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损伤的康复是个系统过程。
尽早康复、重返赛场,
心理建设,不可或缺。
✅受伤后,心情的五个阶段
运动员受伤后出现的心理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见的,通常包含5个连续阶段。
第一阶段是否认。发生损伤后,拒绝承认甚至靠意志力去掩饰,是一个常见现象。
第二阶段是愤怒。质问“怎会是我”,经常表现为愤怒恐慌。这也是常见的反应。
第三阶段是痛苦。伤痛症状影响日常生活。治疗与康复耗时费钱,训练与参赛被迫中断,甚至影响粉丝流量与商业价值。如果治疗与康复效果不理想,就容易陷入沮丧萎靡。
第四阶段是沮丧。当意识到无法立即解决伤痛时,可能就会产生消沉悲观情绪。
第五阶段是精神重整。承认并接受受伤事实。当治疗与康复效果十分理想,逐步达到重返赛场能力时,心理恢复过程就自然而然开始了。但是,可能还会产生一些新的心理冲突,比如担心是否能恢复到受伤前的状态等。
✅运动损伤的心理诊断标准
对损伤的运动员进行必要心理诊断,其意义在于运用心理学方法来评估心理状态及行为,调整情绪,辅助改善治疗与康复效果。最常用的心理诊断包括人格调查、临床神经心理学检查及各种症状评定量表等,从某种意义上较生理诊断更为灵敏有助于鉴别评估不同人之间的心理行为差异或者不同情境下的心理状态。
损伤程度与康复有密切联系,有时用缺席训练或比赛的天数将损伤程度划分为轻度(缺席1~7天训练或比赛)、中度(缺席8~21天训练或比赛)、重度(缺席比赛或训练超过21天);也有用医学评价或诊断来评估损伤程度的。
✅ 运动损伤的心理干预
运动损伤后,能否恢复和重返赛场,由治疗因素、康复因素、个体损伤因素、应激因素、性格因素等共同决定。
因此,康复应采用整体方法,将心理辅导作为医学、生理学、训练学疗法的补充,对水平恢复很有帮助。具体步骤包括:
① 与受伤高水平运动员建立密切联系;
② 传授损伤和治疗康复过程的知识;
③ 教会应对伤病的心理技能;
④ 做好应对伤病复发的心理准备;
⑤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向其他受伤者学习,等等。
✅ 结语
总之,在教练、医务工作者与亲友的温暖帮助之外,运动员应努力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尤其是自律与学习能力。这是从损伤中尽快康复,甚至重返赛场、再创佳绩;或者说“把自己重养新养一遍”的必要条件。
文/何颖 成都体育学院 教授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