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美国副总统万斯抵达印度不到24小时,印度政府便迅速作出行动,对中国下手。

这一连串动作的节奏之快,精准地验证了此前中方的忧虑。

中国早已对美方在全球推动“选边站队”的行动高度警惕,而印度此番表态,似乎说明它已准备在中美博弈的天平上倾斜。


美印密谈

这次访印是万斯担任副总统以来首次出访印度,也是美国近十年来副总统级别在印停留时间最长的一次。

他并未独行,而是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一起到访,并接受了印度政府高规格的接待,从街头欢迎牌到仪仗队演练,再到总理莫迪亲自出面迎接,规格甚至超过许多国事访问。

而在公开活动之外,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万斯和莫迪的闭门会谈。

虽然内容没有完全披露,但外界早已从随后的行动中看出了端倪。


就在万斯落地不到24小时,印度财政部便宣布将对部分进口钢铁产品加征12%的“保障性临时关税”,声称此举是为了防止市场被廉价进口产品冲击,保护本土产业。

这项措施表面上是为本国利益考虑,但几乎所有分析都指向这项措施实质上针对的是中国。

巧合的是,这项公告的发布时点,恰恰卡在万斯访问期间,甚至在会谈内容公布前夕就已正式推出。

此举不仅精准踩点,更不禁让人质疑,其背后是否早有安排。

这让人不得不联想到美国近年来对中国制造业发动的全面关税战。

特别是在特朗普重新上台后,他施加的所谓“对等关税”政策正在全球范围内推进,美方已开始要求70多个国家切断中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的通道,试图连根拔起中国制造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力。

在这一背景下,与中国相邻且同样要在制造业崛起的印度成了美国重点争取的合作对象。

一方面是因为印度正致力于在制造业“接棒中国”;


另一方面,美国也急需一个“标杆案例”来证明其极限施压的成效。

而对印度来说,这也是一个机会。

在面临美国加征高额关税、贸易顺差遭特朗普指责之际,印度选择以退为进,试图通过合作换取美国的关税豁免与技术支持。

莫迪政府早前已经承诺将对价值逾400亿美元的美国产品削减关税,并扩大对美采购。

这次又主动提出愿意加入更多自由贸易协定,并加大在关键能源与技术领域的合作,以换取美方的让步。

然而这种“示好”不仅是对外的战略妥协,也引来了国内的强烈反弹。

全印度农民协会已明确表态,强烈反对印度在美方压力下让步,尤其是在农业补贴、乳制品准入等方面做出妥协。

他们警告莫迪政府,一旦伤害本国农民利益,将会掀起全国范围的抗议潮。

这不禁让人担忧,莫迪此番对美的倾斜,是否真的能够换来想要的回报,还是说只是将国内矛盾激化的引信?


中方早有预料

与此同时,中方早已预判到这种局势的走向。

中国驻印度大使徐飞洪不久前曾主动向莫迪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够在秋季出席在中国举行的上合组织峰会。

中方表态极为明确:希望与印度深化经贸合作,共同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推动亚洲的多边合作格局。

这既是履行外交承诺,也是中方在面对美方极限施压时释放出的包容姿态。


然而,印度此时的一系列行为,不免让人怀疑它是否还愿意与中国保持战略合作的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对中国的依赖远非可以轻易割裂。

2024年中印贸易总额高达1277亿美元,其中印度对华逆差高达990多亿美元,中国制造商品几乎渗透印度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工业制成品到通信设备,从原材料到制药成分,印度对中国的依赖早已形成系统性结构。

尤其在制造业刚刚起步的背景下,一旦失去中方的支持,印度自身的产业链恐将陷入瘫痪。

中方当然也已准备应对。

如果印度执意配合美方战略,在关键产业上对中国实施打压,那么中国可以随时反制。

无论是对制造业原料的出口限制,还是暂停在印境内的基建项目,亦或是限制重要电力设备与数字技术服务,中国都具备足够的影响力。


此外,中方还掌握着稀土、化工、原材料等关键行业的上游资源,一旦出手反制,印度的代价将不容小觑。

眼下,万斯的印度之行虽然表面成果丰厚,但背后实则隐藏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特朗普政府希望以印度为突破口孤立中国,但莫迪是否真心愿意长期站队,还需继续观察。

印度向来以“战略自主”为口号,其惯于在大国之间平衡博弈,不可能轻易彻底倒向某一方。

尤其当面临中方可能采取的系统性反制手段时,莫迪政府是否仍愿意承担与中国关系破裂的后果,将成为其下阶段政策的试金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