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古代历史上那些英年早逝,让后世千年落泪惋惜,却又一度权势极大,威德惊人,誉满天下的“贤太子”。一般人们都会想到身居储位25年的明懿文太子朱标,还有担负嗣君之责32年的西汉戾太子刘据。这两位太子的老爹,都可称得上一世雄主,上下千年雄主嫡子几乎都很难幸免于难!
朱标薨后,虽然被追封为兴宗孝康皇帝,但他的子孙却极为可怜,建文帝失去帝位,懿文一脉在整个有明一代都可怜至极!而刘据因其父汉武帝误信奸臣江充之言,下令同样心怀鬼胎的丞相刘屈氂带兵勤王平叛,刘据兵败,最终含冤自尽,他的几个儿子也全部罹难,只有一个孙儿刘病已后来被大将军霍光扶上了天子之位,这就是有为仁君汉宣帝了,宣帝之后,汉朝则走向了衰亡。
其实在史册当中,还有一位“贤太子”比起朱标、刘据更加权倾天下,他的威望之大,仁德之广,远不是朱标、刘据可能比拟。可惜这样的一位好太子,也遇上了一位远胜汉武、洪武的雄主父亲,慑于父皇的威严,好好的一个太子最后也是惊惧而亡,英年西去。不过他的后人却比朱标、刘据要幸运得多,他有一个儿子做了皇帝,三个孙子也先后做了天子,四个曾孙紧接着也都登上了龙椅,就连亡国前的两个皇帝都是他的玄孙,可谓子孙满堂皆帝王,至此看官们想出这位贤太子是何人么?
他就是被追尊为“元裕宗”的元朝真金太子,其人乃元世祖忽必烈的嫡次子,即第三位皇后察必所生第二子。这位察必皇后,出生于高贵的弘吉剌氏部众,后来被追封为昭睿顺圣皇后。她也是忽必烈众多皇后当中,唯一获得了皇后册封大典和皇后册宝的皇后。真金年少的时候,就跟随当时的大儒兼元世祖重臣姚枢、窦默学习儒家经典《孝经》。
他学完《孝经》之后,忽必烈大为喜悦,为了表彰真金的老师们,便在宫中设宴款待了姚枢、窦默等御前侍讲大臣。忽必烈称汗的第三年,真金被封为了燕王,兼任中书令。丞相史天泽当时入宫奏事,燕王真金就对他说道:“孤王还很年幼,不曾学习我们蒙元祖宗的典章和法则,对于国事还是非常闲散无知,孤王要是一旦要担当我父汗的大任,就唯有依赖你们这些有德重臣的辅佐!”
他又宣谕给赞善大臣王恂说道:“中书省的大臣们所启奏之事,基本上也都是国之大事,你也要把中书省的大小事都奏知给孤王!”四年,真金又兼任了判枢密院事之职,也就是掌管了蒙元的百万兵马。至元年初,中书省大臣们开始奏请燕王签署敕令,燕王真金每月也必定前往中书省去和正副宰相们一起商议国事。
有一次,真金将要进入中书省办事,他的乳母居然跑来给他进献新衣,真金知道他是要托他做事,就冷笑着推却道:“孤王从来不愿意在美观方面下工夫!”真金又曾经跟着忽必烈巡幸宜兴这个地方,当时元世祖途中生病,真金大为忧虑,大半夜都睡不着觉。后来他又听说自己的母亲察必皇后突然中风,于是大为悲伤,他哭得连衣带都没有系上就跑去灵堂守孝。
七年秋天,真金奉诏巡抚称海这个地区,到了冬天才回到了京师大都。其间他还对宗王札剌忽及从官伯颜等大臣说道“孤有闲暇的时候,你们要各自己用心,慎言守责,把在朝廷发现的问题都告诉给我!”大臣撒里蛮则冷笑着说道:“我们大元太祖圣武皇帝铁木真,也就是成吉思汗有祖训说,欲治身,就要先治心,欲责人,就要先责己!”
伯颜也说道:“当今的世祖皇帝忽必烈也训言,他说欺骗和盗窃,是人之至恶之处,欺骗他人,即便后来你再说出善言,也再没人会相信你了!盗窃之人,即便事情没有被发觉,也会内心常觉惴惴不安,就像官衙捕快就要跑过来一样!”真金听了之后,则说道:“我的父皇世祖忽必烈有训,不要总是有好大喜功之心,一旦秉持这样的大心,任何事都要惨败!孤听过孔子说的话,恰好与世祖圣训相合也!”而大臣王恂对真金的谏言尤为多。
至元十年二月,燕王真金被册立为了皇太子,但他还是兼任了中书令和判枢密院事。他接受太子玉册时,元世祖的圣旨是这样说道:皇帝降诏,皇太子真金一直仰承太祖成吉思汗的遗训,嫡子当中有能继嗣大统者,就要预先选定为储君。所以铁木真册让太宗英文皇帝窝阔台继任了汗位,可从太宗以后,规矩就坏了,不再扶立冢嫡之子,争端大起,寡人要遵从太祖宏规,同时还要照顾到宗室兄弟们的情绪,于是就把燕王府邸的这位王子叫了出来,并册立为了皇太子,这个想法寡人已经酝酿很久了。
以往儒臣们都上奏说,大元要定立一位嗣君皇储,并且正式下达册命,这是该有的典礼也!如今寡人派出太尉、左丞相伯颜手持天子符节,授予真金皇太子的玉册金宝!圣武皇帝铁木真定鼎燕京,你一定要好好守住咱家的江山。你的宗亲兄弟,也一定要让他和他们同心协力,你要使仁孝显著于自身,千万不要辜负寡人之所托!你好好引以为戒吧,不要更替寡人的诏命!
九月,元世祖又下诏给太子东宫设立了师傅府,有官属三十八员,真金很快起用了京兆府的隐士杨恭懿。后来太子金真生病,元世祖亲自前来探视,并派侍臣李众骑马跑到天下名山大川去给太子祭祀祈福。吓得真金赶紧命李众千万不要在所到郡县搞事,不让他劳烦当地的官吏迎送吃喝,特别不可以扰民。元世祖则下诏命侍卫亲军一万人增加到东宫作为太子的护卫,真金则命王庆羰、董士亨选用其中的骁勇之士,并教给他们兵法,还要时常校阅他们,一试兵略武艺。
有一次真金的衣袍被脏水所溅,他就立马命侍臣将整件衣袍都染成黑色,侍臣请求他重新织一件衣袍,真金说道:“孤要是想要织一百件新袍,都不是难事,可我的旧袍并没有损坏,怎么可能立马就丢弃呢?”东宫香殿筑成的时候,工匠们请求给他凿一个大池,以便太子将来作曲水流觞之戏。真金答道:“古时候有酒池肉林的亡国之君,你们也想要我效仿吗?”于是不许他们这样做。
真金每次与诸王、近臣骑射之余,就跟他们讲论儒家经典,比如《资治通鉴》、《贞观政要》,还有王恂、许衡给他讲述辽、金两朝的帝王事迹,以及《武经》等书,他总是和这些儒臣们讲得滔滔不绝,一发难以收拾。当时他的侍读侍讲大臣,有王恂、白栋等人,他们朝夕都出不了东宫,而待制李谦、太常宋某也都被他非常重视,经常受到他的咨访,并且毫无间隙。
至元十八年正月,昭睿顺圣皇后驾崩,真金原本在狩猎,于是拼了命地跑回大都奔丧,他一天到晚上一勺汤水都不入口,并且设庐帐在里面居丧。他又命宋先生替他举荐可备顾问的名士。宋先生就将郭祐、何玮、徐琰、马绍、杨居宽、何荣祖、杨仁风等推举了上去。太子说道:“这些人,你要尽数给我请到大都,你就从最近的名士开始邀请吧!”于是很快征召何玮于易州,徐琰于东平。
赞善大臣王恂薨逝,太子听说之后大为哀悼和叹息,于是给他的家人赠送了丧葬费二千五百缗银钞。一天,太子对左右说道:“王赞善对孤当言必言,他从来没有顾惜自己的身家,而且随时对我都有规正,孤在他身上受益良多,如今我身边鲜有与其匹敌者了!”当时丞相阿合马擅权专横,太子非常厌恶他的奸恶,在他面前从来没有好颜色。当时江湖侠盗都知道阿合马忌惮和畏惧之人,唯独太子一人。
于是侠盗王著伪装成太子,夜入大都,征召阿合马到跟前直接斩杀。等到和礼霍孙入宫为相,太子就对他说道:“阿合马死于侠盗之手,你现在做了中书省宰相,一定要做便国利民之事,不要有所忌惮,如果有人阻挠你,我一定会为你撑腰!”
中书省很快启奏元世祖,要以何玮到相府来参议国事,徐琰也被任命为左司郎中,何玮、徐琰于是都入宫来见真金,太子宣谕给他们说道:“你们这些人学孔子之道,到今天来到我手下做事,才真正得以施展儒家之术,你们一定要尽平生之所学,好好为我效力!”真金以征召杨仁风于潞州,马绍于东平,又将杨恭懿放到中书省与他议事。
他又认为卫辉路总管董文用是一个精明练达的好官,就将他与杨恭懿一起放到了中书省做事,这时候卫辉按察副使王恽给太子进献了《承华事略》这部大作,当中有广孝、立爱、端本、进学、择术、谨身、听事、达聪、抚军、明分、崇儒、亲贤、去邪、纳海、几谏、从谏、推恩、尚俭、戒逸、审官,总共二十篇好文章。
太子听说汉成帝做太子时为上朝,宁可迟到,都不敢策马在天子驰道上赶时间,唐肃宗在收复长安之后,迎接太上皇唐玄宗回京,立马将天子的绛纱袍改为了朱明服,表示要把皇位还给父亲。闻知这些历史事迹后,他大喜道:“要是当时的太子是孤,也一样会和汉成帝、唐肃宗那样行事!”等他听说北齐大臣邢峙阻止太子食用邪蒿,真金对对宫中侍臣们说道:“邪蒿只是菜名,未必就果是邪物,虽然食用了它,难道就真的能使我辨不清正邪吗?”
张九思答道:“古人以此为戒,就一定有它的道理!”元世祖又下诏将江西龙兴路割给太子作为他的封地,龙兴路就是如今的南昌,太子则对左右说道:“父皇给了我这个地盘,我怎样才能得到像邢州张耕一样的守臣来替我打理龙兴路呢?如果能派这样的人前往治理地方,以助江南诸郡同时取其法治理,万民必定安居乐业!”于是真金征召宋先生大选代理守臣。
江西行省很快给朝廷进献四十七万缗钱,太子震怒道:“朝廷命你们安治百姓,百姓安乐,钱粮何患不足,百姓不安,钱粮虽多,孤又怎能拿来自行享受呢?”于是就把这些钱全部退还给了江西。大臣阿里做了地方民官兼税赋司吏,他请求每年向太子输送羊三百只,太子认为他这样是僭越了朝廷惯例,于是罢除了这项进贡。
大臣刘思敬派其弟刘思恭,送来新归附的百姓一百六十户到大都来献,太子就问这些民众是从哪里捉来的,刘思恭答道:“这是我哥思敬在征讨重庆时俘获来的!”太子非常伤心地说道:“你回去告诉你哥,这些人本应当遣散他们,放他们回家为平民,你千万不要这样做而丧失人心!”乌蒙宣扶司进献马匹,却超出了岁贡的额数,太子立马宣谕道:“去年就已经叫你们不要再进献马匹,这是因为孤害怕道路这么远,你们经过地方会多次劳烦我的百姓,从今往后不要再这样做了!”
至元二十年春,真金征召刘因于保定,刘因以患病为由推辞做官,太子则非常固执地征召他前来,最后刘因还是来到了大都,太子任命他做了右赞善大夫,又以吏部郎中女真人夹谷之奇为左赞善大夫。当时大都已经设立了国子监学,李栋、宋称生、李谦皆以东宫幕僚和宾友的身份,成为了国子监的教师,真金还命他们一定要全心投入教学工作当中,又命宋先生依旧做他的特别顾问。
他曾说道:“孤听说金章宗的时候,有司讨论当年的太学生花费了朝廷很多钱,章宗却没有培养出一个像北宋文正公范仲淹那样的贤臣,他们认为得不偿失,所以金国才会衰败!孤认为这个说法非常对!”刘因听说他这样说,就再次以生病为由乞求离开朝廷。至元二十二年,真金以东宫长史耶律有尚为国子监司业。太子中庶子伯必派他的儿子阿八赤入宫晋见太子,真金立马安排他入学。
伯必又命他的儿子同时学习蒙文学。第二年相见的时候,太子问阿八赤读了什么书?阿八赤以蒙文书对答,太子震怒道:“孤命你去学汉人的文字,你怎么跑去学甲胄之事呢?”他又遣使征召南宋工部侍郎倪坚跑来上都开平府,然后亲自他古今各大王朝的成败得失。倪坚答道:“夏商周三代以仁德得天下,他们失天下也是因为出了桀、纣、厉、幽王这样的不仁暴君而失天下,汉唐之所以亡国,主要是因为外戚专权和阉宦弄权,宋之所以亡国,则是因为奸相权臣所致!”真金认为他说得非常对,就赐给了他美酒,他们相谈到天黑才肯罢休。
谕德大臣李谦、夹谷之奇曾对他进言道:“殿下非常聪明,阅读了许多书,又有圣主忽必烈护着,参预国事,就连平时膳食问安之礼都和天子差不多,我们还能对你说什么呢?至于天下军民的利病,王令之得失,事关朝廷,责在御史台与监察院,而不是光听宫中侍臣的言语!殿下想要澄原固本,以上古圣王的姿态保住大元基业,就应当百般留心,臣等是不容许自己做缄口尸位的无能庸臣。所以你还必须做好十件事情,正心、睦亲、崇俭、亲贤、几谏、戢兵、尚文、定律、正名、革弊!”
他们又解释正心说道:“太子之心,就是天下之本!太子心正,则天心就有所归属!天下人心就有所系!唐太宗李世民曾言,人主一心为正,向他进攻的人再怎么众多,或以勇力,或以是非口辩,或以谄谀,或以奸诈,或以嗜欲,轮番来腐蚀他,其实他们各有所需,人主要是稍有懈怠,接受了他们其中一样,其害不可胜言!殿下是至尊的储君,向你发起进攻的人也一定不少,你需要常常唤醒自己的正心,不使物欲扰乱自己的心,则是宗社生灵之福也!固本澄原,莫过于此!”
论睦亲而言,他们又说道:“宗亲是王室的藩屏,人心以宗王拿来守护自己,宗主既定,尊卑悬殊,殿下就应当拿出恩义来俯视诸王,然后尽得他们的欢心,宗亲欢心之后,殿下就可以得到他们的守护,远近欢心之后,天下就安定了!”
论正名、革弊而言,他们的进言也切中了时弊,太子在中书省呆了很久,很快明于断事,四方州郡的税赋、漕运、建造、市场这些事当中,能与民休戚的官员,只要太子听说之后,立马就将他们提升起来。右丞卢世荣总是拿利益之事进言,太子对他深表不满。
他说道:“天下之财非天降,你哪里能每年都赚得盆满钵满呢?你要是么做,恐怕天下百姓的膏血都要被你取尽了!这样害民的大臣,实则是国之蛀虫也!”后来卢世荣果然犯了大罪,当时的奸臣桑哥一向把卢世荣当主公,听说太子这样评价他,吓得闭口不敢求情相救。
至元年以来,天下太平,人才辈出,太子对这些人都能优礼相待,并把他们放到师友之列,就算不是朝廷有名有德的大臣,即便是布衣隐士之交,太子也没有对他们怠慢。宋先生有眼疾,太子赐钞一千五百缗。王磐告老还乡,太子将他的女婿放到老家东平做官,来给王磐养老。孔洙从江南北上觐见,太子痛骂张九思学了孔圣人之道,却不知道孔圣人的后人在何处?真金雅俗兼备,卓尔不群,他的一切都出于天性,所以天下人都为之归心。
当时元世祖年岁高了,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居然上书请他禅位于太子,太子听说之后,心中大为恐惧。御史台的大臣就按下这封奏章,不敢立马上报,而朝廷中的小人则以台臣隐匿奏本,趁机发难。元世祖得知之后,天威震怒,真金内心也就更加恐惧,没过多久,太子就发病薨逝了,终年四十三岁。后来他的第三子元成宗铁穆耳即位,追尊其父为文惠明孝皇帝,庙号裕宗,受享于太庙。
真金太子做燕王十二年,正式做皇太子十二年,实则身居储君,参与决策军机长达二十四年之久,除了元成宗之外,真金还有两个儿子,长子甘麻剌被封为晋王,晋王之子也孙铁木儿也做了皇帝,即泰定帝,甘麻剌则被追尊为元显宗。泰定帝的儿子则是天顺帝阿速吉八。天顺帝后来被元文宗所杀。而真金的次子名叫答剌麻八剌,生前没有被封王,答剌麻八剌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后来的元武宗海山,一个是元仁宗寿山。
仁宗之子硕德八剌做了皇帝,即元英宗,后来在北狩南返途中被臣子所弑,才有了泰定帝即位,天顺帝驾崩后,就是元武宗的两个儿子周王和世㻋与怀王图帖睦尔夺回了江山,可怀王又不想让哥哥周王做皇帝,就把周王毒杀了,自己做了天子,即元文宗,哥哥则被追尊为元明宗。
后来元文宗晚年心怀愧疚,又把皇位还给了自己大哥的次子元宁宗懿璘质班。元宁宗只做了一个多月的皇帝就病逝了,皇位又落到了自己大哥头上,这位大哥就是元顺帝了。也就是说贤太子真金虽然没有真正做过皇帝,但他的三个儿子,有一个皇帝即元成宗,三个孙子,即元武宗、元仁宗、泰定帝都是天子,还有曾孙元英宗、天顺帝、元明宗、元文宗也都是皇帝,另外玄孙元宁宗、元顺帝也都是他的子孙。
只是三个曾孙死于非命(元英宗、天顺帝、元明宗),一个玄孙元宁宗七岁夭亡,另一个玄孙元顺帝则几乎丢掉了整个大元江山。这样看来身为帝王之家,看似富有万里江山,坐拥万般尊荣富贵,实则于己于子孙又有何益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