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研究性读书

孙学元

根据我长期读书的经验,研究性阅读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首先是读出“体会”。通过深入阅读一部书、一篇文章或一首诗作,对作品的主题、观点、构思、人物、结构、语言等有新的认识和感悟,把它们撰写下来,整理成文,或简明扼要的三言两语,或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比如10多年前,我观看摄影家罗忠国先生的摄影作品《蛇鸟大战》组图后,由此揣摩,联想到过去长期以来对生产力的理解和认识:“生产力就是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几十年来发展结果表明,自然没有“征服”,山河没有“改造”,反而引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气候异常,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笔者由此提出:在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社会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保护好大自然,才能合理而有序地利用大自然,适度而有节地开发大自然,也才能促进人类社会科学发展。我把这些感悟撰写为《观罗忠国先生〈蛇鸟大战〉》,被杂志采用。几十年来,笔者通过研究性读书后撰写的这类体会和感悟有50多篇。



其次是读出“不足”。有些书、文章,通过用心阅读,深入思考,或对比自己的经验和社会实践,即发现原稿、原文意犹未尽或者谈得不深刻,则可以借题发挥,补充完善。如笔者20世纪90年代阅读张金生先生作品《文贵三新》,发现该文提出的欲写好文明,做到“选材新,构思新,语言新”。通过揣摩和思考,认为该文还没有谈完,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写作实践,撰写《对〈文贵三新〉的补充》发表。



第三是读出“差错”。世间万物皆有良莠之分,高下之别,书本亦然。古人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因此,阅读作品,哪怕是专家、名人的作品,也要采取批评的态度,敢于怀疑,用心质疑,或许会发现书本、文章的主题、论点、论据、论证等方面存在的差错和问题,通过比较阅读,深入揣摩,把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写出来,就很有意义了。比如20世纪90年代,《凉山日报》发表《华罗庚的〈质疑诗〉》。我读过华老的诗句特别是那篇《华罗庚的〈质疑诗〉》,揣摩后感觉到华老很可能是站在数学的角度研究文学,这虽然也很有意义,但仍然不同意华老的观点,于是撰写出《质疑〈质疑诗〉》,在媒体发表。笔者近些年发表的读出“差错”的文章还有《〈荷叶咏〉段落划分异议》《此“风”不可长》等。



最后是读出“精气神”。古人说:“诗言志。”又说:“文以载道。”其实,一部书、一篇文稿、一首诗作,除了“言志”“载道”外,还真情流露和表达出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才、情、学、识、胆”,饱含着作者的“精气神”。阅读这些书、文章或诗词,如果能真正读出作者流淌和充溢在作品中的“精气神”,就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了。笔者读书读出精气神的文稿有《“文不出新不出手”——略谈梁衡的散文》《〈平凡的世界〉不“平凡”》《寻觅——读〈凉山僰人研究〉》等。

作者简介

孙学元,四川省仁寿县人,生于20世纪60年代。大学文化,1988年参加工作,曾先后在仁寿县北斗中学、城埝中学、中农中学和美姑县中学任教,后在美姑县委宣传部、县委党校、县政府办工作。2012—2022年,任美姑县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各类作品2000余件(条),获得市州以上写作及科研成果奖励80余次。2018年4月获乐山师范学院第三批“优秀校友”称号。2018年12月,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省地方志系统先进个人”称号。2024年,先后被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省地方志学会和凉山州史志办公室聘任为四川省地方志专家库专家和凉山州史志专家库专家。出版有教育随笔文集《滴水润苗》、地情研究文集《打造跨越发展新高地》《美姑县域经济发展探索》和散文随笔文集《苦干的大旗呼啦啦》,主编《美姑县志(1991—2009)》《美姑年鉴》(10卷本)《中国共产党美姑历史(1952—1978)》《中国共产党美姑县委执政实录》(7卷本)《同行·乐山市对口帮扶美姑县图鉴》(3辑)和地情文集《青青美姑河》《永远的“亲热”之地》、图鉴《美姑县彝族毕摩文化图鉴》等。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孙学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