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4月16日,刘奇志在武汉市社科院大江论坛2025年第2期发表主题演讲时指出,武汉近年通过“多规合一”机制,整合规划、文化、住建等部门力量,对16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实施分级保护,建立“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三级体系,系统性守护城市文脉。

本文字数:2134字

阅读时间:7分钟


“我们应将城市与建筑像人一样来看待,要让他们活在当下,保护不是把建筑当遗体展示,而是要让不同时代的‘年轮’和谐共存。”

4月16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原二级巡视员、资深城市规划专家刘奇志在武汉市社科院大江论坛2025年第2期发表主题演讲,以《武汉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编制、管理与实践》为题,深度剖析武汉历史文化保护历程的经验和教训,分享了城市更新中大量创新实践与思考。

活化利用历史遗产

武汉一批老建筑变成城市地标


刘奇志拥有40多年从事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经验,他表示“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非常关键,应在尊重历史资源的基础上,合理改造以促进发展,让其发挥更大价值,而不是为了短期利益过度开发。”

近年来,武汉历史遗产“逆袭”,老建筑变身城市地标,武汉天地项目则成为焦点案例。刘奇志回忆,当年规划力排众议保留9栋历史遗存建筑,将破旧历史建筑改造为文化商业综合体,从而带动区域价值每平方米跃升至3万元以上。如今,巴公房子、平和打包厂等历史遗产通过功能置换,已成为城市新地标。

武汉城市历史保护有经验也有教训,出现过百年老厂的历史建筑因不在保护名单范围内被拆掉的痛心事例。“过去各部门如同‘专科医生’,文物局管文保、房管局管房屋、建委管施工、规划局管划线,但缺乏统筹协调。”刘奇志介绍,武汉近年通过“多规合一”机制,整合规划、文化、住建等部门力量,对16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实施分级保护,建立“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三级体系,系统性守护城市文脉。

历史文化动态保护

昙华林街区蝶变经典之作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不是把建筑当遗体展示,而是要让不同时代的‘年轮’和谐共存。”刘奇志针对历史文化提出“动态保护”理念。他认为,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涵盖物质与非物质、物质与精神双层形态,是城市最宝贵的富矿。对于这些资源,不能简单地认为保护历史文化就只是保护在册历史文物,而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历史遗产。

例如,武汉在对历史文化街区、工业遗产、历史村落等资源的保护中,逐渐摒弃了过去片面的做法。在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打造过程中,通过多方协调,整合周边学校资源,引导原住民发展特色民宿,实现“新老居民共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吸引力;在对城市老桥、铁路转盘等设施的保护上,刘奇志也倡导尽可能保留,使其融入现代生活,发挥新的功能,实现整体融合,而非孤立对待。

数据显示,武汉已对27处工业遗产、49个传统村落建档保护,其中15处列入国家工业遗产名录。

城市是大家的城市

需凝聚共识共同参与

“城市是大家的,城市资源价值的发挥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形成对历史文化资源价值的共识,提升社会意识,才能避免保护规划沦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刘奇志深有感触。

刘奇志笑称,昙华林是个生动的例子,改造前后,当地居民态度180度大转弯。当初去现场探访,被老居民追着问“这里什么时候拆”?现在过去变成“请楼下喝茶”。

自武汉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以来,不断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体系,从宏观的城市整体规划,到中观的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规划,再到微观的单体建筑、村落规划,分层次、分区域、分级进行保护。在总体保护体系中,形成了五大板块、七条轴、三个圈带的架构,并完成16片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针对不同区域特点,采取不同保护策略,如对盘龙城等历史文保单位划分严格保护、建设控制、环境控制等区域;对都市发展区的历史资源进行系统梳理与保护。

刘奇志称,武汉在城市建设中诸多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武汉历史文化资源较为分散,在技术上可通过规划引导实现串联与融合,但在实际工作中尤其需要凝聚大家的共识,希望社会工作者能与城市规划更好结合,推动城市价值提升。

“当然城市保护工作还必须从个人情怀转化为制度性保障,需要加强法规建设,同时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形成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保护机制。”他认为。

深挖历史文化资源

让武汉呈现既古朴又现代气质

“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犹如城市代际传承的年轮,沉淀于城市的时空与人文之中,是城市文明的核心符号”。论坛主持人、武汉市社科院院长樊志宏称。

“它的价值如同化石能源般,是城市发展的最大富矿,需通过认识、挖掘、保护与传承实现价值转化,而非深埋或破坏,这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工作。”他认为,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与活化利用,核心在于与现代和未来发展相融合,使其永葆青春姿态。在发展过程中,需保护好城市历史根脉,遵循其自身运行规律,避免人为阻断。

樊志宏说,从武汉市城市总规及与其他城市总规对比来看,武汉作为国家批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虽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尚未被国务院批复为旅游目的地城市,关键在于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挖掘、活化与赋能不足。历史文化资源价值创造、转化与活化的终极目的,是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不仅吸引外地、境外游客,也为本地居民及后代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城市在现代与古朴交融中持续发展。

“期待未来武汉能有更多如江滩、昙华林等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区域,引领城市迈向现代化与未来,让城市始终保持青春活力与深厚历史内涵。”樊志宏表示。

本文来源:九派新闻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专家视点 | 杨保军理事长:谱写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新篇章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理论研究 | 讲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北京故事——以通州大运河历史文化探访路为例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理论研究 | 历史文化名城“新旧分离”模式溯源与再思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