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4月22日,一起震惊南亚的恐袭事件在印控克什米尔帕哈尔加姆镇爆发。据《印度快报》《今日印度》等主流媒体报道,多名武装分子在该镇著名旅游地巴伊萨兰草甸向游客近距离扫射,导致至少26人死亡、数十人受伤,死者多为前往当地春季徒步和露营的印度国内游客。枪手作案后迅速逃离现场,目前尚无组织宣称负责,印方军警封锁区域并启动全面搜捕。然而,这起针对平民的血腥屠杀,不仅将克什米尔地区脆弱的“和平”幻象击得粉碎,更让莫迪政府在大选前夕被迫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民族主义叙事构建的“克区安宁”,从一开始就是个精心包装的泡影。



在过去五年中,莫迪政府大张旗鼓地宣称克什米尔“已经回归正常秩序”。自2019年强行废除宪法第370条、剥夺该地区自治权以来,印度中央政府持续强化军事部署,实施信息管控,驱逐国际观察组织,试图通过舆论主导和军力高压建构“稳定表象”。包括帕哈尔加姆在内的多个景区更被包装成旅游“复兴典范”,2024年接待游客突破18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然而,本次事件再次警示世人,克什米尔从未真正平静。表面上的繁荣背后,是被压制的民意、被剥夺的身份、以及被回避的政治现实。

据当地警署初步调查结果显示,枪手在袭击前并未释放任何警告,而是直接在游客休息点开火射击,目标明显指向平民游客。这种作案模式呈现出近年来克什米尔激进势力转向“城市恐怖主义”的典型特征——不再依赖山区游击战,而是借助信息空白和安保漏洞制造最大程度的心理恐慌。尽管印度政府迅速出面表态谴责并承诺“追凶到底”,但连日来的反复封锁和情报失败,令外界对印度情报系统及军警协调能力的信任急剧滑坡。

然而,更讽刺的是,就在袭击发生48小时之前,莫迪本人还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宣传克什米尔“恢复生机”“成为经济增长极”的话术。但如今,密集发布旅游广告的官方推特账号已悄然删除部分帖文。这种掩耳盗铃式的公关处理,不仅无助于安抚民心,更暴露出印度政府在克什米尔治理上的失控与短视。



国际社会的反应也异常强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第一时间呼吁“尊重民众安全与基本人权”,并敦促印度政府展开独立调查;人权观察等多个国际组织则质疑,近年来印度对克什米尔实行的高压统治与信息封锁政策,正在催生更加激进的反弹情绪。与此同时,巴基斯坦外交部也迅速发表声明,谴责针对无辜平民的暴力行为,同时批评印度“以反恐为名掩盖对克什米尔人政治自由的系统剥夺”。

克什米尔问题从来不是简单的边境纷争,而是殖民遗产、宗教分裂、国家主义与区域身份冲突交织的复杂政治难题。莫迪政府上台以来,试图通过强行整合、行政下沉和媒体操控,压制地方政治表达,断绝分离主义空间,结果却是激化了原有矛盾,令局势持续失控。而此次袭击更像是一记沉重反噬,提醒世人和平不是靠压服,而是靠政治解决的共识构建。

就当前形势而言,印度政府要想真正遏制克什米尔恐袭频发、恢复区域稳定,仅靠军队清剿与网络封锁远远不够。必须重新回到政治解决的轨道上,重启与地方民间代表、宗教群体、社区长老的多边对话。与此同时,取消对外媒与NGO的全面禁令、恢复信息透明与司法独立监督,也是赢回地区信任的必要条件。否则,类似袭击事件只会愈发频繁,旅游业也将在恐惧中再次崩塌。



和平从不是宣传词堆砌出来的光鲜舞台,而是以妥协、包容、理解和结构性对话为基础的一项长期工程。如果莫迪政府继续用“民族团结”“国家安全”来替代克什米尔的真实诉求,那么未来等待印度的,恐怕将不仅是外交口诛笔伐,更是国内社会信任的整体崩塌。

正如印度《前线》杂志在最新一期评论中所写:“克什米尔不是被纳入国家版图那么简单,它需要被纳入国家的良知与责任。”若连游客也无法安全返回,国家宣传中的“安宁景象”又有几分可信?这场血案,终究撕破了印度政权为克什米尔披上的最后一层和平幻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