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景圣

岛内政坛近来最荒唐的新闻,莫过于“监察机构负责人陈菊400天只上班10天,照领700万薪资”引发舆论大地震。这个数字摊开来看,平均一天可领进账50万元(新台币),堪称“最强请假攻略”“公务员躺赢典范”。面对外界质疑,民进党政权非但没有回应制度漏洞,反而第一时间以“假消息”之名抓人封口,连发文提问的网友都被警方4小时内抓捕,直接依法送办。此情此景,宛如岛内版“维稳铁拳”降临,舆论震惊、民怨沸腾。



去年12月,陈菊因感冒就诊意外查出肾部肿瘤,术后又发生脑部血管阻塞并发症,导致长期住院。至今超过400天,累计“上班”天数仅10日。而她身为监察机构的最高负责人,职务本应监督政府廉政、约束公权,却在岛内政务风暴频传、民众对权力不信任高涨的背景下,长期缺席。对民众而言,这不是“病假”,更像是“政治潜水”。

面对岛内论坛一则“陈菊走了?”的爆料帖,台警方居然火速启动“专案小组”,调阅资料、突袭抓人,仅用4小时就将发文者陈女查出,依违反“社会秩序维护法”送办。一个普通网友因在论坛提问“真的假的”,就被当成治安事件处理,连“认知模糊”空间都被剥夺。这种反应速度,不禁令人联想起早前大陆的“寻衅滋事”名义维稳手法。岛内标榜“民主自由”的政体,竟也走到了动辄“抓发言人”、以假消息定罪的地步。

而陈菊本人所享待遇,更令民众目瞪口呆。根据台湾地区相关规定,政务官虽然“请假合法”,但能否“请得理直气壮”,却是另一回事。岛内“保训会”前委员桂宏诚直言,政务官若长期不能上班,应当有自觉请辞。毕竟监察机构负责人并非一般事务公务员,而是政治责任极高、权力影响庞大的职务。长期缺席不但等同于公器空转,也将监察权拱手让出,任由民进党行政系统自行其是。



可如今,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种现实:陈菊人未在岗、钱照领完,既不请辞,也无制度追责,甚至还有高层南下探视、媒体集体噤声。种种迹象,表明“监察机构”早已从宪政机制演变为某些权贵的“政治安乐窝”,变成卸任权贵的“荣誉退休所”。更有网友怒批:“当初民进党不就是高喊要废掉监察机构的吗?现在还不是自己坐爽坐满?”

细数民进党这些年的反监察表现,从当年蔡英文口口声声说“监察院是威权遗毒”,到如今陈菊高挂病号、年领700万却无人敢问责,谁在享受制度?谁又在操弄制度?现实已不言而喻。

而这场政治丑闻之所以引爆舆情,不只是因为“钱太多”“假太长”,而是因为不公平。岛内年轻人平均薪资三万出头,物价飞涨、租金压顶,不少人连感冒一天都不敢请假。而陈菊却能以“一刀两病”之名休息超过一年,还能享受高阶政治医疗与密集康复服务。在这场不对称的现实中,政务高官的“特权养伤”与民众的“低薪窒息”形成鲜明对比。



若监察机构成了特权庇护所,若发提问都将被“依法处理”,岛内社会要走向的,是“民主深化”还是“言论萎缩”?是“权责对等”还是“特权稳位”?今天你封杀的是“假消息”,明天民众是否连“质疑权”都要缴交备案?这个问题,台当局该认真想一想了。

政治人物生病当然值得同情,但同情归同情,职务责任不能模糊,体制正义不能随意让渡。更何况陈菊身为监察机构负责人,其一举一动本应受更高的道德标准检视。若连监督者都不能被监督,民众又凭什么信任这个制度?

最后必须指出,一次“病假”变成“软退休”,一次“爆料”变成“抓人”,一笔“薪资”变成“特权象征”,这背后反映的是整个台岛政治体制对责任与问责的极度虚化。如果这类事件得不到制度清算与政治纠偏,只会加速民众对“民主神话”的幻灭。

“陈菊案”绝不只是一个人的病情问题,而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政治系统对权力的纵容、对监督的空洞、对言论的恐惧。民进党口中的“民主防线”,在这个事件中显得如此脆弱,一戳就破,一问就抓。这,就是如今的“台湾民主样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