通过跨境电商将芒编篮子卖到60多个国家,到贵州独山县“扫把村”的徐有国,用短视频让棕榈扫把走进千家万户;

再到山东商河郑路镇的徐志辉,将高粱笤帚打造成出口艺术品……



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让老祖宗留下的手工技艺被更多人看见、认可。

然而,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许多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匠人们纷纷转变思路,积极拥抱市场,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产品。

他们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兴渠道,拓展销售市场,让传统手工艺品重新焕发生机。

陈婷的故事正是这一精神的缩影。



她用创新赋予扫把新的生命力,将这门古老的手艺从简单的清洁工具,变成承载文化与情感的时尚爆款,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她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传承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要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拥抱变化,勇于创新。

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在时代浪潮中屹立不倒,历久弥新。

参考资料:

搜狐新闻:《商河县郑路镇:“老手艺”成了“新产业” 》

搜狐新闻:《柳条变“摩托”?固安手艺人用三万多根柳条编出“拉风”摩托》

卖家:《山东姑娘做100万个拉风扫把,年销2亿,老手艺不愁卖》

央广网:《贵州独山:“小扫把” 发展“大文章”》

玉林新闻网:《博白芒编 “编织”世界》

人民网:《容县松山镇:藤编工艺促进群众就业》

作者:顺心

编辑: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