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少子化问题日益凸显,生育率持续走低,年轻人生育意愿普遍低迷。尽管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劳动供养率不断提升,但生育率却未能同步回升,呈现出与部分发达国家截然不同的趋势。

参考国际数据,英国的劳动供养率为6.8,美国为4.8,供养率较高的国家往往伴随着较强的国家福利体系和相对较高的生育率。然而在我国,经济发展和供养率提升的同时,年轻人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育焦虑。其根本原因,在于沉重的经济压力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结构。



如今,昂贵的生活成本让很多年轻人直言:“养活自己都困难,哪还有能力结婚生子?”以一线城市为例,普通白领月薪过万,看似可观,但扣除房租、交通、日常开支后所剩无几。而养育一个孩子,从学前教育到医疗保障,动辄花费数十万元,几乎成为“奢侈消费”。

相比之下,欧美国家普遍拥有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例如免费医疗、教育补贴、带薪育儿假等,显著降低了育儿成本。而在我国,育儿负担更多由家庭独自承担,社会支持体系尚未形成有效支撑。



与此同时,激烈的职场竞争和“996”工作文化也不断压缩着年轻人的私人空间。他们不仅缺乏育儿资源,更缺乏育儿的时间与精力。加之社会观念的演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个人自由和事业追求置于婚育之上,使得“结婚生子”不再是人生的“标配”。



要真正扭转少子化趋势,中国必须借鉴高供养率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更具支持性的育儿体系。例如,降低教育成本、提供生育和育儿补贴、优化职场生育友好政策等。唯有如此,当年轻人不再为“养不起”而犹豫,他们的生育意愿才有可能重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