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区中小学校党组织“攀登”计划申报创建工作中,长宁区各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的新途径、创新工作载体和方法,打造出具有学校特色的党建工作品牌。一起来看他们如何将党建工作与学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学校党建质量全面创优、全面提升。

上海市延安中学作为上海市中小学校党组织“攀登”计划“示范学校”培育创建单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老老实实办学,呕心沥血育人”的延安办学传统,将“延安精神”融入学校发展血脉。新时代下,延安中学积极运用党建领航、五育融合的育人方略,书写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和赤子情怀,让“延安精神”在校园中焕发出崭新的风采。

赓续“延安精神”,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延安中学成立于1946年,前身是上海市真如中学,1949年学校迁至大西路(今延安西路601号),1954年更名为上海市延安中学;1960年被定为上海市重点中学,1979年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1998年学校迁至茅台路1111号;2004年被命名为首批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学校,至今已有79年的办学历史。


近年来,延安中学在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上积极下功夫,探索构建“党组织领导、校长负责、多方参与、全员育人”的治理格局,把党的建设贯穿于学校治理全方位、全过程,促进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尤其在深化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进程中,学校构建了制度创新、阵地建设、先锋工程“三维党建融合体”,在校园治理中,系统性修订《党委会议事规则》等7项制度,同步建立“三单四制”整改机制(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成效清单,台账管理制、动态销号制、跟踪督查制、长效巩固制);在立德树人中,通过创设党建工作“五式”(打造“双向式—教师队伍发展”机制、营造“共享式—学科育人联动”机制、做好“协同式—创新实践推进”机制、健全“关爱式—党群关怀帮扶”机制、完善“活力式—组织发展长效”机制)统筹协调机制实现党支部联动和党员学习全覆盖,以党员教师的带头引领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传续了数十载的“延安精神”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创新的党建治理,不断赋能延安中学的党建协同育人模式,让学校新时代的党建工作成为看得见的教育生产力。2024年,延安中学获评“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上海市活力团委”等荣誉称号;学校党员队伍中涌现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上海市园丁奖1人。

打造“延安范式”,全景思政助力三全育人

79年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是延安中学不变的的使命担当和赤子情怀。在党建引领“大思政”育人的背景下,延安中学以“延安精神”为指引,以“全景思政”为统领,通过激发党员育人情怀、增强党员示范引领,打造出一个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时代“延安”实践范式。

做人“真实”,做事“务实”,作风“朴实”,功底“厚实”,在延安中学,一个“实”字串起了“大思政”育人的主线。基于社会真实情境,学校的思政课程精心设计思辨问题,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精神。上海市教育博览会开幕日现场的思政公开课上,党员教师石老师以闽宁扶贫的双孢菇案例讲解攻坚脱贫,引领学生对扶贫深度思考。依托区域红色资源,学校政治教研组还开展了基于场馆教学的《读本》项目化学习研究,构建起“红色场馆—关键事件—重要人物—伟大精神”的教学逻辑线,努力把思政“小课堂”向“大思政课”延伸拓展。

与此同时,各学科教师深入挖掘学科“大思政课”育人元素,开拓出“课程思政”的联合阵地。同学们在历史课程中感悟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在“校园法庭科学课程”中发现现实问题,培养法律践行力;在家长的带领下深入体验各行各业的职业技能;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陆朝阳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毛尖教授等名家云集的“延安讲坛”中激发报国志向。随着德育队伍多样化,学校形成了政治教师、学科导师、德育团队、社会人士以及家长资源等在内的德育力量,家校社协同育人效能不断增强。


走进社会“大课堂”,延安学子还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地探访中了解祖国、读懂中国。每年,一大批延安师生的身影都会出现在井冈山、延安等红色革命圣地,开展研学实践。不同于“旅游打卡”或随意的“走马观花”,每一个学生带着准备好的教育、民生等课题,和井冈山、延安当地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亲身实践与调查研究中感悟红色精神,感知中国发展。从高一南京社会实践,到高二井冈山社会实践,再到高三延安社会实践,延安学子在一系列红色寻访和研学实践活动中重温革命精神,赓续着属于“延安人”的红色基因。

展现“延安担当”,持续辐射赋能教育共同体

作为长三角教师培养基地校,延安中学持续构建“三维辐射网”,引领广大党员走到支教和帮扶的第一线。长期以来,上海市延安中学对口帮扶云南省金平县第一中学、甘肃省高台县第一中学、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一中学、甘肃省张掖市民乐中学、浙江省新安江中学等5所学校,从学校管理、办学理念、师资培训、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指导。

在云南省金平县第一中学,延安中学副校长范国刚带领同校教师李伟超以及其他长宁教师组成的帮扶团队,积极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工作,强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这所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超九成的边疆高中走上从“输血”到“造血”的“上坡路”。


此外,延安中学纵向贯通诸多高校,承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57名教育硕士实践培养;横向联动全国各地学校,接待广东、深圳、天津等12省市来访考察学习的骨干教师1600余人,培训安徽、新疆、浙江等5省市长期或短期跟岗教师20余人,将科学办学经验辐射到全国多地。

上海市延安中学附属省吾学校的蜕变最具说服力。2023年延中附校更名后,延安中学派出4位党员教师在延中附校长期担任教学工作,并派出学科导师40余人次,指导教科研和培训班主任,推动延中附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从1946年筚路蓝缕到如今的硕果盈枝,延安中学始终以“大先生”培育“大写的人”。走进如今的延安中学,党建领航与治理现代化深度融合,红色基因与立德树人交相辉映,编织出一个焕发活力与生机的校园,而不变的是流淌在这所学校中的红色血脉和日久弥新的延安精神。


图片来源于延安中学

撰稿:何郁柠

编辑:陈 莎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