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

2025 年 4 月 22 日下午,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山谷里,原本宁静的帕哈尔加姆镇被枪声打破。这里被称为 “世外桃源”,当时一群游客正在欣赏春日花海,突然遭到持枪者近距离扫射。目击者说,枪手混在人群中突然开火,游客根本来不及反应。这场针对平民的暴力事件,导致 25 人当场死亡,还有数人重伤昏迷。



当警方直升机降落在溪流旁的草坪时,满地散落的相机、登山包和血迹,构成了一幅令人窒息的画面。这个曾被《孤独星球》推荐为 “人生必去” 的旅游胜地,成了南亚地缘政治血腥的写照。



印度政府的回应

袭击发生三小时后,印度总理莫迪在社交平台连发三条推文,称这是 “人性的耻辱”,并承诺将凶手绳之以法。中央政府连夜派专机把部分重伤游客送到新德里的医院,还宣布给每名遇难者家属 300 万卢比(约合人民币 25 万元)的抚恤金。



在德里的紧急安全会议上,印度内政部长宣布向克什米尔增派两个营的准军事部队。同时,当局关闭了通往喜马拉雅锡亚琴冰川的徒步线路,当时那里正在举办年度国际登山节,来自 38 个国家的专业登山团队被困。

克什米尔的安全裂痕

这场屠杀让克什米尔长久以来的问题再次凸显。自 1947 年印巴分治后,这个被称作 “亚洲火药桶” 的地区已经爆发了四次大规模战争。当地导游阿尤布说:“山谷里的茶馆有两套菜单,一套给游客看美景,另一套藏着真主军和印度士兵的故事。”

统计显示,近五年克什米尔针对游客的袭击增加了三倍,像 2019 年的公路汽车炸弹、2022 年的游船劫持、2023 年的滑雪场纵火等。这次帕哈尔加姆事件只是其中最新的一起。每到春季融雪期,激进组织就会打破旅游业短暂的繁荣。

国际棋盘上的血色棋子

在伊斯兰堡的议会大厅,巴基斯坦参议院议长把这次事件归咎于 “印度占领军的暴政”。原本讨论农业改革的会议,突然变成了关于向联合国派遣特使团的表决。在布鲁塞尔,欧盟外交事务委员会紧急召开闭门会议,从泄露的备忘录看,法德两国在推动把克什米尔问题重新列入安理会议程。



华盛顿也有变化,白宫新闻秘书在例行发布会上三次拒绝评论 “印度反恐行动的正当性”,和三年前美印联合反恐演习时的态度不一样了。国际危机组织的分析师说,这起事件可能会影响正在推进的 “四方安全对话” 机制,澳大利亚外长已经推迟了下周访印的行程。

数字浪潮中的民意回响

德里 28 岁的软件工程师维卡斯在推特发起 #拯救游客# 话题,发了一条配有克什米尔传统歌谣的帖子,获得 230 万次转发,歌曲和枪声混剪的短视频引起很多人共鸣。在事发地附近的斯利那加,居民在达尔湖边点蜡烛,却被军方以 “防范二次袭击” 为由驱散。



在国际旅游论坛上,一位亲历者讲述 “子弹打穿了我的登山水壶,那个印着克什米尔蓝天的水壶”,这个细节被多家外媒引用,西方媒体关注游客的 “理想主义破灭”,阿拉伯媒体则关注袭击者 “未被听到的诉求”。

十字路口的抉择

事件后的首次新闻发布会上,克什米尔旅游局长公布的数据让人担忧,已有 17 个国家的旅行社暂停赴克行程,四星级以上酒店退订率达 72%。经济也受到影响,当地藏红花种植户沙菲克拿着刚摘下的花蕊叹气:“往年这时候中国商人该来收花了。”

在日内瓦的全球旅游安全峰会上,专家建议学哥伦比亚的 “保护区模式”,划出特定旅游走廊,由联合国观察员监督安保,但这个方案被印度外交官驳斥。新德里战略研究中心的智库报告说:“发展旅游业前,得先解决安全问题。”

和平烛光能否穿透迷雾?

遇难者中有日本民俗学家山口绘里,她花十年编撰的《克什米尔手工艺图谱》还没出版,遗物中插着郁金香的步枪形镇纸,成了她这个和平主义者最后的黑色隐喻。

当印度河支流利德河上还漂浮着游客证件时,山谷里有两种声音,游客服务中心电子屏滚动着 “安全升级” 的承诺,清真寺宣礼塔传出经文中 “审判日” 的章节。在这片传说中神明曾为雪山激战的土地上,人类还没学会和自己内心的问题和解。



照片由Pexels提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