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发生在2024年的交通事故,时至今日仍未解决。为了讨回一个公道,受害者家属最终选择向媒体曝光事件真相。

从酒精检测、事故鉴定到赔偿标准,这些原本不复杂的程序,却处处让家属感到“蹊跷”。



究竟是家属在“无理取闹”?还是肇事者的身份真的起了某种作用?

️‍♀️ 事故经过: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

事发时间是2024年4月13日晚上19点40分,年过六旬的王先生骑着自行车从小区出来,准备穿越马路,前往凤凰桥下跳操。

可就在横穿马路时,王先生被一辆黑色SUV撞飞数米。
从现场照片来看,肇事车辆挡风玻璃破裂严重,可见撞击之猛烈。

对于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来说,这样的冲击无疑是致命的。

王先生的女儿表示,事故发生后,有热心人第一时间拨打了急救电话,120随后赶到将父亲送医。



经医院检查,王先生6根肋骨及锁骨骨折,更严重的是,脊椎出现压缩性骨折,还有多处软组织损伤。情况危急,当晚就被送入ICU抢救。

回忆起当时场景,王女士仍心有余悸。她提到父亲被撞时头部着地,头皮被掀开,场面令人不忍直视。

事故已发生,但一年过去仍无结果?

从王女士的讲述中可以感受到,这是一场严重的交通事故。

客观来讲,事故既然已经发生,接下来就该划清责任、及时赔偿、妥善治疗

而且像这样比较清晰的案件,通常都能很快出结果。但为何直到如今,家属仍有诸多不满?



三大“争议操作”引发公众质疑

王女士在4月17日选择向记者曝光此事,并详细讲述了他们的三大质疑点:

1️⃣ 酒精检测存在争议

据王女士透露,事故发生当晚,交警就抽取了肇事者的血液样本。
但直到第三天才送去检测,最终结果是未达到酒驾标准

让她不解的是,事故当晚她亲眼看到交警使用酒精测试仪进行检测,且设备曾闪烁红灯

而最终的血检结果显示:酒精含量为22mg/100ml
王女士认为,采血延迟,可能让血液中的酒精发生了挥发,导致结果不准确。



2️⃣ 使用简易程序处理事故

王女士对交警队出具的事故认定书也表达了不满。

她指出,交警使用的是简易程序,但根据规定,只有在事故不涉及重大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前提下,才可适用该程序。

可她的父亲被撞至严重残疾,显然并不符合简易程序的条件。

更值得一提的是,认定书上并无王先生及其家属的签字

3️⃣ 肇事者反悔,不愿承担费用

事故发生后,肇事司机曾在警方组织的调解中口头答应承担全部医疗费用,包括王先生出院后的长期护理费用。

但对方拒绝签署任何书面协议。半年后,在责任划分中,认定肇事司机承担70%责任,王先生自负30%责任

此后,肇事方不仅没有履行承诺承担费用,甚至只支付了600元的出院护理费。



网友热议不断,观点分歧明显

事件曝光后,网上也引发了广泛讨论:

  • 有网友认为:延迟送检确实可能造成血液中酒精挥发,影响检测结果。
  • 也有人表示:吹气检测和血检本就有误差,22mg和18mg之间的偏差也可能存在。
  • 对于交警使用简易程序,不少网友认为确实不妥,应按照一般程序处理。
  • 但也有观点指出:骑车横穿马路,本就违反交通规则,王先生的确应承担部分责任。

从王女士提供的现场照片来看,事故地点确实未见斑马线的存在,这也为责任认定带来争议。



❓结语:真相待揭,公道何在?

一桩原本可以快速处理的交通事故,因程序不当、承诺反悔、责任争议而拖延至今。

这其中是否另有隐情?
是制度漏洞?还是人为操作?

我们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公开透明处理此事,给伤者家属一个交代,也给社会一个公道。

你对此事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