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ETF市场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写资本市场的投资版图,但其间的草蛇灰线并不为外界所知。
一份近期的ETF报告,揭开了其中的关键。
根据景顺长城基金和国泰海通、同花顺等机构联合推出的《聚力共赢·ETF客户投资行为洞察报告》(后简称“ETF洞察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内地ETF市场总规模史上首度超过3.7万亿元。ETF产品总数量史上首度超过1000只。这两个关键数据背后,是ETF已跃升为“大众投资品”。
但更令人惊叹的是,当下的ETF已经构建了一个高达2100万投资者构成的生态圈。这个数字较五年前膨胀了十倍(下图)。券商渠道的活跃客户渗透率最高触及21.2%——后者意味着高峰期,每五个炒股者里就有一个布局了ETF。
市场的裂变还在细微处显现征兆。ETF洞察报告显示,伴随着2024年9月市场反转,ETF开户数占比单月陡增58%,每四个新入场投资者就有一个通过ETF进行投资。在2024年,ETF总规模增长了八成以上,均显示ETF正在大众投资权益市场的重要工具。
从投资者结构看,80后、90后、00后亦在成为投资主力,上述三个年龄段合计占了ETF投资者47.06%。以增速看,越年轻的投资者群体客户同比增速越快,00后年内环比增速超过200%。
毫无疑问,随着ETF走入“寻常百姓家”,一场代际投资品种的“升级换代”正在上演。
来源:WIND,基金定期报告,截至2024年中
01 规模环比增80%,ETF晋升“大众投资品”
根据《ETF洞察报告》,全市场ETF规模在2024年已同比大增81.57%至3.72万亿元,产品数量突破千只大关达1046只。最新的ETF产品谱系,已覆盖股票、债券、商品、跨境等不同资产。
而这场近四万亿规模的投资热潮之后,是2100万投资者共同构建的生态图谱——这个数字较2019年中期增长10.8倍。券商渠道里,ETF客户占A股投资者的渗透率在行情催化下最高触及21.2%,标志着指数化投资工具已从专业领域走向了大众市场。
回望发展历程,中国ETF市场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蜕变:2004-2008年的起步探索期,仅5只产品艰难破冰;
2009-2018年的创新扩容期,产品类型从单一宽基拓展至行业、主题、跨境多元品种,上市ETF数量达到198只,总规模约5082亿元(截至2018年12月31日);
2019年至今,ETF市场呈现“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中小机构通过特色化产品突围。
特别是2020年和2024年两个关键节点,ETF规模先后分别突破万亿和3.7万亿规模门槛,展现出中国资本市场的独特活力。
附图:近二十年国内ETF市场发展回顾(数据来源:WIND、ETF洞察报告,下同)
数据来源:ETF投资者行为洞察报告
从资金流向看,2024年A股宽基与跨境ETF构成增长双引擎。
具体来说,沪深300ETF、创业50ETF等规模指数产品贡献股票型ETF增量的94%,纳指科技ETF等跨境品种则以1448亿元规模增长显示了大众对全球化配置的需求。
更具深意的是,ETF客户占比在2024年9月市场向上行情后陡增58%,表明被动投资工具正在成为普通投资者把握市场机会的重要工具。
02 越年轻越上心,一线城市ETF投资者占比高
从年龄结构上,ETF的投资人群呈现比股票、传统基金更“分散化”、“年轻化”的特征。
ETF洞察报告显示,在各年龄层中80后(31到40岁群体)以30%的占比稳居ETF投资主力军,90后以22%的份额和100%的增速构筑成为中坚力量,00后尽管基数仅3.15%,但以212%的增速冲进ETF市场,而这,也正在改写ETF市场投资者结构。
数据来源:ETF投资者行为洞察报告
与股票投资者相比,26-35岁群体在ETF市场的占比高出6.4个百分点,显示着年轻一代更青睐“一篮子股票”的分散投资哲学。
数据来源:ETF投资者行为洞察报告
除了年龄结构的重要变化外,ETF基民在地域分布上亦值得关注。
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ETF客户占比达18.2%,较股票投资者高出2.1个百分点;新一线城市23.3%的占比同样领先市场平均水平。以上海为例,其ETF投资者占比(9.45%)是人口占比的数倍,金融创新的辐射效应在人均GDP超2万美元的城市群尤为显著。
数据来源:ETF投资者行为洞察报告
年轻化趋势的背后,除了前面提到的投资理念外,还有媒介传播的范式转换。超过一半的用户会参考其他投资博主的投资心得,其中更有46.7%的投资者通过抖音、B站等视频平台获取大V的信息,当“Z世代”用刷短视频的方式学习网格交易,用小红书笔记对比ETF费率,新学习模式的崛起已毋庸置疑。
这种变化在交易行为上同样显现——00后投资者单日查看ETF行情的次数更为显著,可谓用“打游戏”的专注度来践行投资。
数据来源:ETF投资者行为洞察报告
03 多维度筛选“钟爱品”关注“风险分散”
面对上千只ETF产品,投资者逐渐展现出前投资专业素养。
ETF洞察报道还调查了客户选择ETF的理由,令人惊讶的是,高达36.4%的客户将“规避个股暴雷”列为首选理由,29.4%的投资者因“看好行业但不懂选股”选择ETF,形成“分散风险+主题投资”的双轮驱动。
数据来源:ETF投资者行为洞察报告
在具体筛选时,58.3%的投资者首要考察标的属性,40.8%剖析前十大成分股,26.3%警惕规模过小的清盘风险,构建起“成分股-流动性-费率”的三重过滤体系。
深度访谈揭示了投资者更精细的决策逻辑:用“机器人50ETF”捕捉智能制造机遇;用养殖ETF捕捉“猪周期”启动;各类技术派、量化派都尝试在ETF里找投资机会。
在ETF产品方面,有超16.5%的投资者关注跟踪误差等指标,这亦对管理人的系统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事实上,当20.6%的投资者将基金公司品牌纳入决策因素时,也意味着投资者的关注和需求将倒逼金融机构的服务和运营上的升级。
数据来源:ETF投资者行为洞察报告
04 ETF投资者盈利效果不错,短期交易群体暴露择时困境
ETF洞察报告显示,把盈亏平衡范围设置在正负2%之间,近一年,投资ETF盈利客户占比约55%。
数据来源:ETF投资者行为洞察报告
此外数据也显示,盈利超30%的客户仅占11.7%,投资者长期盈利和累计盈利表现,仍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而在关于投资者持仓数据的调查则显示了ETF投资群体的另一面。44%的投资者持仓不足1月,短期交易群体中49%的胜率暴露择时困境。
未投资ETF人群的调查显示,更深层的障碍来自于认知鸿沟——51.6%的潜在投资者因不了解驻足观望,17.3%的人群仍固守“ETF收益低”的刻板印象。
数据来源:ETF投资者行为洞察报告
05 差异化成ETF新势力指数化投资新图景渐次展开
但破局之道已在萌芽。
ETF洞察报告显示,在触达渠道上,除金融科技、财经网站等专业资讯平台外,视频平台(抖音、快手、视频号)和社交媒体(微博、小红书等)已成为重要媒体,占比分别为46.7%、35.5%,这为投资者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而在投资策略上,第三方平台推出的“行业轮动模型”或智能定投工具,则让不少用户持仓周期有所延长。
同时,值得关注的还有对ETF差异化布局的基金管理机构,他们凭借更具特色的产品体系,让投资者了解不同类型的投资品种,并为其提供“差异化”的投资选择。
其中景顺长城基金便是其中代表之一。从产品序列看,该公司旗下既有经典中证A500ETF景顺、中证500ETF景顺、科创综指ETF景顺、科创50ETF景顺和创业50ETF,分别涵盖大中小盘和科创板市场。
也有宽基/策略指数的增强和改良品种,诸如500ETF增强、红利低波100ETF等产品,以争取在原有指数的基础上获得超额收益优势。此外,在其他细分行业和主题产品方面,有TMT ETF、石油天然气ETF、电池30ETF、机器人50ETF等。
颇具特色的还有跨境品种,覆盖美股、港股等市场,具体产品包括纳指科技ETF、标普消费ETF、港股科技50ETF、港股创新药50ETF、恒生消费ETF、港股央企红利50ETF等。
背靠ETF基因强大的外方股东景顺集团,景顺长城在ETF的布局上通过借鉴其股东经验,在这场始于工具创新、兴于代际更替的ETF投资变革中,通过差异化布局更好地卡位ETF市场新生态。
而回到ETF投资者角度,从整个行业来看,当70后、80后、90后、00后等不同代际的投资者,共同深入参与到了这场ETF投资浪潮中,同时年轻群体的热情陡升,一幅指数化投资新图景正在渐次展开。
数据说明:本报告数据来源于Wind及国泰海通君弘、同花顺平台客户调研(有效样本3002),覆盖2024年2月- 2025年2月区间,聚焦非货币、非债券型ETF投资者行为分析。风险提示:指数基金存在跟踪误差,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