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处发布了一份关于MQ-25“黄貂鱼”项目的详细简报,标志着美国海军舰载航空能力现代化进入了一个全新且重要的阶段——这份提交给美国国会的文件概述了该项目取得的进展,并对有望成为首款舰载无人空中加油及情报、监视与侦察(ISR)平台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评估。



MQ-25“黄貂鱼”是波音公司为美国海军研发的一款无人空中加油飞机,旨在延长F/A-18“超级大黄蜂”、EA-18G“咆哮者”和F-35C“闪电II”等舰载机的作战半径。据估计,MQ-25能够在距离航空母舰500海里以外的地方输送15000磅燃油,这弥补了美国海军舰载机联队长期存在的作战能力缺口。目前,F/A-18E/F“超级大黄蜂”有时不得不从战斗任务中抽调出来执行空中加油任务。通过引入一款自主加油无人机,美国海军旨在优化有人驾驶装备的战斗可用性,同时扩大舰载机联队的作战半径。在2025财年的预算申请中,美国海军拨款8.98亿美元用于采购首批三架飞机,并继续开展研究、开发、测试和评估(RDT&E)工作。该项目的全部计划采购量为76架飞机,其中67架用于作战部署,9架用于测试。



波音公司将其在舰载航空领域超过90年的丰富经验(从道格拉斯TBD“蹂躏者”到如今的F/A-18E/F)应用于MQ-25的研发。2018年,波音公司获得了一份生产工程开发模型(EDM)飞机的合同。波音公司拥有的T1测试机于2019年首次试飞,累计飞行约125个小时,并成功与三种机型(F/A-18、E-2D“鹰眼”和F-35C)进行了空中加油任务。2021年,T1测试机被整合到“乔治·H·W·布什”号航空母舰上,展示了其在甲板上的操作能力。这一早期阶段为目前正在波音位于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工厂生产的五架工程开发模型飞机(以及一个静态测试单元)奠定了基础。首架工程开发模型飞机计划于2025年12月进行首飞。为了支持扩大生产规模,随着该项目向全速生产阶段推进,波音公司计划在2025年底前将生产转移到伊利诺伊州马斯科特塔的圣路易斯中美洲机场。



在2024年7月的范堡罗国际航空展上,波音公司证实美国海军正准备在2024年下半年发布低速率初始生产(LRIP)阶段的提案请求(RFP),预计在2025年年中签订合同。与此同时,波音公司正在投资开发一种新的地面控制系统和软件架构,该架构将允许F/A-18“超级大黄蜂”或E-2D“鹰眼”在MQ-25执行任务期间对其进行远程指挥。该系统是专门为满足美国海军的集成要求而设计的,并可与下一代控制站协同工作。



作为该项目范围的重大扩展,波音公司还在2024年9月16日的空天力量协会空天与网络会议上推出了MQ-25的陆基版本。这款被称为MQ-25 LBV(陆基版本)的机型是在参考美国空军意见的基础上内部开发的,旨在满足未来在对抗环境中的加油需求。陆基版本的翼展延长至92英尺(相比之下,舰载版本的翼展为75英尺),无需折叠机构,并将机翼燃油存储量增加了40%。通过数字建模,波音公司优化了配置,目前该配置包括两个3000磅的外挂架,能够携带额外的加油设备或任务载荷。



MQ-25 LBV保留了软管-锥套式加油系统,作为美国空军更广泛的下一代空中加油系统(NGAS)战略的一部分,旨在为协同作战飞机(CCA)提供支持。该版本还可能经过改装,以执行情报、监视与侦察(ISR)、电子战和空中预警等任务。在2024年会议上展示的一张图片显示,陆基版本正在从一架KC-46加油机接受燃油。其设计与现有的配备受油探头的飞机仍然兼容。



总的来说,MQ-25的舰载版和陆基版为跨军种的分布式作战提供了支持。MQ-25旨在无缝集成到不断发展的战术架构中,体现了美国海军和空军战略需求的融合。随着其他全球军事大国也在开发类似的能力,MQ-25“黄貂鱼”有望成为同类中首个全面投入使用的系统,标志着21世纪航空航天战略中自主空中加油和多功能无人系统的重大转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