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每天有好文看哦!
2003年3月底,德国海德堡一家诊所内,托马斯·拉贝医生感染新冠,情况十分危急。
当时,德国药品短缺。即便再厉害的医生,也难为无米之炊。
如此紧急情况下,托马斯·拉贝拨通了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的电话。
“你好,我和家人均已疑似感染新冠,还有明显症状,但德国境内的有效药品已经断供,医院的防护物资也出现紧缺,能否...”
他没想到的是,仅仅几天时间,一大批抗疫物资就被送到了手里。这里面包括3万只口罩、620瓶抗疫药品,还有200套防护服。
要知道,这些物资在当时可谓千金难买。不过,送到托马斯·拉贝手里的物资,全部都是免费的。
这是怎么回事?
图|约翰·拉贝
挺身而出
这位名叫托马斯·拉贝的医生,他的爷爷曾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拯救了20多万中国人,被誉为“中国的辛德勒”,他就是约翰·拉贝。
1882年11月23日,约翰·拉贝在德国汉堡出生。他早年丧父,初中毕业之后,就到社会上谋生。
约翰·拉贝曾在非洲待过很多年,1908年还曾去过北京。之后,他曾短暂离开。后来,他又回到中国,并在这里生活了30年之久。
在北京,约翰·拉贝与未婚妻多拉结为伉俪。之后,他进入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华机构工作。
约翰·拉贝先后出任北京和天津分公司经理,1931年11月,他调任南京办事处,担任负责人。
1932年夏天,拉贝和金陵大学农学院院长谢家声签订了一份协议。
拉贝要在广州路小桃园10号建一座房子,一方面作为办公室,一方面作为居所。这是一座西式砖木结构的楼房,红瓦白门,后面还有一个大花园。
顺着楼梯上二楼,这里是一处阁楼,可以俯瞰整个南京城,还能看见中山陵的蓝瓦灰墙。
图|中山陵
拉贝在这里度过了7年安定的时光。
他的女儿在北平工作,也会时常带着女儿乌苏拉来南京看望父亲。
这个可爱的小女孩曾3次来南京,和外公团聚。
第三次是1937年的夏天,拉贝为外孙女过6岁生日。对于小姑娘来说,外公的房子和花园是她童年最快乐的天堂。
可这样的美好很快被打破了。
因为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事变,日军开始轰炸南京。
外国侨民纷纷撤离,正度假的拉贝从北戴河匆匆赶回南京。一回到办公室,他就收到德国大使馆发来的撤离劝告。
9月21日,侵华日军发出最后通牒,告诫所有外国人尽快离开南京。
“我绝对不想为了任何东西,轻率地去拿我的生命冒险。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道德问题,我作为一个‘正派的汉堡商人’,至今无法跳跃过去。”
这是拉贝在日记里写下的一段话。
图|约翰·拉贝
“今天,善待了我30年之久的我的东道国遭遇了严重的困难,富人们逃走了,穷人们不得不留下来,他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他们没有钱逃走,他们不是正面临着被集体屠杀的危险吗?
我们难道不应该设法帮助他们吗?至少救救一些人吧,假如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同胞呢?”
为了救人,拉贝在自家院子修了一个防空洞,并撑起了一块长6米、宽3米的帆布,并在上面画了一面纳粹党党旗。
靠着防空洞,拉贝收容着无家可归的难民。
难民越来越多,防空洞装不下了。
拉贝没有袖手旁概念,而是带着更多善良的外国友人成立了国际委员会。经与日方交涉后,在南京城划了一片安全区。
图|南京城安全区
根据这份协议,日军不得进入安全区。
于是,这里也成了南京城最后的避风港。为了保护更多中国老百姓,拉贝着手建立了25个难民收容所。
当时,一个收容所能容纳1万人。
正是在拉贝的保护下,25万中国同胞免遭日寇屠戮。
拉贝每天冒着枪林弹雨,四处奔走,与中国政府、日方和德国政府交涉。为了保护受苦受难的中国人,他用尽了自己一切的努力。
“一大清早,当我再次被空隙惊醒时,心里感到很失望。炸弹又一次冰雹般地落下。日本人在昨天晚上只攻占了几座城门,他们还没有推进到城内。”
1937年12月13日,拉贝在日记中写道。
图|约翰·拉贝
当天下午,拉贝高举着印着安全区徽章的旗帜,带着秘书与日军进行交涉。
终于,日本特务机关负责人原田熊吉同意了拉贝的要求:日军派兵驻守安全区入口,区内可留警察。
“约有三分之一的南京城被日本人纵火焚毁,时至今日,纵火事件还在连续不断的发生。城市内没有一个商家店铺未遭到日本人的打砸抢。
整座城市,被枪杀的或被其他方式处死的人暴尸街头,随处可见,日本人甚至禁止我们殓尸安葬...”
图|日寇
其实,日寇多次试图闯入安全区,想要把里面的中国人杀干净。
拉贝一直站在门口,严词呵退日寇。当时,日德是同盟国,拉贝又是南京纳粹党分部的副部长,日本人不敢对他动手。
或许有人会有疑问,拉贝是德国纳粹,他又为何主动救护中国人呢?
其实,他假如纳粹完全是被迫。
1931年,拉贝来到南京。
因为不会江汉语,当地又没有德国学校,孩子的教育就成了大问题。
拉贝想筹建一所德育学校,无奈财力有限。
图|约翰·拉贝
无奈之下,他只能求助德国大使馆。
当时,正是希特勒当政,大使馆的人都是纳粹。他们告诉拉贝,“要钱可以,必须假如纳粹。”
为了孩子们,拉贝只能被迫加入。
当时,他不知道这个组织是干什么的,他自己也并未做过什么害人的事情。
活菩萨
1938年1月31日,春节。
难民们在院子里整齐地排好队,向拉贝献上一块3米长、2米宽的红绸布,上面写着一句汉语,还向他行三鞠躬。
有一位中国学者将这句话翻译成了英文,意思就是“你是几十万人的活菩萨!”
图|约翰·拉贝
面对日本人重重封锁,安全区里的粮食很快就吃完了。
拉贝找到日军高管谈判,希望能运进来一些粮食,可被对方一口回绝。
对方还呵斥拉贝,“你不要管这些中国人的死活!”
面对日寇的威胁,拉贝没有退缩。
他亮出自己的纳粹身份,最终逼迫日本人妥协。最后,成功将粮食运进安全区。
图|约翰·拉贝
拉贝在自己的日记写道:“这样的赞誉(活菩萨)我承受不起。
无不敢对这份礼物有丝毫兴奋,因为2月4日一天天迫近。这一天,难民们将要无一例外被赶出去。可我仍然希望能用我的德国国旗来防止最糟糕的事情发生。”
2月18日,南京安全区在日寇的逼迫下改组,安全区随之解散。
在南京最危急的时刻,安全区一共庇护了25万中国难民。
受到庇护,免于被日寇蹂躏的妇女就有数万人,仅仅拉贝家里就收容了650多名难民。
图|难民
因为拉贝的善举,遭到日寇的记恨。
日军高官向西门子总部抗议,要求拉贝离开中国,否则日军就要制裁西门子在华分部。
拉贝只能被迫返回德国,临行之际,他拜托自己的朋友们,一定要保护好无辜的中国百姓。在拉贝和其友人的努力下,这25万中国人最终平安地活了下来。
1938年2月22日,拉贝离开了南京。
回国后,德国国务秘书、大区党部领导人授予他一枚红十字功勋勋章。
图|约翰·拉贝
拉贝没有忘记日寇在中国的暴行。
5月2日至25日,他连续做了五场演讲,揭露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
6月8日,他还给希特勒本人寄去一份报告,长达260页,还附有他在南京拍下能证明日军暴行的照片。
拉贝希望这位“元首”能够阻止日军暴行,可他看错了希特勒。
就在报告寄出几天后,拉贝被逮捕。
他的日记和有关照片被收缴,在被勒令必须对南京发生的一切保持沉默后,他才终于被释放。
图|约翰·拉贝和夫人
1938年10月,拉贝取回了日记,但部分照片被没收了。
愤怒的拉贝提出退出纳粹党,但遭到了拒绝。
而他晚年的生活并不安稳。
1943年11月,他在柏林的住宅被毁。
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后,他先后被苏联和英国逮捕,同盟国的法庭一直视他为纳粹分子。
图|东京审判
东京审判期间,我国政府曾邀请拉贝前往远东国际法庭作证,但其身份特殊,不能不婉拒了这个机会。
我国有关方面了解到拉贝的情况后,为他寄了多份担保信件,还提供了他在南京时的贡献。
直到1946年6月,他才终于被洗去纳粹的罪名。
被释放时,拉贝已经63岁了。
他身无分文,一家人过着悲惨的生活。
我国老百姓们听说拉贝的现状后,纷纷为其募捐。短短几天时间,南京政府就筹集了1亿元法币。
图|约翰·拉贝雕像
当工作人员把钱交到拉贝手里,还承诺他每月都会收到中国政府寄来的生活费,拉贝很感动。
晚年,他一直卖力宣传中国。而他的孩子们,就是听着他讲的中国故事长大的。
1950年1月5日,拉贝在德国病逝,享年68岁。
他的墓碑上刻着一句话:“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
图|拉贝之墓
不会被遗忘
1996年,拉贝的外孙女乌苏拉首次向外界公开2000多页拉贝的日记副本,立即引起轰动。
这是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1997年8月,在南京大屠杀发生60年后,《拉贝日记》中文版在南京出版。
2009年4月28日,电影《拉贝日记》在北京上映,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现身首映式,还展示了祖父日记的原件。
图|托马斯·拉贝
托马斯·拉贝从未见过祖父,但他从父亲的叙述中想象了他的样子和为人。
这封日记一直在家族中流传,从父亲传给他,他又传给3个孩子。
虽然素未谋面,但祖父一直是他心中的英雄,也是家族的骄傲。
托马斯曾在北京学习生活,还曾救治过很多中国病人,还为中国妇产科的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图|托马斯·拉贝
新冠疫情爆发后,托马斯每天都和中国医生朋友沟通,了解进展。
对于我国为他提供的物资和帮助,托马斯深深感动着。
80多年过去了,中德友人之间守望相助的情谊依旧在延续...
尾声
2015年,托马斯·拉贝收到了我国政府为他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同年,南京市政府授予其“荣誉市民”称号。
2018年,他还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
此外,他还曾于2009年创立“约翰·拉贝和平奖”,致力表彰促进中国与世界交流、增进相互了解的国际友人。
拉贝家族四代人与我国的情结,正是中德友谊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紧密联系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