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求职“隐形人”蜕变为乡村振兴建设者、受益者 ——(引题)
就业率超90%!这里的残疾学生为啥如此抢手(主题)
新华日报记者 程晓琳 胡明峰 李睿哲
4月,实验基地内,游人如织,5万株牡丹如霞似锦,连空气都浸透着花香。花影婆娑处,患有智力障碍的蓉蓉(化名)站在摊位前,笑意盈盈地介绍:“君子兰50元一盆,月季25元一盆。”
与蓉蓉相似的残障劳动者,基地有32名。曾经,他们都是求职路上屡屡碰壁的“隐形人”,如今却成为花卉种植能手、文创产品生产者……南京市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率先蹚出一条“教育—培训—就业”新路子。今年2月,溧水特校因“立足区域特色打造乡村特殊教育实验基地”入选2024年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
曾经“被拒门外”,如今成了“种花能手”
记者见到蓉蓉时,她正端着装有40多个育苗盆的手提筐,麻利地穿梭在花架间。3年前,家里好不容易给她找了一个宾馆布草员岗位,却被宾馆经理拒之门外,“对方只是看了我一眼,就拒绝了,甚至没让我开口说话。”之后老师推荐蓉蓉到基地养护花卉,渐渐地,昔日街坊邻居异样的目光化作了竖起的大拇指:“这丫头成了种花能手,真有出息!”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四分之三的残疾人生活在农村。“农村残疾人是残疾人这一困难群体中最困难的群体。”华东师范大学融合教育研究院院长邓猛坦言,农村特殊教育作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具有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地位。
如何为残疾学生找到一条生存之道?溧水特校校长杨锦一直在思索。该校70%的学生来自乡村,而溧水又是南京传统涉农区。于是,溧水特校开始大胆探索尝试,将学生们熟悉的土地,变成安身立命的“沃土”。该校中职教育阶段的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比重超过60%。课程覆盖农作物生产技术,花卉、果蔬育苗与生产,以及禽畜和水产养殖等方方面面,学生从课本学到的知识,都能在基地找到对应的“试验田”。顺应时代变化,学校最近还专门新开智慧农业生产技术等课程。
清晨,患有智力障碍的学生小菲(化名)蹲在瓜苗嫁接台前,一分钟不到,便嫁接了3棵瓜苗。“练习过好多次,最怕划破手指。”她摊开的掌心上,布满厚茧。“除了接苗,我还学过多肉栽培、制作艾条、插花、做香薰香包、竹编……”她掰起手指数出十多项。下半年,她将进入企业实习,如果通过考核,就有机会留在企业工作。
教给残障学生“一技之长”,就是帮他们端牢饭碗。教师贺晓燕的教案里写满“笨办法”:“一遍不行就两遍,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寻找特殊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结合点,解决残疾人就业难题,把乡村特殊教育基地的品牌打响擦亮。”4月10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特殊教育与教学管理处处长黄伟在考察溧水特教模式后表示,溧水特校积极推动特殊教育与农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让残障学生成为乡村振兴的建设者和受益者,为我国县域乡村特殊教育改革提供了实践范本。
一封毕业生书信,点燃燎原之火
重度残障的学生毕业后难就业怎么办?全国多数特校束手无策。而在溧水特校基地,毕业生可以从事花卉管理、田间除草、保洁等工作,年收入最高近10万元,即便是重度智力障碍,也能通过辅助性就业按件计酬。
基地是怎么建成的、教师和基地管理人员从哪里来、如何运转下去?不少特校负责人前来取经时难以置信,向杨锦抛出这些疑问。
答案,要回溯至一封信。
1997年冬天,一封字迹歪斜的信被递到溧水特校老校长葛华钦手中:“校长,我不想干坏事,但我要吃饭,我的小孩要上学,该怎么办?”这封信来自一名听障毕业生。
彼时溧水特校蜷缩在“三间瓦房半亩田”中,农村残疾学生几乎看不到未来,部分孩子甚至“小偷小摸”,成为游荡在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这封信上的每个字都像一根刺,深深扎进葛华钦等教师的心里:如果特殊教育不能让学生自立,意义何在?
一封信成了燎原之火。2001年2月,葛华钦等人向当地政府部门提交了建设溧水县特殊教育实验基地的报告。同年8月,距离学校不到3公里的地方,学校流转了186亩荒山建设校办基地,开展生产自救。
2013年因新城发展需要,学校与基地悉数筹划异地新建。2015年前后,溧水区有关部门会同学校进行征地走访,统计村集体未经种植开发的荒地和部分村民手中的边角料土地,最终租下500亩土地。
从老校长葛华钦到杨锦都意识到,基地只有长久运转下去,才能给残障学生一个庇护所,让他们有一份正经工作,有尊严地活着,尽量减轻政府与社会的负担。杨锦算了笔账,支出方面,每年基地租金约在35万元左右,人力成本120万元左右,运营管理费用约30万元,总成本近200万元。而收入来自研学、农作物收获、文创产品、牡丹花会文旅活动等,基本可以实现收支平衡。
这场“就业突围战”,不仅学校在努力,也离不开多方托举。溧水区给学校开辟“绿色通道”,区编办、人社部门在师资配备上特事特办,先后从南京农业大学引进8名果树、水产、蔬菜等专业的研究生,充实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老巧(化名)是基地的“活字典”,从2001年就开始在基地工作。“干啥去?”记者请特校老师吴丹用手语问他,他打出手语回应:为基地里的兔子割干草。20多年里,无论开拖拉机、割草,还是种南瓜、荠菜,他样样精通。如今,老巧像学校特教老师一样,手把手教新人干各种农活。
“种下一粒种”,荒山也生金
春天,花开遍野,一群怀抱新鲜莴苣的学生迎面走来。
花棚外,“无声香米糕”摊位前排起长队。听障摊主小双在纸板上写着:“有黑芝麻、山楂、肉松口味,1分钟即熟!”一旁,残障员工手作的植物香薰,吸引了周边不少游客前来购买。
基地里,中华乌骨鸡产出的青壳蛋销往全省各地,各种无公害蔬菜供不应求……
在溧水特校基地,处处上演“荒山生金”的场景。学校拓展延伸农业产业链,相继建起有机农产品加工销售中心、休闲旅游和实践体验园区,开发叶脉书签、牡丹香皂、中草药香囊、牡丹精油等特色文创产品。
记者采访间,一群从城区来的小学生刚耕完一块地,额头上冒出汗珠。原来,这里还是全省中小学生的劳动实践基地,提供耕读研学、农事体验、生存体验等活动项目,先后接待社会实践30多万人次。
“依托基地拓展露营、休闲采摘、亲子活动、军训夏令营等,进一步打响牡丹花会品牌,设计文创,增加收入。”在杨锦看来,丰富业态和多元创收,都可托举残障青年的就业保障。迄今为止,除了在基地就业的30多名毕业生,溧水特校130余名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
种下一粒种子,等它破土、抽芽、开花,最简单的农作物种植逻辑,同样作用于乡村特殊教育的田野。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丁勇见证了溧水特校多年来蜕变的过程,认为它成功探索了中国农村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道路。
“不是孤独的远征”,需要全社会挽手成桥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其中提出,支持人口20万以上县(市、区、旗)办好一所达到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
溧水特校中职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实属罕见,多家特校负责人坦言,毕业即回家,是不少残障学生的现状。目前,社会上主动接纳残障学生的企业并不多,学校主动与企业对接时还得“看企业脸色”。广西荔浦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熊碧芳为给学生争取实训机会,曾连续5天蹲守在一家企业门口,忍受门卫冷眼,最终以真情打动企业负责人,为学生争取到“衣架弹簧加工”订单。
保障残障学生就业亟待打破世俗偏见。采访中,溧水特校办公室副主任吴丹透露一个细节:有些家长不愿为孩子定做校服,理由是穿上校服,相当于打上“异类”标签。后来学校决定校服上不留校名,只留一朵牡丹花的图案。
有学生向学校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研组组长马伟豪哭诉,去超市工作老是被挑刺。后来,这名学生转行成为一名外卖骑手,“我也不知道他是否还会换工作,但希望社会对他更包容一些。”
中职一年级班主任曹磊班上有个女生擅长剪辑视频,但家长认为没多大用处给孩子泼冷水。于是曹磊一次次叩响学生家门,动员家长支持孩子的梦想。
采访结束时,溧水特校学生小坤(化名)正在炒茶,他向记者展示其“独家炒茶技巧”:先是揉,轻轻地翻,再接着揉,直到茶叶出现仅可用手触摸到的“绒毛”时,一锅喷香的茶叶就炒好了。今年6月,小坤即将毕业,进入学校基地发挥特长。
“特殊教育不是孤独的远征,而是需要全社会挽手成桥的温暖传递。”溧水区教育局局长张士顺感慨。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