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华人群体占比高达七成,但其官方语言却并非汉语,而是英语,这个现象着实令人费解。

而造成这种局面的正是新加坡的开国领袖李光耀。当时,他力排华人社区的反对,甚至表示:“如果让华语成为主语,那就先把我打倒。”

明明李光耀也是华人,那么他为何会对汉语持有如此坚决的抵制态度呢?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如果单从从国土面积上看,新加坡可以说就是个弹丸之地,其面积甚至不及中国北京。然而这个国家所具备的战略意义与产生的实际影响,却远远突破了地理空间的局限。

新加坡地处马六甲海峡的东端,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关键枢纽。全球约40%的贸易船舶经过这里,其港口年吞吐量超3700万标准箱,承担亚洲约20%的石油转运。



而且新加坡还推行“单一窗口”通关系统,通关时间压缩至48小时以内,吸引3000多家跨国企业将区域总部设在此处。

并且作为全球第五大金融中心,新加坡管理着亚洲22%的私人银行资产。其金融衍生品市场覆盖12个时区,吸引国际资本24小时流动。



更为关键的是新加坡推行“监管沙盒”机制,允许金融科技企业安全试错,已孵化出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跨境汇款系统。

这种平衡创新与风控的能力,使新加坡成为资本进入东南亚的“首选跳板”。



如今的新加坡无论是在教育、医疗还是环境都可以说是东南亚国家中的佼佼者,居民的幸福指数很高。

但谁能想到,曾经的新加坡却是一个被联邦抛弃的小国。



«——【·地狱般的开局·】——»

1963年马来西亚联邦成立时,新加坡以“特殊州”身份加入。马来西亚联邦宪法赋予马来人特权地位。

同时吉隆坡政府试图通过立法限制新加坡的金融自主权,甚至要求其在五年内逐步关闭港口和机场,这直接威胁到新加坡的生存根基。



而且马来西亚中央政府对新加坡征收的税收远高于其他州属,却拒绝合理分配关税收入,导致新加坡财政困窘。

1964年马来人与华人之间的“五一三”种族冲突,使双方信任彻底破裂。吉隆坡认为新加坡在煽动族群对立,而新加坡则指责联邦政府在危机中坐视不管。



当新加坡方面提出构建邦联制国家体系,以期实现权力制衡的设想时,马来西亚总理东姑阿都拉曼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转而启动宪法相关程序,将新加坡从联邦体系中剔除。

整个分离协商过程仅仅用了48小时便宣告结束,新加坡甚至没有机会参与条款拟定。



就这样,新加坡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逐出联邦,不得不匆忙宣布独立建国。这种被迫的独立使新加坡在建国初期陷入无比困难的境遇。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李光耀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走向光明·】——»

当时的新加坡自然资源匮乏到连淡水都需要从邻国进口,失业率更是高达12%。

为了最快的改变现状,李光耀摒弃了多数发展中国家热衷的进口替代战略,转而以出口导向对接全球市场。



他亲自带队前往欧美招商,在裕廊工业区还只是一片荒地时,就敢向跨国企业承诺“你们需要的我们都会建”。

这种破釜沉舟的勇气,使新加坡在十年内实现从转口贸易到电子制造业的转型,GDP增速持续保持两位数。



同时在裕廊工业区开发中,他创造性地采用"分层定价法":底层土地以成本价吸引重工业,中层以市场价布局电子制造业,顶层以溢价发展生物医药等高附加值产业。

这种立体产业布局使每平方公里土地产生GDP达15亿美元,相当于香港的3倍。

1965年新加坡独立时,人均GDP仅500美元,到1990年李光耀卸任时,已突破1.5万美元。



然而在改革的过程中,李光耀也不可避免的遭遇了争议。

1966年他废除汉语,将英语作为主语时,引起了华人社群的集体抗议,毕竟当时的新加坡有超过70%的人都是华人。面对抗议,他直言:“如果让华语成为主语,那就先把我打倒。”

那么他为何要坚持将英语作为主语呢?



«——【·放弃汉语,选择英语·】——»

李光耀在伦敦留学期间目睹英国通过语言优势构建全球贸易网络,这使他深刻意识到:在冷战背景下,新加坡要想打破地域资源的限制,就必须融入以英语为载体的国际经济体系。

当时全球90%的尖端科技文献用英语撰写,跨国公司的商务邮件几乎全是英文。



更重要的是,新加坡社会融合的紧迫性刻不容缓。新加坡独立时,74%的华人、13%的马来人、9%的印度人构成"语言马赛克"。华校与英校学生之间竖立着无形的语言藩篱,种族冲突时不时的就发生。

所以他选择英语作为"中性语言",既避免华语主导可能引发的马来人、印度人疏离感,又通过共同语言消解族群隔阂。



而且李光耀发现,学习英语的效率要比学习汉语的效率更高,经过统计华校学生需花费3000小时才能掌握2000个汉字,而英校学生用相同时间能掌握5000个英文单词。

所以选择英语也是考虑到了效率的问题。



到1975年,双语分流制度已使85%的中学毕业生具备英语工作能力,裕廊工业区的外企工程师不再需要翻译即可与本地工人交流。

所以在当时的那种环境下,选择英语作为主语,无疑是最符合国情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