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订婚案之所以受关注,我们在前面有说过,其背后最核心的逻辑,实是两种文明的冲突。

农耕文明与信息文明的冲突,不仅体现于婚姻、家庭关系,还蔓延到由此衍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事务,比如生育。

宏观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出生率排在世界倒数前五的水平,属于世界上生育水平最低的区域之一。

如果这个因素叠加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仅处于中等水平,便形成了世界上比较少见的现象:社会经济还没发展到足够的水平,人们就已经不生了。这种现象被学者总结为:未富不生。

大多情况下,少子化与老龄化是同时存在的,所以我国人口的现状,可总结为:未富不生、未富先老。

针对我国的这种现象,大多数人持担忧的心态:少子化会影响消费的内循环,同时加重普通大众的养老负担,以及老年人面临老无所养的窘况。

一部分人持乐观的态度,他们相信:14亿中国人减少到10亿、7亿甚至4亿,我们可以过上像美国一样富贵的生活。事实上,美国是唯一人口正增长的发达国家。

如果我国只有4亿人,人口结构将与同样拥有4亿人的美国,存在巨大的差异,而且我国是处在劣势的那一方。

当然,仍有极少数人,没认识到人口结构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忽略这部分网友的想法。

还有一部分网友,抱淡定的心态,反正此生无结婚、生育的想法,早些年拼搏存下一些现金,幻想着依靠这部分财富实现人生躺平的自由。

过去一些年中长期贷款利率(LPR)的变化,以及日本的LPR数据和西方部分国家的经验均表明,存款大概率没法实现财富增值。

即通货膨胀因素会蚕食掉你的财富,也许若干年后,你存在银行的巨款,只换得一平方的房产、一辆自行车等。

如果你将时光倒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人均年收入三百元的时代,三百元存款可以换回丰厚的回报,但在当今,三百元已经远低于贫困线的标准。

这种现象的背后,除了经济因素外,人口因素也是极重要的参考,毕竟社会养老的本质,是当下的年轻人养当下的老年人。

如果当下缺乏足够多的年轻人,这意味着财富会缩水(通货膨胀),你存在银行的三百元,早已不是当年的三百元。

跟经济因素相比,人口是一个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具有稳定性的因素,我们可以对未来的人口进行预测,包括人口结构。

按照最悲观的预测,到2100年,我国将只剩下4亿人,虽然到2075年,我国还剩下7.7亿人。

这7.7亿人的年龄结构,分布如下图所示。至于4亿人的年龄结构,还是不展示为妙,毕竟会引起某种心理性不适。

感兴趣的网友,可以通过直接访问联合国的《世界人口展望》,或通过我国官方统计渠道获得这份报告。只是这份报告的原始信息是高达几个G的数据文本,如何将数据转化为我们能理解的信息,需要一定的技巧。



从人口年龄结构看,1970年的中国,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2025年的中国,倒也说得过去。

但2050的中国,看起来有一丝丝让人担忧的地方。

到了2075年,22%的人口年龄在80岁以上,全社会40%的人年龄在65岁以上。显然,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未来。

你如果经常旅居海外,很可能会在当今的日本,看到我国2050年时的状况。

至于2075年时我国会是什么样的,如果这份人口预测模型没有错误的话,现在的我们是无法想象的。

或许,到了信息文明的中级阶段,人类成功解决了生育与人口问题。或许,我们仍在伦理、道德等农耕文明产物与信息文明的反复冲突之中左右摇摆。

时间,只有时间,能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