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很多留学生,回了国内就开始吐槽,说自己阶层下降了,这般那般,说的煞有介事,甚至有人写的文案比AI都动情,说自己凌晨两点收到母亲发来的相亲对象资料时,她正缩在出租屋里吃泡面。

手机屏幕的光映着案头堆积的英文原版书,那本《人类群星闪耀时》的书签,还夹在记录纽约地铁线路的那一页。

回国前总觉得,经历过异国超市收银台的硬币窘迫、熬过图书馆落地窗外的四季黄昏、懂得用三种语言点咖啡的人,理应在婚恋市场获得某种溢价。

直到真正坐在国内咖啡馆的相亲局上,看着对面的人用扫码点单的间隙偷瞄她的工资流水,才惊觉那些星辰大海的经历,在这里被压缩成一句:“你父母医保齐全吗?”

感觉自己受了多大委屈一样,说的倒是挺好的,要是出去留学的钱是自己出的,那就更好了,全奖博士是一个没拿,论文也不知道在研究什么,说起来自己的国外生活经历,就是生活经历,科研也好,实验也罢,是很少有拿得出手的。

回来之后描述自己的生活,那自然只能是说说消费,说不出建设,只能是说说浪费,说不出贡献,只能是说说纸醉金迷,说不出任何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哪怕真的做点有益于国外的事情,好歹也真能加分,结果一看,全是逛超市,全是喝咖啡,全是混酒吧,全是看流浪歌手。

能找到一个泡图书馆的都是稀客,只不过泡在图书馆大概率是在拍照,拍照不限于图书馆,只是为了表演努力罢了,什么纽约地铁什么法国巴黎圣母院,还有什么毛姆或者之类的文学作品,有几分是学习,几分是摆拍,几分是真看书,几分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自己看书了,都不好说。

我看大概率是硬装的成分多,真学的成分少,扮演文艺青年的成分多,肚子里有文艺的概率少。

根本没有办法让人说出来一句赞美的话,起码我是说不出来,出国几年就知道个玩,搞点消费花花家里的钱,或者参与一下国外的不知道什么思潮的运动,其实自己不知道那个潮流是干啥,比如说女权主义什么的,但是就是要蹭这个热闹。

归根结底,这些办法就是为了抬高身价,但是不过是自以为可以抬高身价,其实不可能抬高身价,然后回国卖个更好的价钱。

卖不上了,不是留学不行,也不是出国不行,归根结底是自己不行,拿不出来成果。

拿不出来成果,还想高溢价完成阶级跃迁,这就是脑子有病,比特币交易所最老的赌狗见了她们都要喊一声害怕。

什么都不干,就想当人上人,我还是劝一句醒醒,要醒悟,要悔改。

人不能一直当寄生虫,人要靠自己,不能三分之一的人生想着寄生父母,三分之二的人生寄生另一半。

另一半不是冤种,高抬贵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