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前夕,4月22日上午,“梧桐树下话读书——阅读要从娃娃抓起”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在宋庆龄文化空间举行。会上,徐汇区湖南路街道与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中国中福会出版社等5家单位共同启动“梧桐共享+”项目,将陆续推出“最美街区写生基地”“宋庆龄影像月”等主题活动。

分享环节,市作协主席孙甘露、上海宋庆龄学校校长封莉容聚焦“梧桐树下话读书——阅读要从娃娃抓起”这一主题,探讨了如何将阅读融入当下孩子们繁忙的学业和成长过程。


“学生学业‘很卷’,家长难免焦虑,如何营造更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让祖国的下一代在成长中,真正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对于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共同的纠结,封莉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阅读的目的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为人们提供足够强大的内驱力。

在近年来的教育观察中,封莉容发现,当下不少家长的阅读量其实不如自己的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不单单能提升大人、孩子的阅读量,更能帮助家长为孩子培育善良、从容的品格和气度。“看得越多,胸怀就越大,对事物的思考就越深、反应速度就会越快。”

对于“为了分数而阅读”的现象,封莉容说,不妨换个角度看此问题。“我们常说,人经历了挫折就会获得经验,而阅读恰恰能学习到他人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吸收来自前人的勇气和智慧。”这也是为何,阅读始终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对此,封莉容还透露了一组数据,在上海宋庆龄学校,一年级学生中阅读量最高的学生,一年阅读了96本书,到了二年级这一数字增加至182本,而到了三年级,这一数字很快超过了200本。这不仅意味着孩子们掌握了阅读的方法,更有学习的内驱力。

当“听书”“讲书”、电子书等新型阅读模式出现,如何看待阅读传统纸质书的意义?在封莉容看来,阅读纸质书时,人们的思维会更为沉浸、不跳脱,纸面上的文字会潜移默化地入脑入心。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人们会发现,读纸质书反而越读越快,因为人的思维能力已经得到锤炼,对文字、对世界的感知已变得更加灵敏。


宋庆龄文化空间所在的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承载着百年建筑与厚重历史,与宋庆龄先生的生活足迹紧密相连。近年来,徐汇区湖南街道以党建为纽带,以宋庆龄文化空间为载体,与中国福利会携手共建“思政育人实践基地”,相继开展了“梧桐树下的文化漫步”、“红领巾·少年说”等系列活动,打造社会思政的大课堂。

活动现场,中福会直属机关党委与湖南街道党工委共建签约。今年世界读书日期间,中国福利会还与湖南街道聚焦今年主题“阅读的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联手推出一批“梧桐共享+”合作项目。


上音音乐城堡

具体包括,开展系列阅读主题活动,将音乐与阅读相结合,打造社区美育课堂,计划全年开展“书画共品读”“建筑可阅读”“传统文化赏析”“音乐可触摸”等四大版块共30余场阅读主题活动。

成立一批最美街区写生基地,以百年电影、百年音乐、百年建筑为主线,选取中福会机关、上海交响乐团、上海音乐学院美育楼、音乐城堡、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巴金故居、武康大楼、密丹公寓、张乐平故居、聂耳音乐广场、田汉绿地等12个地标建筑,打造一批艺术写生基地,开展绘画与城市人文相结合的活动。


培育一批“梧桐小画家”,面向街区、楼宇、新兴领域群体等亲子家庭,通过走进历史建筑、聆听背后故事、“建筑与画笔对话”,向社会征集“梧桐小画家”卡通形象,结合历史文化元素制作绘画套装、明信片等文创周边,形成青少年与历史建筑共融的情感纽带。

开展一季宋庆龄影像月主题活动,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将红色历史、红色经典旋律、现场音乐作品演绎等形式相结合,以影像、音乐为媒,展示宋庆龄矢志不渝地坚持革命事业、坚定的信念和真心实意为人民的伟大情怀。

打造一个“梧桐共享+”儿童戏剧场,依托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的专业优势,在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打造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儿童剧工作坊剧场,与焕新启幕的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宋庆龄文化空间深度链接。未来,街道将组织亲子家庭走进剧场,赏儿童剧、参加阅读体验活动,为市民游客、亲子家庭带来多元戏剧体验与浓厚的文化氛围。

原标题:《家长阅读量不如孩子?一起读书避免焦虑!世界读书日前夕,听教育专家怎么说》

栏目主编:唐烨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舒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