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700字
阅读完约4分钟
郭侨 金融投资报记者 彭江
4月22日,记者在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文宫镇的四川蜀仁食品有限公司(下称“蜀仁食品”)里见到尹鹏飞时,他正在生产车间里认真地查看各台设备的运行情况,确保生产线高效流畅地运行。车间内,机器有序运转,一根根色泽透亮的粉条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快速成型,散发出质朴的粮食香气。这不仅是现代工业的成果,更是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的延续。
作为仁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粉条传统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90后的尹鹏飞选择了在创新中传承。在他看来,非遗不应只是散落在岁月里的记忆,而应是活态延续的技艺。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品品质,并借助电商平台拓宽销路,他正努力地让这项传统技艺在时光流淌的长河中,持续散发魅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诗意纽带,让传统粉条制作焕发新生。
工人正在整理烘干后的粉条 摄影 潘帅
时光里的非遗
承载岁月味道
仁寿县属于亚热带湿润性气候,有富含钙、磷、钾等营养元素的紫色土壤,适合蕉芋、红薯、玉米、豌豆等植物的生长。
粉条制作技艺,在仁寿县内广为流传,很多群众都会此技,多以家庭作坊生产为主。
据《仁寿县志》记载:“民国时期,大米、面粉、挂面、豆粉、粉条等粮食加工业全系私营手工作坊。有专业米、面、粉坊208家,生产面条1441吨、粉条383吨。”
传统粉条生产 摄影 潘帅
“粉条传统制作工序主要有选料、清洗、去皮、粉碎、去渣、勾芡、和面、成型、冷却、分离、上杆、老化、晾晒、翻晒、收粉等多道工序。”仁寿县文广旅局非遗中心主任钟建明介绍,以制作红薯粉为例,1斤粉条大约需要10斤红薯。
上个世纪80年代,在仁寿县,粉条厂大多数为私人企业或家庭小作坊。出生于1905年的原清水镇人尹士宗,是私营粉条手工作坊的技术工人,后传子尹泽云,尹泽云传子尹集良。2008年,尹集良成立仁寿茂春食品有限公司,专业生产和销售各种粉条制品,其子尹鹏飞大学毕业后学得该技艺,2013年毕业后管理家族企业仁寿茂春食品有限公司,2022年6月24日创办蜀仁食品,规模生产和销售各种粉条制品。
前进中的创新
传统走向现代
过去,传统粉条制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人工和天气,尤其是晾晒环节,“看天吃饭”是常态,不仅生产周期长,还受天气影响,产品质量也难以保持稳定。但尹鹏飞深知,时代在发展,传统技艺若想长久传承,必须做出改变。
在仁寿县文宫镇的蜀仁食品有限公司粉条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查看粉条生产情况。 摄影 潘帅
蜀仁食品引进自动化生产线,让粉条和浆、成型、老化、烘干等工序全部实现自动化一条龙生产。新技术的应用,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缩短了生产周期,更关键的是,它让传统工艺在保持精髓的同时,实现了标准化、高效化生产,为产品的稳定性和口感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满负荷运转的情况下,蜀仁食品一天就能生产15吨粉丝和粉条,每天都有50多名工人在生产线上忙碌,呈现出一派繁荣的生产景象。
除了生产环节的创新,尹鹏飞也十分重视产品品质的把控,只选择符合标准的优质农产品,对每一批原料都进行细致检测;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遵循标准化流程;对成品进行高标准抽检,确保万无一失。对质量近乎苛刻的坚守,保证了送到消费者餐桌上的每一口,都是放心和美味。
在销售渠道上,尹鹏飞借助电商平台拓宽销路,让仁寿县的传统粉条走向了全国各地的餐桌。如今,企业的订单纷至沓来。销售数字的背后,是消费者对企业的信赖,也是企业蓬勃发展的有力证明。
未来里的守望
书写非遗新篇
每一项非遗技艺的创新传承之路,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传统技艺需要守护,但不能固守。”尹鹏飞说,未来,他计划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建立“粉条技艺非遗工坊”,让游客亲手体验传统漏粉工艺,感受手工制作的温度。此外,他还策划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扩大非遗影响力,让仁寿县的粉条传统制作技艺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钟建明表示,粉条制作技艺的活态传承,正是非遗保护的最佳实践。该县正在推动该技艺申报更高层级的非遗名录,同时鼓励更多像尹鹏飞这样的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让传统手艺在创新中生生不息。
编辑|袁钢
责编|陈雨禾
校检|袁钢
审核|苗曦
本文为金融投资报jrtzb028(微信号)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金妹儿。转载须在正文开头显著位置注明稿件来源及作者名,违者必究。
联系金妹儿:028-8696849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5112018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