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的一位视频号博主大生刘蟾老师,也是一位青年书法家。我至少在他的直播中两次看到这样的观点,大意是说:追求普遍性的现代文明,与爱好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不矛盾,比如他自己就是一位中华书法爱好者,同时也是一位现代文明的信奉者。


1月24日,大生刘蟾为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95岁大寿撰写对联。

看到大生刘蟾老师这样的观点,我深感认同。无论是学者还是媒体,包括我自己都经常会说:儒家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方文明、西方文明这样的词汇。其实严格来说,这种提法并不准确。应该说:儒家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其实这些都不叫文明,而叫文化。把这些不同的文化统统称为某某文明,这只是我们平时为了表达方便而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性表述,我们姑且就将错就错地这样用吧。连前几天意大利总理梅洛尼访美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会晤时都提出“让西方文明再次伟大”。


4月1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迎接到访的意大利总理梅洛尼。

而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何在呢?文化是带有地域性、民族性、国别性的,而文明是世界性、普遍性的,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观。文明是没有东西方之分的。换句话说:文明无国界,文化有祖国。比如说,你喜欢吃中餐还是吃西餐,你喜欢听京剧还是听歌剧,你喜欢饮茶还是喝咖啡,都不妨碍你遵守普遍性的现代文明。一个现代文明的遵守者、信奉者,可以同时是中餐、京剧、书法、中医、唐诗宋词、传统节日的爱好者。而现代文明——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民主、科学等为基本内核的现代文明,也并不是欧美的专利,而是全人类数千年积累、选择与融合的成果。


电影《长安三万里》海报。


西安碑林,唐玄宗书写的《石台孝经》。(本人摄于2018年1月7日)


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上写着“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同样道理,日本人节假日也穿和服,也去神社、寺庙祭拜,也喜爱相扑、艺伎等国粹;韩国人对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极为重视,逢年过节向长辈行跪拜大礼,礼数一点儿也不输于咱们中国人;以色列人时常在耶路撒冷哭墙面壁而泣。这些国家的人们都把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保存得完好无损,但都不妨碍他们是现代文明国家的现实。


日本奈良春日大社前的鸟居。(本人摄于2015年5月28日)


日本奈良春日大社。(本人摄于2015年5月28日)


韩国首尔南山韩屋村,一对韩国情侣身穿韩国传统民族服装拍婚纱照


耶路撒冷哭墙。


2020年2月16日,以色列民众在耶路撒冷哭墙为中国人民祈祷。

日本、韩国、新加坡一直在毫无负担地吸收现代文明,但也不妨碍他们传承东方式的传统文化——他们的文化没有因此消亡,反而成为东方文化复兴的代表。亚洲仅有的四个发达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以色列,恰恰都是把本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地融为一体的国度。


新加坡市容。图据央视新闻

文化是个中性词,是有优劣之分的。但文明是个褒义词。文明,一定是好的文化。中国古代妇女缠足是一种文化,清朝男人留辫子是一种文化,一些中东国家的女性穿罩袍是一种文化。但这些都不是文明。文明告诉你,这些都不应该做。文化可以多元,文明只能趋同。人类一定是有普遍性的、共同的价值观的,而且这个共同的价值观,发展到一定阶段,大家只能认可,而没有争论的必要。因为共同的价值观是人类文明的标准,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文明社会的通则远远大于差异。文化是存异的,文明是求同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