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回的回目名是“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探春与宝钗双剑合璧,成功开启了改革之路。

承上回,探春的思路并没有受赵姨娘胡搅蛮缠的影响,向宝钗、李纨、平儿讲起她对承包大观园的想法。

探春承包大观园的想法,是借鉴了赖家。赖尚荣升了官,请大家去庆贺,探春便留心了他们家的园子,得知每年承包出去,能获益二百多两。

于是,探春便有了将大观园也承包的想法。



有想法就付诸实施,但实施需要得到同组成员李纨和宝钗的同意,表明是共同决策的结果。还有就是需要得到凤姐的支持,毕竟探春现在只是代理管家。

平儿已经得到了凤姐的授权,无论探春想干什么,都极力支持。

这当然一方面是因为凤姐对自己有了反省,知道自己太过苛刻引起了下人们的不满,希望探春能帮她挡挡风头。

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凤姐欣赏探春的才干,愿意给她舞台去发挥

王熙凤是个爱才惜才的人,这也是她的优秀品质之一。

得到了多方支持,在大家的努力下,承包方案迅速得以实施。

这个承包方案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唯才是用,不考虑关系亲疏,,每个岗位上都是最适合的人。

但是,改革这种事,不是把方案执行下去就够了,还有很多持续问题要考虑清楚。

本来承包大观园,只是大观园内部的事,与外面扯不上任何关系。但因为涉及到收益,这几个人总不能私吞了吧?



这就要考虑到财务问题了。

探春的解决办法是新设一个独立账户,避免承包人辛苦一年最后在财务问题上被刁难和盘剥。

探春其实还算想得周到,但没当过家的她,想得不够全面。新立一个账户,等于新开一个部门,多一个部门,人力物力上都要增加不少。好不容易节源赚点钱,又要耗费掉一部分。

所以,宝钗及时提出补充方案:不必设帐户,不如每个承包户根据自己的承包费多少,领一笔相对应的开支。

这个补充方案的优势在哪里呢?简单来说,探春是做加法,增加人力物力,让事情变得复杂;宝钗则是做减法,改革之前更减少了人力物力,事情变得更简单。

这就是当过家和没当过家的区别,有经验和没经验的区别。

探春有一腔热血,也有执行力,就是缺少实践经验,所以她想象不到实际执行时会有多麻烦。

当然,作为一个新手,能想到要设独立账户已经相当不错了。



宝钗的补充方案还不止于此,她还提议每个承包者每年拿出一点小钱来,分给那些没有承包的人,以此来消除大家的嫉恨,同时实现产业共管。

这就是回目名中的“小惠全大体”,虽然是极小的利益,却让所有人都受益,避免了不患寡而患不均。

这个章回,是完美诠释宝钗尊崇孔子思想的典型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关注和体恤大众,所以宝钗“全大体”。

注意文本中的这句话:

“若一味要省时,哪里不搜寻出几个钱来。凡有些余利的,一概入了官中,那时里外怨声载道,岂不失了你们这样人家的大体?”

这话的意思是说,虽然探春的改革是为了赚取利润,但不能唯利是图,还是应该拿出一部分来惠及底层的劳动者。

有读者因此说宝钗这是拿贾府的钱收买人心,实在是不肯认真读书断章取义。

让我们回到回目名,“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时宝钗小惠全大体”,作者对探春和宝钗分别给了“敏”和“时”的定评。


对此,脂砚斋是这样解释的:

探春看得透,拿得定,办得出,是有才干者,故赠以“敏”字。宝钗认得真,用得当,责得专,待得厚,是善知人者,故赠以“识”字。“敏”与“识”合,何事不济?

我常说,脂批需要批判性的吸收,不能奉为圭臬。比如这里他将宝钗的“时”理解成“识”,就有失偏颇。

这里的“敏”有敏锐、敏捷之意

探春首先敏锐地从赖家花园发现了商机,然后敏捷地付诸实践,毫不拖泥带水,执行力相当强。

这里的“时”,则是审时度势,是宝钗一贯优于众人的特点

此时的贾府,不但财务上出现危机,而且矛盾频繁爆发。越到危机时刻,越需要力同心,越要预防离心离德



承包这种事,其实说白了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看起来是好事,但真正实施起来,就会因贫富分化加剧矛盾。因为嫉妒心是人的本性。

如果因改革造成了人心失和,那就是得不偿失。无论如何,此时人心稳定是重中之重

这才是宝钗提出“小惠全大体”的根本原因,通过小惠让大观园的婆子们有了一个共同目标,从而同心同德,不但不会产生矛盾,而且能一起维护改革成果。

所以,这里的“时”,指的是贾府已濒临危机时刻的时势,此时搞改革充盈库房固然重要,稳定人心更重要

这个格局就比探春大多了,探春只看到了账务危机,眼睛只盯在开源上。宝钗则看到了危机时刻的人心浮动,载舟覆舟,贾府这条大船想在度过风浪,还是要依靠这些撑船的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