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快乐教育”,不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自信地说:“我有属于自己的光。”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作者 | 许海艳 湖北省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新城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我时常站在学校乐思楼的走廊上,看学生像一群群小鸟般掠过校园的香樟林。

香樟树是我校的校树。1992年建校时,老校长在校园内共栽了72棵香樟树,恰应孔门“七十二贤”。孔夫子“吾与点也”的慨叹萦绕耳旁,余心实向往之。

三十余载岁月,这72棵香樟树如今已亭亭如盖。它们听过教室里琅琅的书声,看过操场上跃动的身影,更记得无数个关于快乐成长的故事……

1. 香樟树下“流动的花朵”

校园院墙边的香樟树下,总能看到一个头上绑着蝴蝶结的小女孩踮脚抚摸树干。她叫乐乐,父母从贵州来到武汉做小买卖,一家五口挤在不足3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

刚转来时,乐乐总是攥着衣角躲在教室角落,直到班主任陈老师带她来到香樟林:“乐乐,选一棵树当你的朋友吧,不开心时就和它说说话。”

三周后的清晨,我在树下听见她细碎的对话:“香樟树,今天我当小组长了!陈老师说我提的问题特别棒……”

树影婆娑间,那个曾经沉默的孩子眼睛里有了光。

这就是新城小学“流动的花朵”成长的缩影。他们的童年虽像候鸟般迁徙,但更需要一片扎根的土壤。

为此,我们有一些具体的措施。

比如,每天晨间的“拥抱计划”,让孩子们与健康相拥。每天早上6:40,学校的体育团队和保安团队就会站在校门口,迎接第一批到校的孩子。他们站在校门口,跟每个孩子击掌或拥抱。孩子直奔操场跟体育老师有计划地进行锻炼,之后跟老师到学校食堂“过早”。六(3)班学生浩浩写道:“妈妈凌晨4点就去卖菜了,但李老师的拥抱有妈妈的味道,晨间的学校有豆浆的香味……”

再比如,校园里的“解忧信箱”,让孩子们与快乐相随。茶艺室外墙有一个“小马哥信箱”,孩子们可以“投递烦恼”。学校还有“烦恼转化器”课程,教会孩子们用绘画、沙盘、健身运动等方式释放情绪,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去年的毕业生座谈会上,有一个孩子说:“在学习‘烦恼转化器’课程的过程中,我发现快乐是一种能力,可以通过专业学习去获得。”


2. 教室里“静悄悄的革命”

走进六(6)班的数学课,你会误入一场“建筑设计师”选拔赛。孩子们正用乐高积木搭建“未来社区”,教师抛出问题:“每栋楼间距要满足日照标准,想想该怎么计算这个间距?”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测量组举着卷尺满场跑,计算组噼里啪啦敲计算器,还有孩子掏出平板调出太阳角度模拟图……

这是新城小学“乐思课堂之合乐范式”的日常。课堂上,学生善合作、会思考、能提问、愿表达。学校的课堂样态以《为了学习的合作》这本书为理论支架,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慢慢地,学生的学习更积极、更主动、更快乐了。

我们把问号种进学生心里。学校取消了“预习作业”,改为“问题收集本”。科学课上,当学生提出“为什么香樟树不生虫”的问题,教师左威索性把课堂搬到树下。学生发现:香樟叶脉间的油细胞会分泌驱虫物质,这不就是纯天然的农药吗?这个追问促使左威撰写了论文《香樟提取液对蚊虫驱避效果的探究》,还获得了武汉市一等奖。

我们让合作成为本能。在二(3)班教师高敏的语文课《植物妈妈有办法》上,你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发言棒”在小组间传递(只有手持蒲公英模型的孩子可以发言,其他人必须注视发言者),“思维地图”铺满课桌(孩子们用不同颜色标注“种子的旅行方式”,争论苍耳和凤仙花谁更“聪明”),“夸夸卡”飞向同伴(我喜欢小宇画的喷瓜爆炸图,他连冲击波都画出来了)……这些细节源于我们研发的《合作学习应用手册》。如今的新城小学,连一年级孩子都能熟练运用“两人互查法”“三步采访法”,他们的口头禅是“我需要‘战友’”!

我们给知识插上翅膀。当DeepSeek、ChatGPT能秒解数学题时,我们反而更坚定“深度学习”的价值。在“AI与未来”信息科技主题周中,孩子们用编程设计“校园导航机器人”,却意外陷入困境——机器人总在香樟林里迷路。五(2)班学生晴天的工程师爸爸被请进课堂,与学生一起研究“树木对GPS信号的干扰”。最终,他们用偏振片原理解决了问题。这场原本“失败”的实践,恰恰让知识有了温度。

我们还变革教与学的方式。学校的备课从原有的“教案”变成“助学案”。比如语文组的《草房子共读手册》,把“分析人物形象”变成“为桑桑设计成长勋章”。我们在内容设计上,让学生从原来的“单兵作战”转变为现在的“集体创课”,在生活场景中去解决问题。比如五年级数学组为《确定位置》开发了“校园寻宝”实景课,孩子们举着坐标系地图狂奔时,连保洁阿姨都笑着说:“这些娃儿学疯了!”

3. 教师的“破茧时刻”

去年秋天,新入职教师小杨红着眼眶冲进我的办公室:“校长,我按教案讲得清清楚楚,为什么孩子就是听不懂?”我带她走到四(1)班教师魏芬的课堂外,魏老师正蹲在一群孩子中间,举着咬掉半口的苹果问:“谁能用分数表示我吃的部分?”一个小男孩跳起来:“我觉得是1/2,不过魏老师,一般不是应该先问我们想怎么切吗,横着切还是竖着切?”满教室的哄笑声中,大家也对分数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一“窗外听课”的情景,也折射了我们学校教师快乐成长的三大密钥。

一是抬起头仰望教育的星空。我们常常在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当如北斗指引方向,努力办快乐的高品质学校,让快乐的童年为孩子未来的多彩人生奠基。快乐的教师平和从容、积极愉悦、爱生乐教、业务精进;快乐的学生开朗自在、自信坚毅、乐学善思、学有所获;快乐的学校童心同乐、日新日进、呵护生命、畅享快乐。

二是蹲下去把自己变成学生。每学期的“师生角色互换日”中,教师要和学生互换角色、交换任务。这样的活动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也能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支持彼此。学校教师韩雅倩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原来小组讨论时,坐后排真的听不清;原来被催‘快点’时,脑子真的会一片空白……”

三是扎进去在传承中生长。今年退休的周老师把30本泛黄的听课笔记本送给了青年教师,扉页上写着:“1985年9月10日,我的老师告诉我:教书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如今,这些笔记正在数字化,正在成为新城教育基因库的“源代码”。


4. 校园外的“光合作用”

家长会上,一位建筑工家长的话让我泪目:“我没有文化,但娃跟我说快乐就是把每块砖头都放对地方。”这正是新城小学家校共育追求的境界:让教师、孩子、家长的关系像同心圆一样正向关联、快乐生长。

为此,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

一是把家长“请进来”。在“爸爸课堂”上,我们让孩子感受爸爸的果敢;在“引水浇园”中,我们让孩子感受妈妈在日常琐事中的巧手、巧心、巧智慧。我们创造机会让家长走进学校,不仅是为了增进亲子愉悦度,更是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比如三(1)班卖煎饼的家长用方言讲“二十四节气”,孩子们发现“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竟是极为科学的农谚。

二是带学生“走出去”。在“春秋研学”课程中,孩子们用数学统计江汉路客流,用语文描写长江轮渡的汽笛声。三年级学生小杰在作文中写道:“原来武汉不只有爸爸妈妈上班的工地,还有会唱歌的江水和星星一样多的书店。”

今年元宵节,我们在香樟林挂起72盏灯笼,对应孔子“七十二贤”。灯光亮起时,毕业生轩轩正好给我发来祝福的短信,还告诉我:“校长,我在大学创办了合作学习社,咱们的‘合作学习应用的28式’在这里开枝散叶啦!”

望着摇曳的灯笼,我忽然懂得:所谓“快乐教育”,不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自信地说:“我有属于自己的光。”

30年前种下的香樟,如今已亭亭如盖;而新城小学的快乐教育,永远在“半途”——因为教育本就是一代代人接力的“未尽之美”,在这里,没有终极答案,只有永恒追问:如何让合作的火花点燃更多可能?怎样帮助流动的花朵找到心灵故乡?当人工智能呼啸而来,我们该守护哪些不可替代的价值……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皮皮兵不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