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寿南先生,1935年4月生于南京市,祖籍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2025年2月6日病逝于台北,享年90岁。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硕士、博士。王先生师从王云五(1888-1979)、严耕望(1916-1996)、浦薛凤、萨孟武等先生,传承实证学风,著作等身。曾任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政治大学文理学院院长、台湾地区“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执行”秘书、台湾地区“中国历史学会”理事长、台湾地区“中国唐代学会”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史、中国政治史、中国近现代史。
王寿南先生,摄于中正大学第五届唐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00年11月18-19日)。
右起:王寿南、胡戟、张广达、高明士。(朱振宏教授提供)
王先生勤于治学,勇于任事,待人诚恳,豁达乐观,风度翩翩,有人比喻为“史艳文”(布袋戏主角)。其实王先生的父亲是军人,1949年初到台湾连眷村都没能住,只有依靠租房子度日。1958年,其父亲突然因心脏病去世,没有留下任何积蓄,母亲是不识字的旧式妇女,弟妹又年幼,生活非常困顿。王先生当时大学尚未毕业,幸有机会以写书方式半工半读,两三年间写了十几本书,才改善家中生活。
王先生先天弱视,由于长期大量阅读,视力逐渐恶化。1968年获得博士学位,当时近视度数高达1600度。但为撰写研究计划和学术论文,需要阅读大量书籍和资料,高度近视使视网膜过度曲张,视力几乎完全丧失。1997年,因为白内障手术失败,右眼完全失明,左眼视力也因白内障恶化持续减弱,近乎全盲。2005年再因左眼白内障急速恶化而失明。2006年,进入教会,受洗为基督徒。2007年,经历一场成功的白内障手术后,恢复了左眼视力,人生重获光明。
左起王寿南、庄申、李树桐、刘燕俪、苏莹辉。(宋德熹教授提供)
三年多的失明期间,在夫人吴涵碧的鼓励下,王先生尝试用口述的方式写文章,内容以历史分析为主,在《历史月刊》发表,每月一篇,长达三年。其后将刊出的部分汇集成册,成为《照照历史的镜子》一书,2007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
眼睛复明后,王先生对口述的方式感到兴趣,正巧台北远东福音会的广播电台邀请他上节目,于是就历史文化、人生哲学和信仰问题做专题分析,每个月讲两次,大约讲了一年。后来电台负责人希望王先生讲个“长篇”,像连续剧一样,以历史人物为主题,王先生乃决定讲述武则天,故事性强,容易引起听众的兴趣。结果在电台共讲了四十五次,最后将讲稿汇集起来,出版《武则天传》(台湾商务印书馆2013年;2024年改题为《成为女皇:武则天的一生》,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其后陆续讲述自己的故事,并包括三十多则真人真事、历史人物的故事。主要在说明真实人生的体悟,并强调能够“坚定希望,就能安定人生”的道理,无论遇到多大困难,希望能静心以对。人生要追求成功,但追求成功要有一个火种,一个驱动力。这个火种和驱动力便是希望,借着希望的火种,人们才能拥抱成功。2017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改变人生的火种》。
2017年2月,王先生开始在台北中心诊所综合医院洗肾,每个星期一、三、五要用四小时躺在病床上,接受血液透析,不能动弹。洗肾原是一项令人畏惧和痛苦的过程,四五个小时平躺,病人全身僵硬,有时还会有抽筋发麻、呕吐腹痛等现象,但王先生很幸运没有太严重不适现象。他利用每次洗肾时间,构思一个有关基督信仰的主题,在台北远东福音会做“光照系列”广播演讲。王先生共讲了二十次有关基督信仰。2019年8月,将这二十篇讲稿汇集成《天梯》一书,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
同为“光照系列”广播演讲,王先生再探基督信仰,阐明《圣经》中的冲突与存疑,也是探究基督教的入门问题。王先生更以中国历史事件做对照,并穿插生活中的故事与新闻为例,逐步推敲事件的背景、成因,解答基督徒心中想问但不敢问的问题,以及外人对于《圣经》内容的误解。总共提出三十则探问。2020年12月,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光照:历史学家对圣经的30则探问》一书,也可说是《天梯》的续集,让“心灵的光”(王先生称为“灵光”)更加明亮。
2014年6月26日,中国文化大学召开第十一届唐代文化国际研讨会,王寿南教授主题演讲,由高明士教授主持。赵晶教授拍摄。
王先生的学术论著,因眼疾之故,大致以2005年为分水岭,可分为前后两阶段,前期是以笔写,后期改用口述。前期的重要著作,例如:
由硕士论文修改完成的《中国历代创业帝王》(1964年,2003年重印,2007年简体版)。说明君主专制政治下,一姓王朝必趋灭亡,因之创业帝王相继出现。中国古代政权转移方式不良,补救之道,当使政权转移作一合理的安排。本书分析历代创业帝王得国的时势、身份、凭藉、成功原因,以及是否能长期保持基业的关键。虽属历史,但鉴往知来,值得有“创业”志向的政界、企业界人士细读与思考。
由博士论文修改完成的《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1969年,1978年重印,2023年简体版),是开创半世纪以来有关藩镇研究课题的钜著,享誉学界。指导教授为近代著名出版家和教育家王云五以及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全书共分十章,对自唐睿宗景云元年起至唐亡为止之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经略使等进行了详细讨论,叙述唐代中央政府对藩镇控制力的演变。内容丰富,资料详实,附有唐代藩镇总表,包含86镇、藩镇1333人,几乎将唐代藩镇网罗在内,为唐朝后半期历史研究提供坚实的指引。
宦官研究方面,著有《唐代宦官权势之研究》(1971年)、《唐代的宦官》(2004年)。宦官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殊人物,在唐代政治史中,藩镇跋扈与宦官干政是李唐王朝倾覆的两大主因。此书即就唐代宦官权势的演变及宦官得势的原因加以分析,对宦官问题可获得深入的理解。
由论文汇编而成的《唐代政治史论集》(1977年,2004年增订本),收录七篇论文,分别从中央地方分级、文官任用制度、中晚唐政风时事三方面进行有关唐代政治组织、结构的研究和讨论。中央地方分级方面,包括《唐代的州制》《唐代的府制》《唐代的县制》三篇;文官任用制度方面,包括《唐代御史制度》《唐代文官任用制度》二篇;中晚唐政风时事方面,包括《唐玄宗时代的政风》《论晚唐裘甫之乱》二篇。
由讲义修改而成的《隋唐史》(1986年),是讲授“隋唐史”课程必须参考的重要著作。
另外,自1978年起,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思想家》丛书(25册)。2007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典范人物》丛书中,写过《孔子与孟子》、《秦始皇》等10本书。此外,还有主编多种丛书,不一一列举。
先生写过多篇其恩师王云五先生(号岫庐)传略(1975年)。1977年起,又主编《岫庐文库》(122册),庆贺岫庐先生九秩寿诞。岫庐先生逝世后,先生编辑《王云五先生哀思录》(1980年)、《王云五先生年谱》四大册(1987年,2018年增修版),感念恩师不遗余力。
后期的重要著作,除前述《照照历史的镜子》《武则天传》《改变人生的火种》《天梯》《光照:历史学家对圣经的30则探问》以外,尚有《再站起来》(2010年)、《爱的恩典之路》(2022年)、《Yes, I do.我愿意:从相遇、相知到相守的伴侣相处方程式》(2022年)等。2023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王的学问:中国历史中的君王论》,当是王先生最后一本专著。这一年除洗肾之外,又因跌倒而住养老院,已经有语言障碍。2025年2月6日,终于走完人生的旅程,祈望一路好走。
2021年3月20日上午,假台湾师大文学院会议室召开第十四届唐代文化国际研讨会,张广达院士作“唐末五代亲兵义子与伊斯兰世界奴隶兵的同与异”的主题演讲。(台湾师大历史系提供)
王寿南教授出席听讲,这是高明士教授所保存最近的一张照片,眼睛的确重见光明,精神抖擞。但因提早离开,不及和张院士合照。(台湾师大历史系提供)
王先生对国内唐史学界的贡献,即共同推动“唐代学会”的成立与发展。“唐代学会”正式名称为“中国唐代学会”。其前身为“唐代研究学者联谊会”,成立于1984年8月8日,迄今已有四十多年历史。早在1983年5月28日,由罗联添、王寿南等二十几人作为发起人,假台湾师范大学夜间部三楼会议室商讨成立“中国唐代学会”,决议由杨承祖、邱燮友、王寿南、髙明士、胡传安五人组成筹备小组。1983年6月20日函“内政部”社会司申请筹备“中国唐代学会”(以下简称“学会”)。结果被以“目前全国相关性之人民团体已有‘中国历史学会’,依据‘非常时期人民团体人民组织法’第八条‘同性质同级者以一个为限’”之规定,驳回申请。1984年7月14日,筹备小组决议先依原定宗旨,成立“唐代研究学者联谊会”。经互推选出罗联添为第一任会长。
1989年9月13日,“内政部”社会司通过“中国唐代学会”之申请案。1989年12月10日,假台北市文化复兴大楼举行“中国唐代学会”成立大会,计有李树桐等四十三人与会,王寿南当选为第一届理事长,高明士担任秘书长。这是第一个获得“内政部”许可的中国断代史学会。
1990年11月10至12日,在屏东垦丁青年活动中心,由学会与政治大学文理学院合办举行的“第一届国内(型)唐代文化研讨会”。王寿南理事长开幕致辞。(宋德熹教授提供)
学会成立以后,定期举行学术研讨会,并无间断,诚属难得。这段期间,最值得怀念的研讨会是1990年11月10至12日,在屏东垦丁青年活动中心,由学会与政治大学文理学院合办举行的“第一届国内(型)唐代文化研讨会”。全体人员坐两部游览车南下,住宿在一起,同进同出,晚餐畅饮,欢乐一堂,成为最佳回忆题材。此次研讨会,理事长王寿南强力支持,我是秘书长,负责联络。长辈莅临者如翁同文、李树桐、昌彼得、苏莹辉、王民信、陈捷先等教授,香港有黄约瑟、刘健明教授,差不多网罗有关唐代研究的老、中、青学者,所以此次研讨会亦可称为台港地区唐史研究学者盛会,无怪乎迄今会员们仍津津乐道。此次召开研讨会又同时发行《中国唐代学会·会刊》(以下简称《会刊》)创刊号。自此以后,《会刊》之发行,绵延不断。
《会刊》自创刊号至第十期的编辑工作,在王寿南理事长协助下,由我和助理及研究生们一起奉献学会而完成,都能于每年年会发行,提供较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及学界动态。当时还没有如同现代电子期刊资讯,所以颇受海内外学界同好重视。其后各期,随着理事长所在的学校负责编辑。《会刊》的编辑非常辛苦,尤其印刷费的筹集。由于受到种种条件限制,《会刊》有若干次无法于年会发行,但至迟可以在举办研讨会之际发行。
另外,1992年11、12月间,编译馆主编,学会出版《唐代研究论集》,汇集已刊有关唐代研究论文,列入《中华丛书》,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发行,总共出版四辑。此四辑是由王寿南教授协调出版单位,我和助理及研究生们负责编辑,收录诸论文均征得作者同意,具有一定水平的出版品。
我和王先生结缘,是1982年在《中华文化复兴月刊》发表如下两篇文章:
一为《日本孔庙·学校史迹探访记》(《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5卷4期,1982.04,页51-61;亦收入高明士著,《中国教育制度史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页177-196,1999.09),二为《韩国孔庙·学校史迹探访记》(《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5卷5期,1982.05,页57-66;亦收入高明士著,《中国教育制度史论》,页163-175)。1980年8月至1981年7月,我获得美国哈佛燕京社资助,赴日本、韩国进行研究一年。主要是考察两地现存的孔庙(文庙)官学及书院,同时要了解这些庙学史迹如何与现代社会生活结合。回国后,撰写这两地的考察报告,发表于《中华文化复兴月刊》,因而得以认识王先生。按,《中华文化复兴月刊》是由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王先生担任推行委员会执行秘书约达十年,负责编辑丛书及单本文集多种。最令人注目的贡献,是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古籍今注今译丛书(32册)。
其次,1987年7月11日,笔者专著:《唐代东亚教育圈的形成》一书获得“中国历史学会”首届金简奖,王先生当是推荐人。此届另一得奖著作为“中研院”近代史研究员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国史馆馆长朱汇森在《近代中国》60期(1987年8月)登载:《中国历史学会第一届金简奖评审经过报告》,对该学会设置金简奖评审办法以及上述两书之内容,有简要说明。
值得一提者,我在台大史研所指导的硕、博士生论文,常请王先生来口试指导,王先生评审非常严谨,学生受惠良多。
王先生经历九十寒暑,因眼睛先天性弱视,乃至失明。其后虽再获光明,只能看到0.5,2017年以后再加上洗肾,可说一生为病情所苦。但王先生与众不同,始终让人感觉豁达乐观,提掖后进不遗余力,眼疾未恶化前,每周都还能和友人杨承祖等教授唱平剧。从上面所述,可知王先生自上大学以来,笔耕不辍,失明以后亦然,这种毅力在学界诚属少见。王先生《从黑暗到光明──记我的重生》一书(2008年),最后的结语说:“没有遭受痛苦,就不能体会到快乐的真意,没有经历忧患恐惧,就不能领悟到平安幸福的甜美。”从以上所述以及王先生的研究成果看来,已成为坚苦卓绝、奋斗成功的学人典范,祈愿典范长存人间。
附记
两岸开放交流后,王寿南先生也开始与大陆学者进行交流。1990年8月,曾赴北京大学拜访冯友兰等教授。1993年,到西安陕西师大拜访史念海、黄永年等教授。2025年2月6日去世消息传到大陆,“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刘安志教授、厦门大学法学院周东平教授于同年2月10日微信朋友圈发布致哀。2月11日,“中国唐史学会”亦发布唁电。
附录:王寿南先生代表著作
《中国历代创业帝王》,1964年、2003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重印。
《中国历代创业帝王》,200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简体版。
《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1969年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出版、1978年大化书局重印。
《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202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简体版。
《武则天传》,台湾商务印书馆2013年;2024年改题为《成为女皇:武则天的一生》,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简体版。
《王的学问:中国历史中的君王论》,台湾商务印书馆2023年。
《光照:历史学家对圣经的30则探问》,台湾商务印书馆2020年。
本于文原刊《中国唐代学会·会刊》第27期,2025年3月。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
来源:高明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