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继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后,特朗普政府再度出招,推出一项新的计划,对所有停靠美国港口的中国船只征收额外费用,按照每吨货物140美元的标准强制征税。





据俄罗斯媒体《今日俄罗斯》(RT)报道,这一措施被美方包装为“重振本土造船业”的战略举措,意图通过人为提高中国船舶运营成本,削弱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如果特朗普真敢这么干,那无异于复刻当年大清的“闭关锁国”,摆出一副“你们都别靠近,敢来就打”的强硬姿态,把港口当成围城,把贸易当成战争。

那么,特朗普为啥要这么干?



特朗普的“造船梦”

美国近期对中国船舶挥舞起制裁大棒,征收每吨高达140美元的额外费用。

表面上看,这是一次“精准打击”中国航运的举动,实则折射出特朗普政府在竞选期间再度喊出的“让美国再次伟大”的造船业复兴计划,背后藏着重塑全球贸易格局的野心。



这一政策的核心算盘,是试图利用美国庞大的进口市场作为筹码,通过提高中国船舶成本,迫使全球船运订单向美国本土造船厂倾斜。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

美国造船业早已被边缘化,面对高昂的人工和生产成本,早已无法与中国、韩国等造船强国正面竞争。

这种“强行转单”的设想,无异于缘木求鱼。



特朗普政府同时也将目光瞄准了全球能源运输领域,尤其是中国近年来在液化天然气(LNG)运输领域的迅猛发展。

他意图通过打压中国航运能力,遏制中国在全球能源链条中的影响力,进而稳固美国的能源霸权。

但这场“造船业复兴梦”,终究像海市蜃楼,看似雄伟壮观,却注定难以落地。



随着中国商船队的迅猛发展和在全球贸易网络中日益重要的地位,其影响力早已让特朗普政府如芒在背。

在他看来,中国不但在造船规模和技术水平上后来居上,还在全球航运特别是能源运输领域步步紧逼,这直接威胁到了美国的战略安全和经济利益。

尤其是在LNG运输领域,美国自身运力捉襟见肘,却不得不依赖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船队来完成能源出口,这种“命脉交由他人”的局面让特朗普深感不安。



但经济运行并不是政治口号可以随意操纵的,特朗普希望通过打压中国航运和造船业来“扶一把”美国本土的落后产业,实则是对产业基础和国际竞争格局的严重误判。

他既高估了美国造船业在脱离全球化供应链后的恢复力,也低估了中国造船业在高端制造、成本控制和规模效应上的强大韧性。

当前支持率持续走低,中期选举的压力日益迫近,特朗普在内外交困的境地下不得不再次掏出老牌武器——贸易保护主义。



中美造船实力对比:触目惊心的差距

中美造船业的差距,不仅体现在产能和订单数量上,更体现在整体工业体系的成熟度与协同效率上。

这不是几项数据上的差距,而是一整套从设计、制造到交付的综合能力差异,是全球分工格局下几十年积累的结果。

美国造船业因为高昂的人工成本、繁琐的监管流程、产业链“空心化”等问题,常常面临效率低下、交付周期长、成本无法控制等尴尬局面。



一艘成品油轮,美国的报价高达1.25亿美元,而中国仅需3650万美元;风电安装船在美国造一艘要6.25亿美元,中国只要3.3亿;至于技术要求极高的LNG双燃料集装箱船,美国报价3.3亿美元,中国却只需5500万美元。

这种几倍甚至十倍的价格差距,不是靠简单的政策倾斜就能弥补的。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造船工业中形成了高度协同的产业生态,从原材料供应到关键配套设备、从高效的流水线制造到智能化设计系统,每一个环节都在支撑“高质低价”的优势。

这,才是美国真正难以追赶的地方!



中国的造船业背后,是一个庞大且高度集中的产业链,形成了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船舶制造基地。

长江入海口地区以及其周边的200公里范围,聚集了上千家造船和配套企业,创造了独特的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

这些企业通过协同作业,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提高生产效率,形成了类似精密仪器般高效运转的产业生态。



在技术设备方面,中国的造船业已经实现了大部分核心部件的国产化,不再依赖进口,这为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竞争力提供了强大支撑。

而相比之下,美国的造船业设备国产化率仅刚刚突破40%,许多关键部件和技术设备仍需要依赖外部供应商,导致其造船成本居高不下。



技术创新方面,中国的造船业发展飞速,已经能够建造世界级的航母、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和豪华邮轮,逐步形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优势。

这不仅反映了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也显示出中国在高端船舶制造领域的雄心和能力。

中国的这些成就,使其在全球船舶市场的竞争力愈发突出,成为全球航运业的重要力量。



在核心技术领域,中国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成功突破了多项技术瓶颈,尤其是在发动机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不仅开发出了一系列高效、低排放的发动机,为全球绿色航运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也推动了整个行业的环保进程。



另外,中国在绿色造船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2024年,中国所接获的绿色船舶订单占全球总量的近80%,涵盖了从油轮到集装箱船等各类主流船型,走在全球航运业绿色转型的前沿。

这一切的背后,是精细化管理和持续优化生产流程的成果。



相较之下,美国的造船业效率则显得较为低下,即便在军舰和特种船舶等领域仍具优势,建造周期也通常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40%至60%,两国之间在效率上的差距显而易见。



美国“造船梦”的破灭

数据是最有力的佐证,展示了中美两国造船业的天壤之别。

中国目前拥有75家大型造船厂和56座10万吨以上的船坞,其中30万吨级以上的船坞多达30余座,年造船能力高达2325万吨,远超美国的200多倍。

2024年,中国交付了1286艘新船,总吨位超过3900万吨,占全球总交付量的54.6%。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仅交付了28艘新船,总吨位只有不到30万吨,占比仅为0.04%。

这些船舶大多是拖船、作业船等小型船只,远洋货轮几乎为零,显示出美国造船业在全球航运市场中的微不足道的份额。

这些冷冰冰的数据,毫无疑问地证明了中美造船业之间不可逾越的差距,也无情地打破了特朗普关于“造船业复兴”的美梦。



造船业并非孤立存在,它与整个制造业生态系统紧密相连,互为支撑,环环相扣。

一艘现代化船舶建造的整个过程,像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生命体,每一个零部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协调一致的运作,才能保证船舶的顺利建成。



据统计,仅一艘大型集装箱船的制造就需要上千家企业参与合作,同时,还需要数十万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共同完成。

这背后支撑的,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工业基础、完善的产业链和充足的人才储备。

正是这些庞大的产业支撑体系,恰恰暴露了美国制造业的严重短板。



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是长期产业政策失误、全球化竞争以及技术外流的结果。

曾几何时,美国作为“世界工厂”享誉全球,拥有无与伦比的制造优势,但如今,许多关键领域的产业链断裂,技术人才大量流失,曾经的辉煌已经褪色。

美国面临的这种困境,不仅影响了造船业的发展,也对其他传统制造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使得美国在全球竞争中逐渐失去了优势。



要重建一个完整的造船业生态系统,绝非短期内能够完成的任务。

特朗普政府的四年任期,对于这样一项庞大且复杂的工程来说,时间远远不够。

美国造船业是否能真正复兴,依然充满不确定性,甚至可能在未来继续面临更加艰难的挑战。



而特朗普政府的这些贸然举动可能对全球航运业以及美国消费者造成深远的影响。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商船制造国,每年交付的新船超过全球总量的一半。

如果特朗普的制裁措施得以生效,全球航运业将面临近千万修正总吨的运力损失。



这样一来,全球航运成本将不可避免地飙升,导致物价上涨,进而扰乱全球贸易的正常秩序。

特朗普虽然大力宣传“美货美运”,试图通过提升美国货运比例来振兴美国造船业,但这只不过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缺乏实际支撑。

目前,美国在全球航运市场的运力占比仅为1.4%,远不足以支撑其雄心勃勃的计划。



即便美国倾全国之力,也难以在短期内填补如此巨大的运力缺口。

强行制裁中国造船业,最终只会加剧全球航运的紧张局面,扰乱全球供应链,甚至反过来损害美国自身的利益,最终陷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局面。



参考信源

第一财经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