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如果是滑板的课题,那么站起来的那一刻便是“财”“滑”出众。

来源 | 商界杂志(ID:shangjiezz)

作者 | 周恩伊

编辑 | 赵春雨

图片丨受访者提供

当巴黎奥运会的聚光灯照亮协和广场的滑板赛场,14 岁的中国小将崔宸曦如一颗划破夜空的新星,惊艳了全场观众:她脚踩滑板,在街道式赛道上灵动穿梭,尖翻接 50-50 横刹的动作行云流水,引得现场欢呼声不断。

尽管最终以 0.3 分的微弱差距位列第四,与奖牌失之交臂,但这一成绩已足以让她成为中国滑板项目的奥运最佳代言人,更让中国滑板运动就此翻开崭新的一页。就连央视解说员的声音难掩激动:“这不仅是个人的华丽突破,更是中国滑板运动的里程碑时刻!”

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滑板市场规模已达 98 亿元,预计到 2025 年将突破 150 亿元大关,而到 2030 年,这一数字有望飙升至 31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11.6%。

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踏上滑板,享受这项运动带来的速度与激情,而这一热潮的背后,是无数像崔宸曦一样怀揣滑板梦想的少年们在默默努力。


其实,早在 14年前,FAITH 滑板俱乐部就在西南地区悄然扎根,默默为滑板运动在中国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积蓄着力量。

摔出人生方向

坐标云南昆明,一栋形似教堂的建筑,FAITH信念滑板俱乐部的霓虹灯牌在夜色中格外醒目。


记者推开玻璃门,嘻哈鼓点扑面而来,阳光透过镂空天窗洒在贴满赛事海报的墙面上,右侧展架陈列来自世界各地的滑板,左侧吧台飘出云南小粒咖啡的醇香。百米外,占地2 700平方米的专业滑板场内,碗池弧面与杆子交错,少年们的板尾撞击金属栏杆的脆响不绝于耳。

创始人杨智雄与滑板的故事始于千禧年初的叛逆青春。

2004年夏天,16岁的杨智雄窝在沙发上看着VCD。顶着风扇叶片投下的摇曳光影,第一次触碰到了滑板的灵魂。《Jackass》电影里,一群特技演员用滑板在空中如同魔法般绚烂的技巧和影片中乌托邦式的搞怪生活态度,杨智雄突然感到喉咙里有东西在燃烧。他看见少年们的汗珠在阳光下炸成星芒,看见滑板在混凝土上划出的轨迹像刀锋刻下的符文,看见老式电影机投射出的光束里飘浮着无数悬浮的尘埃,和自己心跳的频率突然同步。

一颗梦想成为职业滑手的种子深深地埋进了杨智雄的心。

第二天他就跑遍昆明,买到一块玩具板。“那个时候,专业滑板作为舶来品仅在大城市有售,单价超800元,相当于普通职工两个月工资。我买不起。”没有教练,没有互联网课程,杨智雄就在广场上自己琢磨。

一次摔跤,两次摔跤,三次摔跤……可能上百次后,他才能熟练地控制滑板的方向。为了加快自己的进度,他休息日早七晚十,甚至一度有了弃学玩板的念头。深夜,他的电脑显示器始终循环播放滑板电影的片段,膝盖上的淤青在蓝光里发烫——直到某天兜里的试卷被父亲的暴喝震落,他交出褪色的玩具板。

没有停止,杨智雄开始一边攒钱一边在脑子里不断重复滑板的动作要领,直到2007年海外留学的表哥为他带回了一块专业滑板,“全昆明,只有这一块!每天零点后的街道,轴承啃碎寂静,家门口的公交站台就是我心目中最棒的游乐场……”回忆起这段过往,他眼眶红润了。


在那个年代,因为听说想要做职业滑手,你只能去特定的城市才有机会拿到赞助。在那个年代你和父母说我想要做职业滑手听起来就像“我要去混社会一样不可思议”。想要有一个能继续滑下去的理由,那么我要么去打工要么继续念书。高三的他努力7个月后考上了北京的大学,也开始了他的追梦之旅。

在北京,他结识了众多板友,滑板技术也迅速提升。然而,2011年初的一次意外却让他的职业滑手梦戛然而止。在一次尝试尖翻动作时,他不幸摔倒,左脚踝发出“咔嚓”脆响,被诊断为距骨骨折、韧带撕裂,医生遗憾地宣布他的职业生涯结束。

面对打击,杨智雄陷入痛苦,他不敢告诉家人,独自在病床上意志消沉,以泪洗面,拒绝与外界联系。直到母亲的一通电话将他从痛苦中唤醒,鼓励他从事与滑板相关的工作,继续追梦。

干什么呢?在他与滑友的交流过程中,他意识到,国内对滑板的认知非常落后,于是决定去创业,开一家滑板店。

摔出商业思考

创业的道路不平坦。

初期杨智雄在盘店面、装修费上遭遇了骗局,资金链几乎断裂。同时,合伙人也先后退出,让他陷入了困境。但凭借着对滑板的满腔热情,他独自支撑起这家不足20平方米的小店。“家里人看我如此热爱,也在资金上支持我,给我动力。”

困难重重,杨智雄没有放弃,在他眼里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滑板。

就这样,他撑了1年。可他发现自己的“一厢情愿”好像没有起到作用,滑友们随着年龄、精力、压力,逐渐都放弃追梦面对现实生活,新加入的滑友也是图个热闹,没有下文。对比海外的滑板市场如火如荼,杨智雄开始思考,如何能让滑友们稳定,简单点说,就是靠一块板也能吃饱饭。

为此,他带着对未来的探索去往了美国,学习滑板文化和销售:克服了语言障碍,白天学习滑板销售知识,晚上学习英语和查专业术语;当资金不足时,他去打零工,跑滑板演出去维持生计。在这一年里,杨智雄深刻认识到,哪怕是一家小饭馆的经营之道也值得学习。回国后,他继续前往北京、深圳,深入了解国内滑板市场。结合国外学习经验,他逐渐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型,并将滑板店的名字取名:FAITH俱乐部。

2016年,FAITH正式进入了滑板快车道,从20平的小店扩展到涵盖四大板块的几千平的场馆,业务涉及场馆运营、销售业务、活动赛事、运动员孵化,一整套体系构建成了滑板俱乐部闭环生态链。那一年滑板也登上了奥运的舞台。

“奥运是把双刃剑。”杨智雄坦言。当资本涌入时,非常多的事情是缺乏理性和思考的,各种根本不负责任的产品和商业模式每天都在对这个本来就小众的产业造成着冲击,他选择深耕细分领域,不断打磨FAITH。

一是场馆分级形成PLAZA-PARK-CLUB生态矩阵。PLAZA级对标奥运规格,可承办大型赛事;PARK级主打模块化设计,碗池与街式区域可自由组合;CLUB级深入社区,降低入门门槛。

二是培训体系打造游戏化进阶与运动员孵化。教学分为Faith和Power两个大体系,7个小等级。为了让学员们快速地成长起来,FAITH为每个学员的接受程度和训练方式制定专属培训计划,为的是爱好滑板的人更爱,想靠滑板吃饭的人能更快上手。

三是场地设计形成商业案例。截至2024年,FAITH已经参与了全国多个滑板场地的设计。场馆建设的投资成本单店需40万-200万,租金成本低于成本10%可保证2年回本,稳定利润率25%。

四是赛事活动输出品牌价值。滑板商业赛事从一开始的几个人参加,到现在几千人的大规模,目前FAITH每年有2场大型活动,8场官方赛事,参与人数1000—2000人,直播人数破2000w,年视频播放量全平台约5亿次。


如此一来,FAITH不仅保留了滑板的独特魅力,也让滑板有了更巨大的商机。十余年的磨炼,FAITH已成为西南地区滑板俱乐部的领头羊。

但当记者问道,对现况满意吗?杨智雄深吸一口气摇了摇头。“要想滑板成为生活方式,我觉得最难的就是打破大众的刻板印象”。

为了改变,杨智雄双管齐下:线上小红书、抖音日均发布2~3条视频,线下通过“9.9元体验课”门店引流。效果很明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视频评论区热烈交流:“Ollie(豚跳)练了三个月还是卡不稳,求大神指点!”“新手板该选什么品牌?”更有技术流博主因他们的带动拆解职业选手动作,将尖翻、跟翻等招式分解为0.5倍速教学视频。

截至2023年底,国内滑板运动参与者突破600万,爱好者规模达1200万,其中15-30岁人群占比72%,一线及新一线城市贡献了65%的消费额。社交平台上,小红书“滑板入门”话题累计讨论量超600万,抖音相关视频播放量突破300亿次。

周末午后,昆明广场、公园随处可见滑手们的身影,滑板轮与地面的摩擦声此起彼伏。休息时,他们将板面翻转充作座椅,话题总绕不开装备:“你这板面是什么?FAITH买的吗?”“我昨天完成了一个Kickflip bs lipslide,明天我要去Faith板场拍一个视频”


目前,FAITH每年利润率增长近150%,其大胆尝试跨界联名,与精酿啤酒联名推出“板仔小麦”,与运动饮料魔爪、战马进行品牌合作,与ADIDAS、匡威、安踏大型运动品牌做落地活动……

摔出行业新标

FAITH成绩斐然,但,杨智雄并未沉浸在眼前的繁荣里。他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滑板市场仍然就像一张白纸,任何一个从业者都可以在上面画画。对此杨智雄提出,“去性别化、去龄化、标准服务化”三大策略。

首先“去性别化”,打破滑板是男性主导的固有思想。

FAITH通过持续开展母亲节免费滑板课程、销售符合女性审美的专属板面产品,并借助社交媒体搭建交流平台,成功推动女性用户占比从2020年的15%跃升至2025年的28%。在FAITH的碗池训练场,越来越多的女性身影与男性滑手并肩驰骋,护具摩擦地面的声响里,性别界限逐渐消融。


其次“去龄化”是对标国际趋势,探索本土化的路径。

杨智雄说了两组数据,聊到滑板大家都会觉得危险,但是我们实际的数据是滑板场地的出险概率还不到篮球场的十分之一;二是相较于日本5%的老年滑板渗透率,中国不足1%的占比背后,藏着尚未释放的消费力。这也让FAITH有底气开拓老龄化市场。当前,FAITH的中高龄用户群体持续扩容,40岁以上客户已突破百人门槛。

在FAITH碗池,记者注意到63岁的老杨正站在池沿调整护膝绑带,那副黑色护具已磨出毛边,左手的护腕还留着一些摩擦痕迹。他屈膝发力,沿着弧形池壁俯冲而下,在池底处借力弹射,PU轮与地板剧烈摩擦,发出阵阵嘶鸣。“在FAITH,六十岁不是暮年,而是开启新征程的起点。”

最后是标准化服务,滑板的商业化离不开服务化。针对不同的客群,提供差异化服务是FAITH正在努力的方向。

例如,面对青少年,要服务的不仅仅是孩子,也是孩子身后的母亲。他在场馆周围打造舒适座位,每个位置上配有柔软坐垫,同时也会提供孩子报名,家长免费的课程,让亲子运动的天平也向滑板倾斜一些。

面对行业前景,杨智雄信心十足,他表示滑板曾被视为“街头亚文化”的运动,正加速主流化进程。

2022年教育部修订《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首次将滑板纳入中小学选修课程;奥运赛事的持续曝光,更让家长群体态度悄然转变。北京朝阳区某滑板培训机构负责人透露:“三年前家长咨询第一句话是‘安全吗’,现在问的是‘能不能培养孩子专注力’。”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元宇宙或许有朝一日可以在滑板上运用,摔,是身体接触大地的方式,而站起来,才是梦想的起点,在未来,滑板市场仍然大有可为。


来源:商界杂志(ID:shangjiezz)

版权说明:版权归原作者及其原创平台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