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97年的春天,宋太宗赵光义走到了人生尽头。按照他的遗命,三儿子赵元侃该接过皇位,但后宫之主李皇后却另有打算。她觉得 “立储必立长” 才对,一心想让大儿子赵元佐当皇帝。就这么着,一场围绕皇位的暗战在后宫和朝堂之间悄悄拉开了帷幕。一边是想扶持继子上位的皇后,一边是坚持遗命的宰相,这场较量里藏着宋朝初年权力结构的不少门道。



一、宋太宗的 “传子” 布局和留下的烂摊子

宋朝前两任皇帝走的是 “兄终弟及” 的路子,宋太祖突然去世,弟弟宋太宗接了班。可宋太宗不想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廷美,更不想传给侄子(宋太祖的儿子),他就想自己这一脉一直坐江山。为了实现这个想法,他狠下心来,把弟弟和侄子们都收拾了:赵廷美被安上各种罪名流放,最后吐血而死;赵德昭被逼得自杀,赵德芳也不明不白暴毙。弟弟侄子都没了,他以为皇位就能稳稳传给儿子了。

可他没想到,大儿子赵元佐是个重情义的人。看着堂兄被逼死、叔父被流放,赵元佐受不了亲爹这么狠,精神慢慢就出问题了,后来甚至纵火焚宫,被宋太宗贬为庶人。二儿子赵元僖本来成了继承人,结果体弱多病,27岁就死了。最后只能轮到三儿子赵元侃,也就是后来的宋真宗。



宋太宗虽然定了赵元侃为继承人,但李皇后却不乐意。李皇后19岁嫁给宋太宗,当时三个继子都十多岁了,她最喜欢性格宽厚的赵元佐。而且她自己的儿子早夭,没了亲生骨肉,自然想靠继子巩固地位。再加上朝中大臣分成了两派,一派以寇准为首支持赵元侃,一派以胡旦为首支持赵元佐,这就给后来的争斗埋下了伏笔。

二、寇准的硬脾气和第一次较量的失败

寇准是第一个公开支持赵元侃的大臣。宋太宗曾问他传位的事,寇准说 “别听妇人、宦官和近臣的,您自己选符合天下期望的人”,这话其实就是在提醒宋太宗,别被李皇后、太监王继恩和胡旦他们影响。寇准觉得赵元侃有能力,还帮他搞赈灾、治河、防边患,把事情做得有声有色。



但寇准这人太刚了,说话不留情面,骂起下属来一点都不客气,跟宋太宗吵架也敢当面硬刚。时间长了,不少人受不了他。比如冯拯,本来可能支持赵元侃,被寇准骂了一顿后,转头就投靠李皇后,联合其他人告寇准专权。宋太宗本来就好猜忌,一听这些话,直接把寇准赶出了朝廷。寇准这一败,李皇后这边高兴坏了,觉得赵元佐复位有希望了。

三、吕端的 “不糊涂” 和关键逆转

寇准走了,吕端接了班。吕端这人,用古人的话说就是 “大事不糊涂”,比寇准圆滑得多,做事不露声色,不给对手留把柄。他知道宋太宗身体越来越差,李皇后和王继恩的势力越来越大,一旦皇帝驾崩,他们可能会搞事情,比如假传圣旨、调兵夺权。



所以吕端提前就开始布局:把王继恩以前指挥过的将领悄悄换掉,把李皇后联络的文臣也慢慢调开,还在宫里安插了不少和王继恩有仇的太监宫女,随时盯着他们的动静。宋太宗一死,李皇后赶紧让人找赵元佐和亲信大臣进宫,王继恩想出去调禁军,结果刚出门就被吕端派人骗到小房间软禁起来了。

没了王继恩的兵权,李皇后的亲信胡旦等人也没赶到,她一看这情况,知道斗不过了。吕端带着赵元侃直接入宫,李皇后只能乖乖宣布遗诏,让赵元侃登基。这一仗,吕端靠细心和果断赢了。



四、皇后为啥斗不过宰相?

李皇后这边其实有不少优势:她是后宫之主,能在皇帝身边吹耳边风,还有胡旦、冯拯这些文臣和太监王继恩帮忙,甚至她哥哥李继隆还是手握兵权的外戚。但问题出在她支持的赵元佐身上 —— 赵元佐已经疯了,就算她再怎么说赵元佐病好了,明眼人都知道这孩子没法当皇帝。而且宋太宗生前已经明确遗命让赵元侃继位,吕端他们占着 “正统” 的理。

再说宋朝的制度,从宋太祖开始就重文抑武,文官地位高,相权也不小。宰相代表的是朝廷官僚体系,背后有整套制度支持,而皇后的权力更多靠皇帝宠信和后宫关系,一旦皇帝去世,她的权力根基就弱了。寇准虽然失败,但吕端吸取教训,不硬来,玩起了 “软刀子”,慢慢瓦解李皇后的势力,最后一击致命。



还有个关键是赵元佐自己也不争气。他被亲爹的血腥手段吓怕了,宁可当老百姓也不想掺和宫斗,李皇后就算再使劲,没了 “主角” 配合,也成不了事。反观赵元侃,虽然没啥特别突出的本事,但胜在 “稳”,背后有宰相团队帮他打理,自然更得人心。

五、这场争斗的后续影响

李皇后斗输了,她哥哥李继隆的兵权被收了,在家闲了好几年。后来辽军入侵,宋军打不过,宋真宗没办法,又把李继隆请出来当总指挥。李继隆还挺厉害,跟辽军打了个平手,促成了澶渊之盟,换来了百余年的和平。这事儿也说明,外戚不一定都是坏的,有能力的人该用还得用。



从宋朝历史来看,皇后和宰相的较量挺常见。皇帝厉害的时候,相权压过后权;皇帝软弱或者生病,皇后可能掌权。但宋朝整体还算温和,斗输了也就是罢官、流放,没到血流成河的地步。这背后是宋朝 “祖宗家法” 里对后宫和外戚的限制,比如不让外戚掌握实权太久,文官集团也能有效监督,所以没出现像汉唐那样的外戚专权或者后宫乱政。

结语

宋太宗死后的这场立储之争,看着是李皇后和吕端个人的较量,其实是后宫势力和朝廷官僚体系的一次碰撞。寇准的刚直和吕端的谨慎,代表了不同的政治手腕;李皇后的失败,也说明在宋朝的制度框架下,光靠皇帝宠信和个人权谋,很难对抗成熟的文官体系。这场争斗最后以 “遗命” 胜出告终,也让宋朝的皇位传承暂时回到了正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