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我的摄影老师:糖水片虽然看上去内涵不够,但赚钱变现还是快呀。
老师沉默了许久,说:人生还是要有点追求的。
说这段对话的时候,我和老师正钻在岳麓山的山腹,模仿日本摄影大师上田义彦的森林系列作品进行拍摄。用大师的话说,是“见证人类眼睛难以窥见的奇观”。
这是兴趣,也是追求。
但我也知道为什么老师在回答前有一小会的沉默。因为能够支持他毫无后顾之忧地谈论追求的,正是他平时用商业拍摄赚来的积蓄。
所以,他也是矛盾的。在商业拍摄和艺术追求中摇摆。
他说,他是在把特长转化为生存能力,然后用兴趣滋养精神世界。
通俗一点说,就是用特长养家,用兴趣养心。
01
用特长敲开生存之门,不会赚钱的兴趣,都是耍流氓。
人首先要生存。
莫扎特12岁作曲《玩具交响曲》时,父亲就意识到儿子的才华能够换来面包。他带着儿子巡演欧洲宫廷,将音乐天赋兑换成真金白银。这位父亲在日记中写道:"天才如果不转化为财富,终将被现实饿死。"
所以你以为梵高靠画画饿死是浪漫?别扯什么诗与远方,先得让你的特长养得起你。
很多鸡汤告诉人们要做自己爱做的事情,追寻自己的本心。
我觉得这都是废话。如果没有经济压力,谁不知道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大家的问题从来不在于自己喜欢什么,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怎么实现。
如果你恰好有一门特长,那么不要浪费它,把特长转化为生财之道。
口红一哥李佳琦,直播间挂链接,把美妆爱好干成了流量密码;非遗传承人李子柒,通过田园生活拍摄,实现了商业闭环。
当生存技能与个人天赋共振时,赚钱就会变成顺带的事。
02
工作就像禅修,左手数钱右手修仙
在这个什么都要花钱买的时代,房贷要还,孩子要养,哪里来的时间和精力搞兴趣?
其实,解决了生存这个根本问题后,赚钱和兴趣是可以兼得的。
达·芬奇就说过:劳动一日,可得一夜安眠;热爱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他的手稿本里,有着各种稀奇古怪的创造发明,什么“海面步行装置”,“战场截肢神器”,经常是解剖图旁边标注着光学公式,飞行器草图间穿插着诗歌灵感。虽然,最能用后世人记住的,还是他的画家身份。
现代作家汪曾祺,下放农科所时,凭借给农校学员编写《中国马铃薯图谱》维持基本生活;改革开放后创作《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以"文化暖流"定位打开市场,成为最早拿到万元稿酬的作家之一;
但是他也在北京家中阳台上种枸杞、香橼,用果实泡酒赠友,酒瓶上手写"曾祺特酿";
他在云南采蘑菇能分辨200多种菌类,自创"汪氏菌谱"手绘本;
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问女儿:"给我来一杯碧绿透亮的龙井?"
精神世界的丰盈,终将反哺现实生活,
柴米油盐与阳春白雪可共生互哺。
03
滋养精神世界,也是最高级的养生
别相信等有钱了再追求理想!
人生在世,需要一点高于柴米油盐的品相。
一代文豪苏轼,同时也是历史顶流吃货,对美食无比推崇。
尽管政坛生涯波折起伏,但失意的职场不能阻挡他对生活美学的追求。
发明的"东坡肉"至今仍在西湖边飘香,创作的2700首诗词照亮了千年文脉。就连晚年流放海南,还兴致勃勃地搞生蚝养殖,发明"火烤生蚝",直至现在被全网抄作业。
回到文中开头提到的摄影大师上田义彦,为表现三得利乌龙茶的中国文化元素,30年间往返中国数十次,拍摄茶厂工人、舞蹈演员等普通人,作品充满静谧诗意。
他说:在任何拍摄中,我享受摄影的乐趣,将自己感受到的、思考的都呈现出来。”
神经科学研究证实:当人从事心爱之事时,多巴胺分泌量是机械劳动的3倍。
等有钱了再养生,等退休了再旅游,等下班了再学习……别扯了,生存与理想从来不是单选题。
站在AI革命的前夜,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清楚:机械劳动终将被算法取代,唯有融合生存智慧与精神追求的人生不可复制。
与其等待答案,不如把自己活成答案——用特长赚取面包,以爱好浇灌灵魂。
真正的人生自由,从不让生存与理想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