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齐模
五四后,平民教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学生界最有价值的建设,大家都认为是平民教育”。
1920年1月18日是个星期天,上午9时,在北大法科礼堂举行了隆重的北大平民夜校开学典礼。平民夜校也称平民学校,是北京大学学生会创办,由学生会教育股具体管理。当天出席典礼的除了学生及学生家属外,还有受邀的来宾,共七八百人之多。典礼开始,全体学生起立先向国旗行三鞠躬礼,再向教员行一鞠躬礼。然后由平民夜校主任干事致训词,北大学生会教育股正副主任致训词,学生会代表演说,来宾演说,教职员致训词,学生家长演说,学生演说,最后合影。蔡元培、陈独秀都作为受邀来宾发表了演说。
蔡元培的演讲称赞学生会此举“不惟关系重大,也是北京大学准许平民进去的第一日。”他特意解释了“平民”的含义,解释北大同学创办平民夜校的初衷,“‘平民’的意思,是 ‘人人都是平等的’。从前只有大学生可受大学的教育,旁人都不能够,这便算不得平等。现在大学生分其权利,开办这个平民夜校,于是平民也能到大学去受教育了。大学生为什么要办这个平民夜校呢?因为他们自己已经有了学问,看见旁的兄弟姊妹没有学问,自己心中很难过!好像自己饱了,看见许多的兄弟姊妹都还饿着,自己心中就很难过一样。”
平民夜校上课情形。北京大学供图
在平民夜校之前,北京大学曾由校方出面开办校役夜班。校役夜班于1918年4月开学。大约持续到1920年底。校役夜班为校方开办并派职员参与教务管理,教务处设在红楼,教学工作聘请北大学生承担,也有个别教员参与授课。平民学校(夜校)为学生会主办,完全学生管理,教职员全部由北大学生担任。平民学校设相当于校长的主任干事统管学校事务,又设教务会专门负责教务上一切事务,设教授会负责教材的审定和教学工作。平民学校刚开始时,曾请北大老师给学校教职员做一些培训,如蒋梦麟曾每周六在红楼第36教室给平民学校教职员讲两个小时的教育原理及教授法。
平民夜校的全体女生。北京大学供图
平民学校的校舍由学校提供,设在二院理科校区。平民学校1月18日开学,到3月份时,在校学生已经有350人,其中男生240人,女生110人。学生年龄最大的38岁,最小的6岁。全体学生不管男女老少,只根据入学的知识程度,分为3个年级,16个班。学习内容一开始计划安排国文、修身、历史、地理、算术、理科等共六门,后来又陆续添加英文 、乐歌、讲演、游戏等课程,还计划设缝纫、跳舞、手工、注音字母等课程。
平民学校的办学经费由学生会拨付,主要支出是给学生购买文具,按照每人每年3元文具费计算,如果达到招满500名学生的计划,每年需要1500元。这对于主要依靠同学们交纳会费的学生会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当时会费是按照每人每年1元3角收,还要上缴2角给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平民学校开办后,学生会成立了筹款委员会,并选举鲁士毅、方豪周炳琳、高尚德四人为起草委员,制定募捐章程。同时,经学生会评议部讨论,决定先将学校划归学生会体育股管理的体育费借出一半,用于平民学校的开支。
平民学校学生的修业年限不固定,当教务会认为“有普通知识时即令其出校,或酌量给与相当证书。”
为了将平民教育做的更好,部分热心平民教育事业的北大同学于1921年4月成立了北京大学平民教育研究社。该社主要发起人为胡致、陈方绶、魏建功、邹延芳、饶鋏鸣等16位同学。他们在五四后“大都曾短期从事于平民教育”,但是自觉“素无经验的学生,来办要收好效果的平民教育,恐怕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于是他们集合同志成立了平民教育研究社,决心下一番研究讨论的功夫,以“求其适合社会上实在的需要”。该社初成立时计划开展四项事业:开办平民学校;调查平民事业;刊行通俗刊物、筹办通俗图书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社务未能积极推进。直到1921年秋季开学后,研究社同学们才决心先将开办平民学校的计划付诸实施。
平民教育研究社1921年社员合影。北京大学供图
当平民教育研究社向北大庶务处申请从三院拨给房屋开办平民学校后,庶务处要求研究社先和北大学生会接洽,以免将来类似的其他团体都来向学校提要求,学校无法应付。研究社与学生会沟通后,商定研究社社员以北大学生资格开办北大学生会第二平民学校,此校经费先由研究社承担。这样一番操作后,校方便将三院工字楼楼下东边的两间房屋拨给他们,作为学生会第二平民学校教务办公处及阅览室。至于平民学校借用教室上课,则再和注册部联系,安排教室。
房屋事情定了后,胡致等人即紧锣密鼓的展开招生工作。由于先前的北大学生会平民学校办在二院。所以这第二平民学校就设在北大三院,其招生对象就是三院周边平民。于是胡致等讨论后决定第二平民学校的广告贴在汉花园以南的区域。并在三院周边的胡同里发放一些传单。第二平民学校11月24日开始新生报名,12月4日上午举行新生考试。报名学生人数330多,实际参加考试的220多人,最后录取学生157人。
在招生的同时,平民教育研究社的同学们将平民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出来,并成立了教务办公、教师队伍。还制定了第二平民学校学生徽章样式和校徽样式。所有的工作都很规范而且有条不紊。
12月11日,第二平民学校在三院法科礼堂举行了开学典礼。12日晚7时,学生正式到校上课。当天到校上课学生130余人。第二平民学校在第一次招生后,又举行过两次招生,共录取190人。这些人中有人因未填写保证书、志愿书被取消入学资格,也有人因故自请退学的。到12月31日,共有在校生142人。全校学生年龄最小的8岁,最大的26岁。
第二平民学校的学生依照学生的国文程度分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四个班。第一班学生程度约相当于高小毕业,第二班学生程度约相当于高小三年级,第三班学生程度约相当于国民小学三年级,第四班学生程度约相当于国民小学二年级。又依据学生的算术程度,将学生分为第一到第四四个算术班,分别教授从难到易的算术知识。开学两周后,又应多数学生的要求,开设了英文班四个班。
第二平民学校规程定学校宗旨为:“养成健全人格之平民,求社会改良实效”。该学校的实际主办方为北大平民教育研究社。研究社的同学是把这个学校当作他们研究平民教育的实验学校来办。根据研究社章程的规定,所有研究社的同学每个月至少交纳一元经费。这对于没有收入来源的学生来说,每月至少1元是一笔不算小的支出。当时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一个月的薪水也才8元。
经费问题一直是困扰北大学生会平民学校(后来为了区别,有时也称第一平民学校)、第二平民学校的共同问题。前者有北大学生会筹集经费,招生范围宽泛,规模较大。后者主要靠北大平民教育研究社的十几位同学全力支持,带有研究、实验性质,招生有所筛选,规模较小。北大学生会创办平民学校时,曾明确宣言经费不够“则向北大教职员及学生方面募捐,但决不乞助外人。”平民教育研究社创办第二平民学校时,只有会员十几人,财力有限,于是从一开始便积极开展募捐活动。如1922年3月7日,第二平民学校在《北京大学日刊》刊登募捐启事,“拟于春假后,添加班次,购置图书。惟同人等身为学生,撙节膏火,开办斯校,经济能力,异常薄弱……敬乞热心平民教育诸君,成美为怀,解囊匡助。” 1921年底,因一部分北大同学发起改组学生会,北大学生会遂无形中解散。这直接导致学生会开办的平民学校经费来源断绝。主持平民学校的学生教职员也只好想方设法募集经费。后来争取到京师学务局于市政公所补助费下拨给平民学校津贴每月40元,勉强维持住平民学校的日常开销。平民学校的教职员又向北大师生募捐、通过办游艺会出售门票筹集经费。虽然始终被经费困扰,但在北大师生支持下,这两所北大学生创办的平民学校一直坚持办学,直到1927年后,北大被军阀张作霖取消校名,合并入京师大学校为止。(作者为北京大学校史馆副研究员)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