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中都 油菜花海
中都镇位于屏山县西北部,历史上为鱼凫支子封地,唐宋时名为夷都,属马湖部。元及明初在此置沐川长官司,明洪武后长官司迁沐川,夷都为副长官司驻地。明万历十七年(1589)更名为中都。直至清同治末年,中都都为沐川副长官司所在地,时间长达300年。明代以来,朝廷在夷都地区大量征发人力物力采伐楠木进贡,留下诸多遗迹及传说。中都因拥有“川南最早的油菜花海”以及神木山、楞严寺、黑龙土主庙等古迹遗址而闻名。近年来,经大力宣传保护,部分历史遗迹发挥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和价值。
皇木之根——神木山
从中都场镇东望,便能见到云遮雾绕的神木山。中都神木山,曾是明成祖朱棣修建北京宫殿的金丝楠木采集地。明永乐年间,朱棣开始营建紫禁城,为寻找大型金丝楠木,派遣工部侍郎宋礼前往马湖府考察。宋礼在今中都一带发现金丝楠木资源后,立即组织人员砍伐,待山洪来临时,巨木随水冲入夷都河,然后进入金沙江,再经长江到今江苏省镇江镇转运到京杭大运河,经历千难万险后最终运至北京。
朱棣将其中最大一根直径超八尺的楠木封为“神木”,并将产木之山改名为“神木山”;又命翰林学士胡广撰《神木山碑记》,并刻碑运至中都,建专祠供奉。每至岁末,当地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称为“拜山”。此事在《明史》及明清诸多文献中均有提及。
中都为明朝廷进贡楠木持续了200多年。据记载,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到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近40年间,共采伐并送往南北二京楠木44913根。今中都似留存诸多采伐楠木的遗迹。
明代,修有场镇到神木山的祭祀之路,祭祀神木的祭台就设在顶峰之上。每年春季,礼部官员都要亲自来中都,由沐川副长官司长官引路,历经四五小时到达祭台,举行仪式,念诵祭文后在祭台处焚化。至今,在通往祭台的路上,似留存有明代官员形象的摩崖石刻,以及大量明代雕凿的石像。
明初古庙——楞严寺
楞严寺坐落于中都场镇后面的山坡上,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主创者是当时的沐川副长官司承务郎夷瓒,距今已有近600年历史。该寺原为夷氏家庙,因夷瓒母亲竭诚向佛,但每次去庙里拜佛都需爬山涉水,不甚方便,于是夷瓒便将家庙改建于山脚下,即楞严寺。
寺庙整体向东,由正殿、后殿、左右厢房构成。正殿采用抬梁式梁架,为重檐歇山顶,屋面施筒瓦,上下檐下施斗拱;其余建筑为穿逗式梁架,悬山顶小青瓦屋面。正殿面阔3间,宽12.40米,进深3间,长12米,通高12.50米,明间后踏道12级进后殿;后殿面阔5间,宽20米,进深4间,长8米,通高7米;右厢房面阔3间,宽13米,进深4间,长8米,通高7米,垂带踏道4级进正殿;左厢房为两层建筑,面阔4间,宽18米,进深4间,长7米,通高8.50米。正殿与左厢房间有天井,东西长10米,南北宽3米。
从明至今,楞严寺历经多次修缮。2024年,屏山县筹措600多万元资金对其进行大修,文物古迹得到进一步妥善保护。楞严寺现存的立柱和斗拱皆为原物,非常珍贵,是研究明代建筑格局及工艺的宝贵实物。
“永赖同功”——叙马驿道
“永赖同功”是一处明代题记,位于明代的叙马驿道边。据1998年版《屏山县志》记载,“永赖同功”是明万历二十年(1592)安边同知汪京在叙马驿道(屏山至马边)修通后,以石灰浆和糯米捣细后写于中都河畔岩石上的大字,用以纪念叙马驿道的修建和百姓的共同努力,意为“?永林军(马边驻军)和?赖因寨(今马边县城)人民共同创建的历史奇功”。
“永赖同功”题记(唐仁 摄)
明万历十七年(1589),朝廷平息凉山“三雄之乱”后,为防地方土著再起事,重兵屯守,并将赖因寨升格为“马湖府安边厅”,委四品官员汪京担任安边厅同知(相当于县令)。汪京在任期间,为更好地加强对马边的开发和管理,采取了“建厅城、兴教育、修城堡、筑险道”4项惠民措施。其中的“筑险道”,就是修建从屏山到马边的100多公里石板大道,号称“叙马驿道”。叙马驿道从屏山出发,沿金沙江而上到达新市镇;再从新市镇沿中都河而上到达野猫溪,经马边荞坝、石仗空、靛蓝坝,翻过烟遮山抵马边。
为修筑好这一沟通边陲大道,汪京通过上级官员递交奏折获批,朝廷同意从国库调拨黄金100两、大米100石,不足部分,由汪京组织当地乡绅士民募捐。汪京率先把自己的俸禄捐出,在他的带动下,当地很多士绅纷纷解囊相助,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没有炸药,就用最原始的架柴火烧、再浇冷水的办法,使石头迸裂;几百上千斤的石料,利用铺圆木滑动或者杠杆撬运,及时运到工地。叙马驿道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6月动工,次年9月竣工,夷汉人民同心协力,在陡峭的山崖上,利用简陋的工具,硬是凿出一条路来。
工程结束后,官府在路边巨石上刻下“汪公路”字样,意在表彰汪京督率此项工程发挥的重要作用。汪京又在中都的洪溪岩上用糯米浆调石灰写下“永赖同功”4个大字。“永”为驻防马边的永宁军,“赖”为马边的赖因寨,意为军民共同完成的功绩。道路开通后,直到清、民国时期仍在使用。除了传递官方文书外,还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百姓的出行和商贾的往来,对沿途各地的人员物资往来起到了巨大作用。今天,在中都至马边,仍残存有数段明代叙马驿道遗址,供游客参观。
川南最早——油菜花海
除各类历史文物古迹外,中都还有“川南最早的油菜花海”。每年11月下旬,当南方大部分地区油菜还是嫩苗时,中都河沿岸的油菜花就率先开放,并在接下来一个月的时间里逐渐发展成油菜花的海洋。放眼四望,东西南北中,遍地金黄,微风吹来,此起彼伏,令人心醉的黄浪向前铺过去,直铺向蓝天。
在中都这片神奇的沃土上,原本平平无奇的油菜花能享此美誉,绝非偶然。“干中都,湿沐川,不干不湿烟遮山。”这句古老的谚语,道出了一个明显的气候特征。中都属金沙江干热河谷气候,由于高大的五指山阻挡,北边来的冷湿气流很难越过大山,于是中都河流域形成冬季干热的独特气候,气温较其他地方高1—2℃,为数万亩油菜提供了“早生早熟”的充要条件。
最早开放的油菜花,造就了中都“花雪同辉”的天地奇观。隆冬时节,五指山寒风凛冽,大地降下了白雪。由于高山对冷气流的阻挡,河谷一带基本不受影响,气温比山顶高好几度,油菜花照常开放。山顶寒雪纷飞,山下金黄一片,这便是中都著名的自然景观“花雪同辉”。此时赏游,给人带来一种反差感极强的观感体验。尤其是对于艺术工作者而言,无论是自然风光摄影还是油画写生取景,这里都是理想之地。
“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古人对油菜的独特情感多源于它与民生的密切关系。如今,金灿灿的油菜花海,也让中都镇迎来了乡村振兴的“春天”。过去,人们还担心和顾忌这里的交通落后,不愿意千里迢迢颠簸来此,但随着仁沐新高速贯通,在中都设有出口,交通不再是制约因素。自2016年中都油菜花节成功举办之后,无数外地游客纷至沓来,只为目睹这隆冬里的金黄盛景。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屏山县地方志办公室