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地秘境到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多彩贵州在这个春天再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2025年全国两会闭幕后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云贵大地考察,四天时间,辗转两省四个市州,看多彩大地春潮涌荡、风采无限。

“吊脚楼、古寨、非遗乐器、侗族大歌、蜡染工艺,这些民族的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2025年3月17日,在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观看侗族大歌表演,察看村寨风貌和侗族文化展示中心,深入侗乡织、染、绣特色产业基地,同乡亲们亲切交流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道。

现在,贵州正以125.8万座山头的盎然春意,迎接着八方来客。气象部门发布的全国盼春地图显示,贵阳以100天的春季长度位居全国第二。贵州人常说,“人勤春来早”“不负春光好”,正是这种精神让贵州的春天格外迷人。

近年来,贵州积极用好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两个宝贝”,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努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村BA”“村超”“中国桥梁博物馆”等出圈名片。之前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贵州的旅游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开发,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贵州省自身的发展努力,其逐渐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目的地。数据显示,2024年,贵州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接待入境过夜游客人次分别增长10.4%、13.3%、81.8%。

十年间,贵州从“地无三尺平”的交通闭塞之地,蜕变为以“山地公园省”闻名的文旅强省,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一跃成为文旅新贵”,贵州凭借“交通革命”破局、文旅深度融合创新、民族文化赋能、业态迭代升级,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成为全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融合创新:焕发时代光彩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其地处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苗族、侗族、布依族、土家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苗族的芦笙舞、侗族的大歌、布依族的八音坐唱等,这些民族文化成为了贵州文旅产业的瑰宝。



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摄

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有“侗乡第一寨”之誉。千百年来,侗家人在此世代安居,生生不息。2025年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贵州来过很多次了,黔东南这边还没有来过,这次来看看侗族的乡亲们。”在听取贵州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他又指出: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其实,近些年贵州文旅产业就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其特点鲜明且成果显著。首先,从交通开始了一场“突围赛”,让“山地秘境”不再遥不可及,而是能成为游客触手可及的“诗与远方”。

其次,贵州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多元的民族文化,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例如,以黄果树瀑布、梵净山、荔波小七孔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同时,贵州还深入挖掘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通过举办民族节庆、展示传统手工艺、推广民族美食等方式,让游客在旅途中能够深入体验和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进一步提升了贵州文旅的吸引力。

再次,贵州不断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通过“旅游+”“+旅游”的方式,将旅游与农业、工业、体育、教育等多个产业相结合,形成了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业态。例如,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打造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展示贵州工业发展历程和成就;举办国际马拉松、山地自行车等体育赛事,以体育赛事吸引游客,提升贵州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贵州还注重智慧旅游建设,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效率,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旅游体验。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贵州还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传承民族文化,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从“养在深闺”到“惊艳世界”的画卷由此缓缓展开。

交通革命:打开山门迎客来

贵州的文旅崛起,始于一场“交通革命”。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贵州山高谷深,地势险峻,自古交通闭塞,曾被王阳明形容为“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复杂的地理环境,激发了贵州人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贵州抓住历史机遇,修路架桥,开启了交通建设的“黄金时代”。

2025年3月7日,随着最后一片嵌缝板顺利越过北盘江,在六枝岸精准定位,在建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嵌缝板吊装作业全部完成,实现全桥桥面贯通。大桥建成后,这座横跨“地球裂缝”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超级工程,将成为展示中国基建实力的又一标志性工程,并为贵州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注入强劲动力。



建设中的花江峡谷大桥 新华社记者 刘续/摄

作为“世界桥梁博物馆”,贵州拥有全世界排名前100的桥梁中的近一半,这些超级工程不仅改变了人们游览贵州的视角,也催生了新的世界级旅游吸引物。

截至2024年,贵州高速公路总里程达9042公里,公路总里程突破22万公里,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以“6横7纵8联多支”高速公路网为骨架,贵州构建起“快旅慢游”交通体系。例如,毕节市推出“贵阳—兴义—毕节”支支串飞航线,将百里杜鹃、织金洞等景区纳入“3小时旅游圈”;安顺市定制“小车小团·司兼导”服务,让游客在黄果树与龙宫之间无缝切换。而随着“村村通5G”工程的推进,智慧旅游平台“一码游贵州”更让游客实现“一码在手,畅游全域”。

无疑,交通革命不仅解决了“到得了”的问题,更催生了“留得下”的体验。如今,游客从北京出发乘高铁直达铜仁仅需6小时,从重庆自驾至梵净山景区仅需3小时,贵州正加速融入全国旅游“大循环”。

如果说过去十多年,高铁、高速公路、航空等立体交通体系的加速建立,为贵州搭建了文旅外向发展“大循环”的通道,在一定程度上算是成功搭上了国内交通基建整体加速的东风,那么,独具特色的省内文旅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释放强大消费潜力,则更离不开贵州的“自主创新”。

文化出圈:非遗与时尚的“双向奔赴”

贵州的文旅崛起,核心在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深度融合。通过挖掘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山地文化等特色资源,贵州“创新”地将文化基因注入旅游肌理,打造了一批现象级文旅IP。

据了解,贵州的世界自然遗产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拥有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9项159处、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28项1025处、市(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00余项,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000余项。如此丰硕的文化资源,让文旅融合有了坚实的“家底”支撑。

无疑,贵州的文旅密码,藏在17个世居民族的文化基因里。十年间,贵州以“非遗活化”破题,让民族文化从“博物馆”走向“大市场”。



贵州蜡染在贵州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在榕江县,一场名为“村超”的草根足球赛,让贵州“火出圈”。没有明星球员,却有芦笙助威、长桌宴庆功;没有商业冠名,却有十里八乡的村民自带菜肴。据悉,自“村超”举办以来,榕江县累计接待游客1691.4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0.78亿元人民币。“村超”组委会成员、榕江县文化馆馆长李莎说,自2023年“村超”火爆出圈以来,榕江县的民族歌舞、服饰、手工艺品等非遗表现形式,与绿茵场、与足球文化互相促进、互相赋能,持续拓宽非遗传播渠道。

侗族大歌为电影《哪吒2》配乐,苗绣元素登上巴黎时装周,雷山银饰成为“国潮”爆款……贵州将民族文化转化为“国际IP”。化屋村通过不断扩大苗绣车间规模,开发苗绣蜡染文创产品100多种,通过电商销售,把化屋村苗绣等工艺品推向市场,实现年销售额超过200万元,带动约50万妇女实现就业。



2025年2月25日,电影《哪吒2》上映期间,演员在贵州贵阳一家影城表演侗族大歌

红色文化同样焕发新生。在遵义会议会址,游客可参与“沉浸式情景剧”,在赤水河畔体验“四渡赤水”实景演出;全国首个长征数字艺术馆“红飘带”,通过全息投影还原历史场景,累计接待游客超百万。这两个也就是贵州近年推出的长征文化“双子星”项目,无疑开辟了新的文旅融合范式。

不仅如此,过去一年,贵州深入实施“四大文化工程”——打造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屯堡文化,为文旅发展筑牢根基,并涌现出一批批蕴含贵州独特韵味的文艺佳作,勾勒出新时代多彩贵州文艺事业繁荣昌盛的壮阔图景。

业态升级:旅游魅力闪耀世界

在贵州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生态与文旅如诗画般交融,绘就出一幅令人向往的画卷。从莽莽群山到悠悠江河,从神秘的民族文化到现代旅游的繁华,贵州以其独特的生态魅力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生态赋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贵州的生态,是大自然赐予的无价之宝。梵净山,这座被誉为“地球同纬度唯一遗世孤岛绿洲”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成为贵州生态旅游的璀璨明珠。去年,梵净山以其世界自然遗产地、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等多重国际身份,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亦将梵净山命名为首批“世界旅游名山”。

不仅如此,梵净山还以其独特的生态魅力,带动了周边地区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铜仁市接待国内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分别增长14.5%、15.7%,增速均排全省第一。

与此同时,贵州将安顺屯堡打造为“活态博物馆”,各类文库、文丛编纂出版有序推进,电视剧《走向大西南》等精品力作出新出彩。推出首档国际传播轻综艺系列节目《有朋自远方来》,让贵州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铜仁万山朱砂矿系列文化遗产被列入2024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展示出贵州悠久的朱砂历史文化价值。

荔波小七孔,生态明珠闪耀“国际舞台”。在黔南州,荔波小七孔景区则成为贵州另一处世界级自然遗产地。其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成为贵州旅游的又一张亮丽名片,这里汇聚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山水相依、翠峰叠嶂,仿佛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成为贵州旅游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2024年,荔波县接待游客超过2700万人次,小七孔景区年接待游客超过600万人次,单日接待量最高突破7.74万人次,旅游业持续火爆,有力引领三产融合和县域经济发展。为了让游客游得舒心,荔波县以国际标准完善功能布局,编制国际化旅游规划,着力提升景区内外交通接驳、标识系统、多语言智能导览服务等,确保景区功能布局、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符合国内外游客需求。小七孔景区还建立了“景区—片区—网格—点位”四级服务体系,每个网格配备志愿者、咨询员、安全员等,实现24小时响应。

此外,荔波县还以生态之美成就发展之势,推出生态探险、文化体验、康养度假等高端旅游产品,“村马”的激情、瑶浴的神秘、茶马古道的古韵、天眼观星的静谧……再加上大力打造的各类数字化旅游体验,让游客在荔波感受世界级的旅游魅力。

入境游,迈向世界的多彩贵州。近年来,贵州入境游市场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随着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选择来到贵州,领略这片神奇土地的独特魅力。

2025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全省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同比增长10.4%、13.3%。其中,入境过夜游客人次增长81.8%。这一亮眼的数据,充分彰显了贵州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强大魅力与入境旅游市场的巨大潜力。

自2023年以来,中央与地方政府陆续推出一系列政策,不断简化入境旅游的流程,提升游客在华旅游的便利度。贵州于2024年年底加入240小时过境免签“朋友圈”,为入境游客来黔旅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而随着贵州基础设施、交通及人才体系的逐渐完善,必将迎来入境旅游的高速发展期。

贵州正逐步实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华丽转身,这片山地热土将继续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书写着一幅“百姓富、生态美、文化兴”的壮丽画卷。

(未署名作者图片源自百度)

——原文刊载于《中华英才》半月刊

2025年第08期


更多阅读,欢迎订阅

作者:本刊记者 姜 丹

责编:卡咪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